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肺癌智慧巅峰盛会 | BEST of WCLC 2025 中国会议圆满闭幕

10月15日

BEST OF WCLC 2025

2025 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于 9 月 6 日至 9 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成功召开。会上中国学者表现亮眼,超 40 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环节。为深入解读 WCLC 最新科研进展,提升我国肺癌诊疗水平,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官方授权,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肺癌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承办,肿瘤资讯和丁香园协办 BEST of WCLC 2025 中国会议 于10月11-12日在上海顺利举办并完美闭幕。


本次会议采用线下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形式,设有全体大会、罕见靶点、中国研究、创新疗法及小细胞肺癌(SCLC)等多个专场,共遴选了超 30 项 WCLC 2025 重磅研究进行深度解读,通过沉浸式互动投票环节,结合中国实践经验展开深度讨论,推动国际前沿成果在国内的转化与应用。 (更多精彩内容,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大会回放)


全体大会


IASLC CEO Karen Kelly 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长利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钟文昭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


大会伊始,Karen Kelly 教授率先致辞。她指出,WCLC 作为 IASLC 协会最重磅的全球性会议之一,充分彰显 「全球化」 「多学科协作」 的核心特质,为与会者获取全球肺癌前沿进展、参与深度研讨提供了宝贵平台。Kelly 教授还介绍了 IASLC 今年推出的 「Thoracic Circle(胸部肿瘤圈)」 交流平台,强调其可突破时区限制,实现全球全天候学术对话,助力全球胸部肿瘤事业发展。此外,Kelly 教授高度肯定了中国在肺癌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赞扬中国学者在 WCLC、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等国际会议上取得的卓越成果,并对周彩存教授担任 IASLC 主席表示振奋,分享与其合作感受到的远见与责任感,坚信未来两年他将为协会创造更多的重要价值;最后,Kelly 教授表达了对 Best of WCLC 2025 参会者的美好祝愿,并承诺 IASLC 将持续提供支持,助力大家在科研、教育和临床实践中不断进步,共同造福全球肺癌患者。

随后,王洁教授作为组委会代表向全体参会者致谢,并特别感谢远道而来的 Karen Kelly 教授对中国肺癌研究与教育的长期支持;王洁教授指出 Best of WCLC 作为 WCLC 的延伸与精华,不仅系统梳理了全球肺癌研究的重大进展,更是指导中国医生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的重要平台。她呼吁与会专家携手合作、相互启发,共同提升大会的学术影响力,推动中国肺癌防治事业不断向前。


1

全体大会第一环节

本专场由 Karen Kelly 教授、王洁教授、韩宝惠教授共同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储天晴教授 首先以《EGFR 突变晚期 NSCLC 一线奥希替尼 + 化疗对比奥希替尼单药:FLAURA2 最终总生存期结果》为题作主题报告。FLAURA2 研究显示,相较于奥希替尼单药, 一线奥希替尼联合化疗方案总生存期(OS)更优,中位 OS 达 47.5 个月,OS HR 为 0.77(95% CI:0.61-0.96,p=0.02),这也是目前(截至 2025 年 9 月)全球 Ⅲ 期研究中该人群所报告的最长 OS 数据 ,进一步支持了奥希替尼联合化疗可作为 EGFR 突变晚期 NSCLC 的一线标准治疗。


研究投票话题,结果如下: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段建春教授 以《阿美替尼联合化疗用于伴 EGFR 与抑癌基因共突变 NSCLC 的治疗(ACROSS 2):Ⅲ 期研究》为题作主题报告。段教授提到:ACROSS 2 是首个前瞻性、多中心、随机 Ⅲ 期研究,旨在评估阿美替尼联合化疗对比阿美替尼单药在伴有 EGFR 突变及抑癌基因(TSG)共突变的 NSCLC 患者中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与单药治疗相比,阿美替尼联合卡铂-培美曲塞治疗方案为这类患者带来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改善。


