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ESMO 2025 LBA速递:晚期全线获益,一线更优——Sevabertinib治疗HER2突变NSCLC数据公布

10月1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作为全球肿瘤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其“Late-Breaking Abstract”(LBA)环节历来聚焦最具变革潜力的重磅研究。在ESMO 2025 上,SOHO-01 研究以 LBA 形式发布最新数据,引发广泛关注——这款名为 Sevabertinib(前期研发代号 BAY 2927088)的口服 HER2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在初治和经治的 HER2 突变(TKD+non TKD)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展现出卓越的抗肿瘤活性与良好的安全性,为该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研究入组了不同治疗背景及分子亚型的患者并分析了其疗效差异,为临床精准施治提供重要依据。本文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方勇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罗锋教授深度解读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

方勇
博士、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科室副主任
浙江省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秘书长
杭州临床肿瘤研究会副秘书长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主委
浙江省抗癌协会多原发及不明来源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浙江省肿瘤靶向治疗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
浙江省数理医学会肿瘤精准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射频消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肿瘤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多原发及不明来源肿瘤(CMUP)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CACA)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消融治疗分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初保基金会基层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初保基金会胸部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罗锋
肿瘤学教授,主任医师,一级专家,博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学科主任,胸部疾病中心副主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大学肿瘤学学科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厅肿瘤学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CSCO血管靶向专委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肿瘤免疫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肿瘤微创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华西医学>>杂志编委,<<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审稿专家,<<中国肺癌杂志>>杂志编委,SCI期刊<<Thoracic Cancer>>杂志编委, 成都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
作为负责人及主研者,曾主持或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等多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及主研者,主持或参加完成了数十项国家GCP新药临床课题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的肿瘤基础研究及肿瘤临床治疗相关论文已被国内外学者多次正面引用。现已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ESMO 2025 LBA 全新数据:Sevabertinib 覆盖全人群,疗效与安全性双优

d9shtMjfdTeG4QlytOdPs8WYa52PGz4K.png

图1. 研究设计图

研究背景和方法

SOHO-01 是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 I/II 期研究,旨在评估 Sevabertinib 在不同治疗背景的 HER2 突变(TKD+non TKD)晚期 NSCLC 患者中的抗肿瘤活性与安全性(图1)。本次 ESMO 2025 以 Late-Breaking Abstract(LBA)形式公布其最新数据。

研究纳入携带 HER2 激活突变(TKD+non TKD)的晚期 NSCLC 患者,接受 Sevabertinib 20 mg 每日两次(BID)口服治疗,分为三个队列:

  • 队列 D:既往接受过系统性抗肿瘤治疗,但未使用 HER2exon20ins 靶向药物(n=81);

  • 队列 E:既往接受过 HER2 靶向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治疗(n=55);

  • 队列 F:初治患者,未接受过任何系统性治疗(n=73)。

主要终点为独立盲态中心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RECIST v1.1),次要终点包括缓解持续时间(DoR)、无进展生存期(PFS)及安全性。

研究结果

截至 2025 年 6 月 27 日,共 209 例患者接受治疗。3组队列疗效如下:

  • 队列 D 中,ORR 为 64%(95% CI: 53–75),中位 DoR 为 9.2 个月(95% CI:6.3–13.5),中位 PFS 为 8.3 个月(95% CI: 6.9–12.3),12 个月 DoR 率为 42%。

  • 队列 E 的 ORR 为 38%(95% CI: 25–52),中位 DoR 为 8.5 个月(95% CI:5.6–16.4),中位 PFS 为 5.5 个月(95% CI:4.3–8.3),12 个月 DoR 率为 29%。

  • 队列 F(初治),ORR 达 71%(95% CI:59–81),中位 DoR 为 11.0 个月(95% CI:8.1–未达到),中位 PFS 尚未达到。

亚组分析显示,整体人群中携带 HER2 Y772_A775dupYVMA 插入突变的患者 ORR 为 78%,中位 PFS 为 12.2 个月。此外,在队列 D 中,基线存在脑转移患者的 ORR 为 61%,与无脑转移者(65%)相当,提示良好的中枢活性。

安全性方面,≥3 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发生率为 31%。最常见的 TRAE 为腹泻(总体 34%,其中 3 级占 14%),多为轻中度。因 TRAE 导致治疗终止的比例仅为 3%,且无一例因腹泻停药。研究期间未报告间质性肺病(ILD)或肺炎病例。

