您好,欢迎您

特立妥单抗D30评估无效?23%患者可“延迟”反应,D30淋巴细胞计数成关键

10月26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以特立妥单抗(Teclistamab)为代表的双特异性抗体(双抗)治疗在D30(第30天)评估时常面临“无效”的困境,临床医生亟需决策是否继续治疗。近日,《美国血液学杂志》(AJH)发表的一项真实世界研究[1],分析了D30未获缓解的患者。研究发现,23%的患者在D90(第90天)出现“延迟反应”,且其无进展生存期(PFS)与D30早期反应者相当。研究提出了一个实用的决策框架:D30达“微小缓解”(MR)的患者应继续治疗(87%后续反应);D30为“疾病进展”(PD)的患者应停止(1%后续反应);而D30“疾病稳定”(SD)的患者,其D30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LC)是重要预测指标。

截屏2025-10-26 14.22.21.png

双抗治疗的“D30决策困境”

BCMA x CD3双特异性抗体特立妥单抗(Teclistamab)是首个获批用于RRMM的该类药物。特立妥单抗于2024年6月获NMPA批准上市,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三线治疗(包括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一种免疫调节剂和一种抗CD38单克隆抗体)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在关键临床试验中,双抗的起效中位时间约为1个月[1-3],因此D30(即第二个周期的开始)成为了首个评估疗效的关键节点。

随之而来的是临床实践中的困境:如果患者在D30未达到至少“部分缓解”(PR),是否应继续治疗?
继续治疗,患者可能面临T细胞耗竭、高危感染风险、时间毒性以及高昂的医疗成本[4-7]。但过早停止治疗,又可能错失了反应起效较慢的患者。此前,缺乏数据指导临床医生预测D30无效的患者后续转为有效的可能性。

真实世界数据:解析延迟反应的临床特征

为探究这一问题,近日《美国血液学杂志》(AJH)发表了一项来自美国MM免疫治疗联盟(United States MM Immunotherapy Consortium)的大型真实世界(RW)研究[1]

该研究对已发表的真实世界数据进行了二次分析[8],重点关注了351名接受特立妥单抗治疗的患者中,在D30未达到PR的193名患者(D30 MR、SD或PD)。研究团队比较了后续在D90(第90天)转为有效的“延迟反应组”(n=45)与“持续无效/死亡组”(n=148)的临床特征。

关键发现一:“延迟反应”现象并不罕见,且PFS获益与早期反应者相当

研究的首个重要发现是,在193名D30未达PR的患者中,有23%(n=45)在继续使用特立妥单抗后,于D90实现了延迟反应。

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些“延迟反应者”的PFS获益未受影响。 经D90界标分析(Landmark Analysis)显示,“延迟反应者”的中位PFS为16.8个月,而“早期反应者”(D30即达PR)的中位PFS为15.2个月,两者并无统计学差异(HR 1.06; 95% CI 0.61-1.85; p=0.83)(图1)。

MM2.jpeg

图1 | 基于反应动力学的PFS。延迟反应患者(D30未反应后D90反应)的中位PFS为16.8个月(95% CI 13.3–17.6个月)。早期反应患者(即D30反应患者,这部分患者被排除在D30未反应者分析之外)的中位PFS为15.2个月(95% CI 13.7–16.1个月)。相应的风险比(HR)为1.06(95% CI 0.61–1.85),p = 0.83。

这一发现有力提示,对于筛选出的特定D30无效患者,坚持治疗是值得的,仍可能获得与早期反应者相当的缓解深度。

关键发现二:一个实用的D30决策框架——基于MR/PD状态和ALC

那么,如何筛选出这部分值得继续治疗的患者?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两个最强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据此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决策框架。该框架主要依据D30的缓解深度:

对于D30 达“微小缓解 (MR)”(n=23)的患者,研究强烈建议继续治疗,该组患者后续转为PR的概率极高,达到了87%(20/23)。与此相反,对于D30 呈“疾病进展 (PD)”(n=104)的患者,研究建议停止治疗,因为其后续获得缓解的概率极低,仅有1%(1/104)。

对于处于关键决策节点的D30“疾病稳定 (SD)”(n=66)群体研究发现D30的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LC)是预测后续疗效的关键指标(以0.5 x 10³/µL为界)。其中,D30 SD 且 ALC ≥ 0.5(无淋巴细胞减少)的患者,后续反应率为 54%(14/26);而D30 SD 且 ALC < 0.5(淋巴细胞减少)的患者,后续反应率则降至 25%(10/40)。

这项研究首次为双抗治疗中“D30无效”这一常见且棘手的临床问题提供了循证依据。

研究的核心结论是,近四分之一的D30无效患者(主要是MR和SD患者)仍能从后续治疗中益,且PFS不劣于早期反应者。研究提出的“两步决策法”(先看D30缓解深度,再看D30 ALC)具有极高的临床可操作性。