研究投票话题,结果如下: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玮教授 以《HARMONi 研究:依沃西单抗对比安慰剂联合化疗用于经第三代 EGFR-TKI 治疗进展的 EGFR + NSCLC 患者的 Ⅲ 期临床试验》为题作主题报告。李教授指出,HARMONi 研究结果显示,在经第三代 EGFR-TKI 治疗后进展的 EGFR 突变 NSCLC 患者中,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相较于单纯化疗方案,展现出显著且具有临床意义的 PFS 获益,可降低 48% 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HR=0.52),且在预设的各亚组中疗效保持一致。


研究投票话题,结果如下: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宋勇教授 针对三位教授的报告内容进行讨论汇报。


围绕 FLAURA2 研究的最终 OS 结果,宋勇教授以《晚期 EGFR 突变型 NSCLC 的治疗选择权衡》为题展开讨论。他指出,该研究后续的关键方向在于探索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从而精准识别从奥希替尼联合化疗中获益最显著的患者人群。


在针对 ACROSS 2 研究(阿美替尼联合化疗)的点评环节,他强调,抑癌基因共突变作为「治疗强化」策略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同时,与 EGFR-TKI 联合使用的最佳药物选择亦需明确。


对于 HARMONi 研究结果,宋勇教授则指出,尽管依沃西单抗可能对其他类型 NSCLC 具有疗效,但在 EGFR 突变型患者中,其「双重阻断」的作用机制并未显示出预期优势。


随后, 浙江省肿瘤医院范云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方文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洁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林根教授、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宋勇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 共同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了讨论。


针对 EGFR 突变晚期 NSCLC 患者一线治疗策略决策应该做「加法」还是「减法」 ,范云教授主张 NSCLC 患者一线治疗策略应注重「加法」原则,她认为当前联合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已较为成熟,临床实践中更倾向于选择联合方案。具体决策需结合患者体能状态与治疗意愿,后线治疗则更推荐 MARIPOSA 方案。胡洁教授则指出,联合治疗是未来方向,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即便采用联合策略,也可根据患者耐受性及循环肿瘤 DNA(ctDNA)动态监测结果,实施个体化的「加药 / 减药」调整。


围绕 EGFR 突变晚期 NSCLC 现有治疗策略的「排兵布阵」 ,方文峰教授表示,尽管联合治疗证据充分,但目前仍缺乏可靠的生物标志物以精准筛选获益人群。随着 FLAURA2 与 MARIPOSA 成为一线标准方案,未来临床研究需相应调整对照组设置。他还指出,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联合 TKI 的一线数据日渐成熟,未来可能形成三种潜在联合治疗方案。林根教授强调,联合治疗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但在筛选适宜人群方面仍面临挑战,关键在于区分指标属预后因素还是疗效预测因素。他呼吁进一步探索 EGFR 突变患者的内在生物学特性,以优化治疗路径。


基于 FLAURA2 和 MARIPOSA 的突破性进展,未来应如何推进研究与临床实践 ,宋勇教授提出,随着患者对治疗耐受性要求的提高,个性化适应性治疗成为必然。他强调「加减药」需基于循证证据,并利用 NGS 技术筛选适宜人群;新研究应以现有标准联合方案作为对照。苏春霞教授指出,联合治疗方案已成为 NSCLC 的标准治疗选择之一,临床中应结合患者意愿与病情综合决策。她建议优先为临床研究中明确获益的亚组患者推荐联合治疗,并呼吁推广 NGS 技术,利用中国丰富的EGFR 突变人群数据推动精准治疗。


讨论结束后,专家们还回答了现场观众提问。韩宝惠教授与王洁教授作最后总结发言,为本环节画上圆满句号。


1

全体大会第二环节

全体大会第二环节由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广东省肺癌研究所钟文昭教授 共同主持。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岳东升教授 以《ECOG-ACRIN E4512 研究:克唑替尼对比观察方案用于手术切除的早期 ALK+ NSCLC 的 III 期临床试验》为题作主题报告。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已完成手术切除的早期 ALK+ NSCLC 患者,辅助克唑替尼治疗未能显著延长其无病生存期(DFS)或 OS。此外,由于药物相关毒性反应,超过 25% 的患者提前中止治疗。