研究结论

Sevabertinib 在既往接受过治疗和初治的晚期 HER2 突变(TKD+non TKD)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显示出快速且持久的缓解,并具有可管理的安全性。这些数据支持 Sevabertinib 作为 HER2 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种具有改变临床实践潜力的新型靶向治疗选择。

专家点评

方勇教授:ESMO 2025 公布的 SOHO-01 研究 LBA 数据,标志着 HER2 突变 NSCLC 的靶向治疗迈入多重选择新阶段。这项研究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前瞻性地设置了三个具有明确临床意义的队列:既往未接受 HER2 靶向治疗的经治患者(D)、曾使用 HER2-ADC 的患者(E)以及初治人群(F)。这种设计不仅回应了当前临床中的关键问题——“ADC 治疗失败后能否使用 TKI?”“一线是否优于后线?”,也为未来治疗路径的构建提供了高质量证据。

数据显示,Sevabertinib 在初治患者中 ORR 达 71%,PFS 尚未达到,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化疗;而在既往接受过 ADC 的患者中仍能实现 38% 的 ORR,说明其作用机制与 ADC 不同,具备序贯应用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研究通过分子亚型分析显示所有YVMA 插入突变患者的显著获益(ORR 78%,PFS 12.2 个月),这为临床试验入组标准和真实世界患者筛选提供了明确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未观察到间质性肺病(ILD),这在 HER2 靶向治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既往部分 TKI 或 ADC 因 ILD 风险限制了临床使用,而 Sevabertinib 的安全性特征使其更适用于长期治疗,尤其在需要维持治疗的晚期患者中优势明显。

当前,全球 III 期 SOHO-02 研究正在比较 Sevabertinib 与含铂化疗在一线治疗中的优效性。若结果阳性,HER2 突变 NSCLC 将首次拥有一个高效、安全、口服的靶向治疗标准方案,真正实现从“无标准”到“有优选”的跨越。

罗锋教授: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我们面对的 HER2 突变 NSCLC 患者往往病情复杂:有的已接受过多线治疗,有的用过 ADC 后进展,还有的合并脑转移或基础疾病。这项研究的数据,直击我们临床日常工作中的三大痛点:“初治选择”、“ADC耐药后”以及“脑转移管理”。Sevabertinib 的 ESMO LBA 数据之所以令人振奋,正是因为它直接回应了这些真实世界的挑战。

对于初治患者,71%的ORR是一个革命性的数字。它明确告诉我们,对于HER2突变患者,不应再延续“化疗先行”的旧思路,而应积极采用靶向治疗,最大化一线疗效。对于明确携带 HER2 突变的患者,尤其是 YVMA 亚型,应尽早启动 Sevabertinib 治疗,以最大化生存获益。其次,即使在既往使用过 HER2-ADC 的患者中,仍有超过三分之一获得缓解,DoR 超过 8 个月,这意味着 ADC 与 TKI 并非“非此即彼”,而是可以形成互补的治疗序列。

关于安全性,腹泻虽然是常见不良反应,但绝大多数为 1–2 级,且无一例因腹泻停药。我们在临床中通常会在治疗初期对患者进行充分教育,如建议清淡饮食、备用洛哌丁胺,并密切随访,多数患者可在 1–2 周内适应。这种“门诊友好型”的安全性谱,是其在真实世界中广泛应用的重要基础。

此外,脑转移患者 ORR 与无脑转移者相当,这一结果极具临床价值。以往我们常因担心药物无法穿透血脑屏障而对脑转移患者犹豫用药,但 Sevabertinib 在脑转移患者的高缓解率(61%)打消了我们对于药物入脑能力的顾虑,让我们在面对这一高危人群时更有底气。

最后,我呼吁在常规分子检测中纳入 HER2 突变亚型分析。YVMA 突变患者的显著获益提示,仅报告“HER2 突变阳性”已不够精准,必须细化到具体变异类型,才能真正实现个体化治疗。Sevabertinib 的出现,不仅带来了一款新药,更推动了 HER2 突变 NSCLC 诊疗流程的精细化升级。

参考文献

[1] ESMO 2025 LBA Abstract.
[2] ASCO 2025 Abstract 8504

责任编辑:NY
排版编辑:Crystal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