值得注意的是,D30 ALC(而非基线ALC)作为预测延迟反应的独立因素,其意义重大。研究者指出,在缺乏复杂T细胞功能检测的真实世界中,D30 ALC可以作为一个简单、易得的“T细胞健康状态(T-cell fitness)”的替代生物标志物[1]

编者按:从“临床直觉”到“循证决策”

这项真实世界研究为骨髓瘤双抗治疗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导。该研究直面了临床医生在D30评估时,面临的在“停止治疗”与“继续观察”间的决策困境,并首次提供了数据驱动的决策框架,让T细胞导向治疗的决策从“临床直觉”迈向了“循证决策”。

首先,该研究清晰界定了不同“无效”状态的价值。 研究明确指出“MR”和“PD”的预后价值具有显著差异:MR是高概率转化群体(87%),而PD则是低缓解概率群体(1%)。这提示临床医生在D30评估时,应更精细地划分“无效”的层次,而非简单地将其归为一类。

其次,该研究凸显了“T细胞健康状态”的核心地位。 对于D30 SD的“摇摆”患者,D30 ALC成为了关键的区分指标。这与本专栏上一篇《白血病》杂志的研究[9]的发现(点击跳转)遥相呼应。前一篇研究从机制层面探讨了T细胞的“质”(如T1亚群、TIM3/GAL9耗竭通路)对CAR-T疗效的影响;而本篇研究则从临床实践角度,证实了T细胞的“量”(D30 ALC)对双抗疗效的预测价值。两者共同指向一个结论:T细胞的健康状态(无论是“质”还是“量”)是所有T细胞导向疗法(包括双抗)取得成功的基石。

最后,该研究为“T细胞导向疗法”的序列和联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D30 ALC低(<0.5)的SD患者,其后续反应率仅25%,这是否提示其T细胞功能已近衰竭?研究者提出,未来或可针对这部分患者在D30时联合Pomalidomide等T细胞优化剂以改善T细胞健康,或及时更换其他非T细胞依赖的疗法。这再次强调了在免疫治疗的全程管理中,动态监测和保护T细胞潜能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Banerjee R, Kaur G, Razzo BM, et al. Predictors of Delayed Responses to Teclistamab in Multiple Myeloma After Initial Non-Response. Am J Hematol.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3, 2025. doi: 10.1002/ajh.70108.
[2] Moreau P, Garfall AL, van de Donk N, et al. Teclistamab in Relapsed or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N Engl J Med. 2022;387(6):495-505.
[3] Lesokhin AM, Tomasson MH, Arnulf B, et al. Elranatamab in Relapsed or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Phase 2 MagnetisMM-3 Trial Results. Nat Med. 2023;29(9):2259-2267.
[4] Duffy AM, Goenka I, Azeem MI, et al. Early CD4+ T-Cell Proliferative Burst and Chronic T-Cell Engagement Impact Myeloma Outcomes Following T-Cell Engager Therapy. J Clin Invest. 2025;135(19):e192927.
[5] Ludwig H, Munshi NC, Terpos E, et al. Proposal for Harmonizing the Reporting of Infections During Treatment With Bispecific Antibodies in Multiple Myeloma. Blood Adv. 2024;8(18):4979-4982.
[6] Banerjee R, Biru Y, Cole CE, Faiman B, Midha S, Ailawadhi S. Disparities in Relapsed or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Recommendations From an Interprofessional Consensus Panel. Blood Cancer J. 2024;14(1):149.
[7] Banerjee R, Mohan M, Rejeski K, et al. IVIG Prophylaxis Should Be Initiated Following Bispecific Antibody Therapy in Multiple Myeloma Regardless of IgG Levels. Blood Adv. 2025;9(18):4720-4726.
[8] Razzo BM, Midha S, Portuguese AJ, et al. Real-World Experience With Teclistamab for Relapsed/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From the U.S. Myeloma Immunotherapy Consortium. Blood Cancer Discov. Published online July 09, 2025.
[9] Frede J, Poller JC, Shi K, et al. The endogenous T cell landscape is reshaped by CAR-T cell therapy and predicts treatment response in multiple myeloma. Leukemia.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9, 2025. doi: 10.1038/s41375-025-02766-5.

责任编辑:Ashelin
排版编辑:Ashelin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免责声明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看,文中内容仅代表血液肿瘤资讯订阅号立场与观点,不代表肿瘤资讯平台意见,且肿瘤资讯并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若有任何侵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评论
10月26日
尹青
淄博市周村区人民医院 | 病理科
该研究为“T细胞导向疗法”的序列和联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D30 ALC低(<0.5)的SD患者,其后续反应率仅25%,这是否提示其T细胞功能已近衰竭?研究者提出,未来或可针对这部分患者在D30时联合Pomalidomide等T细胞优化剂以改善T细胞健康,或及时更换其他非T细胞依赖的疗法。这再次强调了在免疫治疗的全程管理中,动态监测和保护T细胞潜能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