研究投票话题,结果如下: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扬教授 以《III 期 JCOG0802/WJOG4607L 试验:NSCLC 患者接受肺段切除 vs 肺叶切除气腔播散(STAS)情况与预后对比》为题作主题报告。他指出,尽管 STAS 阳性患者预后较差,但 JCOG0802/WJOG4607L 试验的核心结论仍然成立,即对于临床 IA 期 NSCLC 患者,肺段切除术在疗效上非劣于肺叶切除术。


研究投票话题,结果如下: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钟文昭教授 针对两位教授报告内容进行了针对性点评与探讨。围绕 ECOG-ACRIN E4512 研究结果,钟教授指出辅助阿来替尼仍是已切除 ALK+ NSCLC 的标准治疗。此外,早期 NSCLC 的生物标志物检测至关重要,而疗效欠佳的靶向药物可能不适用于辅助治疗阶段,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罕见驱动基因突变亚组。


在针对 JCOG0802 试验中 STAS 与患者预后关系的讨论中,钟教授指出,STAS 的判定需注意与组织假阳性影像鉴别,其侵袭机制仍有待阐明。目前该领域仍存在若干未解难题,包括术中冰冻切片诊断 STAS 的准确性,以及其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等问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毕楠教授 以《大分割放疗对比常规分割放疗联合同步化疗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一项多中心 III 期临床试验》为题作主题报告。研究结果显示,大分割放疗方案可为患者带来与常规分割放疗方案相当的疗效获益且更优的安全性特征。


中国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孔凤鸣教授 对毕楠教授的报告进行了针对性点评,她指出,大分割放疗对于医疗资源受限或身体状态较弱的患者是一种理想选择,但目前其作为新的标准治疗方案尚未形成共识。原因包括:研究结果对西方人群不具适用性,且对照组方案并非标准方案(当前标准放化疗后续需进行免疫巩固治疗)。


孔凤鸣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孟祥姣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吴楠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杨弘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正飞教授 参与了现场问答与讨论环节。讨论分别围绕三个核心议题展开:


针对 ALK+ NSCLC 围手术期治疗未来的探索方向 ,吴楠教授指出,尽管克唑替尼在 ALK+ NSCLC 术后辅助治疗中未显示明确获益,但其在新辅助治疗阶段表现出潜力,可能形成独特的围术期治疗模式。术后复发监测因 ctDNA 检测灵敏度限制仍需新技术支持,辅助治疗需平衡毒性及过度治疗风险。此外,IB 期高危患者筛选困难,ALK-TKI 停药压力大,相关药物探索仍需更多数据支持。朱正飞教授则强调,可基于分期评估 ALK+ NSCLC 预后,胸外科数据显示早期患者预后良好,部分人群或无需围术期治疗,因此当前需明确此类患者的筛选标准。


针对 STAS 在 IA 期 NSCLC 预后中的关键价值 ,杨弘教授认为 STAS 是已被 WHO 列为高危因素的明确不良预后因素,未来可能影响术后辅助决策,但目前难以指导术前术式选择。他强调手术质量至关重要,规范的淋巴结清扫可带来更优的 5 年生存率。孔凤鸣教授进一步补充,免疫微环境与 STAS 的相关性研究已受到关注,且已有团队正在开展相关探索。


当前免疫治疗已成为 LS-SCLC 患者的标准治疗选择 ,在此基础上,孟祥姣教授指出,45 Gy/15 次大分割放疗能降患者成本、减少淋巴细胞损伤,尽管三级食管炎发生率略有上升,但经对症处理后临床可缓解。在免疫治疗时代,局限期 NSCLC 的放疗模式选择尚存争议,45 Gy/BID 方案在总生存方面略优,而 45 Gy/15 次联合免疫治疗具有潜力,值得开展进一步对照研究。

全体大会最后,王洁教授作了总结性发言。她指出,本次 Best of WCLC 2025 会议作为 WCLC 的延伸,聚焦中国原创研究与本土化解读,亮点纷呈。


会场一


1

罕见靶点专场

大会主席王洁教授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宋启斌教授 共同担任本专场主持。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崔久嵬教授 分享了《BMS-986504 用于纯合 MTAP 缺失患者:CA240-0007 研究中 NSCLC 患者的临床结果》。BMS-986504 作为一种差异化的 MTA 协同 PRMT5 抑制剂,研究显示其在经多线治疗的 MTAP 缺失 NSCLC 患者中作为单药治疗,持续表现出日益持久的抗肿瘤活性。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陈薪如教授 分享了《Olomorasib 联合化免疗法一线治疗 KRAS G12C 突变 NSCLC 的疗效和安全性:LOXO-RAS-20001 和 SUNRAY-01 研究结果》。她表示,在携带 KRAS G12C 突变的 NSCLC 患者一线治疗中,Olomorasib 联合化疗与免疫疗法表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信号。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熊安稳教授 报告了《EGFR 外显子 20 插入突变晚期NSCLC 一线皮下注射埃万妥单抗联合化疗:PALOMA-2 研究结果》,指出 EGFR 外显子 20 插入突变晚期 NSCLC 患者,一线皮下注射埃万妥单抗联合化疗与接受静脉注射埃万妥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展现出一致的客观缓解率(ORR)、缓解持续时间(DoR)、PFS 和 OS 获益,同时皮下制剂在治疗耐受性和给药便利性方面展现出优势。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晓荣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吕镗烽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马智勇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佳蕾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燕教授 参与本次讨论环节。专场最后,宋启斌教授进行了总结致辞。


1

中国研究专场

中国研究专场由 会议联合主席韩宝惠教授与福建省肿瘤医院黄诚教授 共同主持。


首先是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周斐教授 分享了《QLC5508(MHB088C)在经治 SCLC 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项I期研究的更新数据》。研究显示,QLC5508 作为一款新型 B7-H3 靶向 ADC,在 ES-SCLC 经治患者中显示出了持久的生存获益和可控的安全性特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李子明教授 分享了《GFH375 在携带 KRAS G12D 突变的晚期 NSCLC 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指出口服 KRAS G12D 抑制剂 GFH375 在携带 KRAS G12D 突变的NSCLC 经治患者中已展现出了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方文峰教授 介绍了《Iza-bren(BL-B01D1)单药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EGFR 突变 NSCLC 患者的 I/II 期研究》。在经重度预处理的 EGFR 突变 NSCLC 患者中,EGFR x HER3 双特异性抗体 Iza-bren 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特征。


山东省肿瘤医院孟祥姣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史美祺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王慧娟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赵媛嫒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周建娅教授 参与专场讨论环节,韩宝惠教授进行总结致辞。


会场二


1

创新疗法专场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煜教授和宋勇教授、钟文昭教授 共同担任本专场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佳晨教授 分享了《Rilvegostomig 在患者切除的 NSCLC 肿瘤中增强体外免疫激活,优于 PDx 或 PDx/α TIGIT 联合疗法》。Rilvegostomig 是一种 Fc 功能降低的单价双特异性抗体,可实现对 PD-1 和 TIGIT 的同步、局部和协同抑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董忠谊教授 分享了《TNFSF8 靶向 CpG 肽疫苗降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并增强癌症免疫治疗疗效》。研究指出,TNFSF8 + CD4+ T 细胞是导致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相关肺炎的关键免疫细胞亚群,具有第 3 型促炎性免疫反应。针对 TNFSF8 的肽疫苗联合偏向第 1 型促炎性免疫反应的佐剂,可在减轻 ICB 相关肺炎的同时增强 ICB 疗效。


湖南省肿瘤医院张永昌教授 分享了《DLL3 靶向 CAR-T 细胞联合 dnTGFBR2 的 I 期研究:用于小细胞肺癌及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研究显示,DLL3 靶向 CAR-T 细胞疗法 LB2102 在早期研究中展现了初步的疗效信号和可控的安全性特征。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宋正波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王启鸣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邬麟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夏旸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钟华教授 参与本场讨论环节,钟文昭教授进行了总结致辞。


1

小细胞肺癌专场

本专场由 浙江省肿瘤医院范云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胡毅教授与吉林省肿瘤医院柳影教授 联合担任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志杰教授 分享了《靶向癫痫相关同源蛋白 6 的 ADC ABBV-706 在复发性 / 难治性 SCLC 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ABBV-706 在经多线治疗的复发 / 难治性 SCLC 患者中展现出可控的安全性和良好的疗效前景,且多数患者(包括铂类药物难治性疾病患者)获得了持续性的临床获益。


吉林省肿瘤医院柳菁菁教授 报告了《Ifinatamab Deruxtecan(I-DXd)用于广泛期 SCLC 的治疗:II 期 IDeate-Lung01研究的初步分析》,表明 B7-H3 的 ADC 药物 I-DXd 在既往接受过治疗的 ES-SCLC 患者中展现出具有临床意义的全身性和颅内疗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刘联教授 介绍了《DeLLphi-303 1b 期研究:ES-SCLC 免疫化疗后接受 Tarlatamab 联合抗 PD-L1 单抗作为一线维持治疗的安全性与生存结果更新》,结果显示,双特异性 T 细胞衔接器(BiTE)Tarlatamab 联合抗 PD-L1 单抗在 ES-SCLC 一线维持治疗中展现出可控的安全性特征、持久的疾病控制以及突破性的 OS 获益。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陈晓霞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陈薪如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哲峰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教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汪步海教授、吉林省肿瘤医院张爽教授 共同参与了问答与讨论环节,柳影教授为本专场作了总结致辞。


会场三


1

优秀壁报专场

本专场由 Karen Kelly教授、陈海泉教授、钟文昭教授 担任专场主席。


广东省人民医院傅睿教授 解读了《诱导的寡转移性肺癌中休眠肿瘤的维持和免疫逃避》。此项研究结果表明,局部治疗前ctDNA阴性的寡转移性肺癌表现出休眠特征。与ctDNA阳性的增殖型肿瘤相比,这类休眠肿瘤的抗原呈递能力下调,细胞分裂受到抑制,具有免疫抑制性的肿瘤微环境。这些发现为优化寡转移肺癌的治疗策略提供重要见解。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陆俊教授 分享了《曲美替尼、安罗替尼和替雷利珠单抗单抗在KRAS突变型NSCLC中的I期研究:安全性、II期推荐剂量及初步疗效》。该研究成功确定了II期推荐剂量(RP2D),结果显示,新型三联治疗方案为经治患者带来初步优异的客观缓解率,且耐受性良好,为难治性KRAS突变NSCLC患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治疗新策略。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周斐教授 分享了《Iza-Bren (BL-B01D1)联合奥希替尼治疗EGFR突变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II期研究》。这款新型EGFR x HER3双抗ADC药物Iza-Bren联合奥希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NSCLC患者展现出优异的疗效和良好的耐受性。结果提示该联合方案极具前景,未来有望成为新的治疗选择。


在讨论环节,由 陈露露教授、储天晴教授、方文峰教授、胡洁教授、李玮教授、李子明教授、林根教授、柳菁菁教授、苏春霞教授、王慧娟教授、王志杰教授、夏旸教授、熊安稳教授、杨弘教授、岳东升教授、张扬教授、赵媛媛教授、周斐教授、周建娅教授 等二十余位教授组成的专家团,就上述前沿研究进行了深刻点评与热烈探讨。同时,与会专家还就中国青年医生如何加强与IASLC的合作提出了宝贵建议。最后,本场学术盛宴在钟文昭教授的精彩总结中完美收官。


大会总结


本届 Best of WCLC 2025 中国会议 汇聚了国内肺癌领域的权威专家与学者,共同探讨并见证了 2025 年肺癌治疗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会议聚焦多个前沿方向,通过热烈而深入的交流,呈现了丰富多元的视角与内容,为与会者带来一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学术盛宴。


展望未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与研究的不断深入,肺癌治疗将更趋精准、高效、个性化,为患者带来更多生机与希望。本届会议的圆满成功,不仅是对过往各位医学同仁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征程的鼓舞与激励。让我们携手奋进,共创肺癌治疗新篇章!


点击观看精彩回放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ao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10月15日
蒋从飞
响水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内容精彩,很有帮助。
10月15日
欧阳波
酒钢医院 | 呼吸内科
内容很精彩,值得学习!
10月15日
尚瑞国
鹤壁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越来越受重视,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正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