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寻根溯源】MALT淋巴瘤继发罕见aHUS,如何通过根除病源实现双重缓解?

09月2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 边缘区淋巴瘤 (MZL) 是一种起源于黏膜淋巴组织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这类淋巴增殖性疾病有时会“不务正业”,产生针对人体自身蛋白质的自身抗体,从而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并发症,其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了淋巴瘤本身。
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aHUS) 便是这样一种凶险的、由补体系统失调介导的血栓性微血管病 (TMA)。其发病机制通常与补体调节蛋白的基因缺陷或自身抗体相关,其中最常见的是针对H因子 (Factor H, FH) 的IgG型自身抗体。近期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Haematologica的病例,报道了一位MALT淋巴瘤患者,其体内产生了极为罕见的IgM型抗H因子自身抗体,并由此触发了危及生命的aHUS。面对这一棘手的“双重困境”,临床医生如何抽丝剥茧,最终通过创新的治疗策略力挽狂澜?

截屏2025-09-26 10.33.47.png

病例介绍:一例MALT淋巴瘤患者曲折的诊疗过程

患者,女性,首次就诊时39岁。

初次就诊与诊断:因腹胀、消化不良就诊。胃镜活检最终确诊为MALT型边缘区淋巴瘤,伴有t(11;18)(q21;q21)染色体易位,且幽门螺杆菌(HP)检测阳性。

初始治疗及结果:患者首先接受了HP根除治疗。然而,尽管HP成功根除,淋巴瘤仍在进展。一线治疗采用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病情得到临床控制,但淋巴瘤病灶仍然存在。随后团队采取了“观察等待”策略。

疾病进展与复发:患者45岁时,出现关节痛和激素耐药性血小板减少,血清中的单克隆IgM水平上升。二线治疗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血小板恢复正常,IgM水平一度检测不到,但淋巴瘤病灶无明显改变。患者53岁时(2022年11月),病情急转直下,因疲劳、发热、全身水肿入院。

诊疗经过:从“对症救火”到“釜底抽薪”的策略转变

患者2022年11月住院后,实验室检查揭示了一场该患者存在:Coombs试验阴性的溶血性贫血、血小板急剧下降至25,000/mm³、急性肾损伤(血清肌酐3.9 mg/dL)。ADAMTS13活性正常排除了TTP,临床最终诊断为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aHUS)。

此时,患者面临着双重威胁:一是迁延不愈的淋巴瘤,二是来势汹汹的aHUS。医生首先尝试针对淋巴瘤进行三线治疗,使用了伊布替尼。但用药仅4天,患者肾功能恶化,单克隆IgM水平飙升,治疗被紧急叫停。

因此,治疗重心必须立刻转向控制危及生命的aHUS。基于其由补体过度活化驱动的机制,医生果断选用了C5补体抑制剂依库珠单抗 (Eculizumab) 进行紧急“救火”。该方案迅速起效,患者的溶血、血小板和肾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后续,深入的实验室检查终于揭示——患者体内存在高滴度的IgM型抗H因子自身抗体,该抗体特异性结合在H因子的关键活性位点(SCR19),阻断了其功能。这证实了aHUS的直接诱因正是淋巴瘤克隆细胞产生的异常IgM抗体。

为了实现“釜底抽薪”,必须清除产生致病性抗体的淋巴瘤细胞。鉴于患者对多种疗法均无效,团队将其纳入了一项II期临床研究(ELM-2),尝试使用创新的CD20xCD3双特异性抗体——Odronextamab。

Odronextamab治疗带来了惊人的效果:治疗12周后,PET-CT、胃镜活检及骨髓穿刺均证实淋巴瘤病灶完全消失(CR);更关键的是,血清总IgM水平和致病的抗H因子IgM抗体被完全清除。由于病源被根除,医生在密切监测下成功停止了依库珠单抗的治疗,在长达8个月的随访中,患者的aHUS未再复发(图1)。

截屏2025-09-26 10.44.25.png

图1.Odronextamab治疗前后的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与胃镜检查结果。(A) Odronextamab治疗前实施的增强腹部CT扫描图像。绿色箭头指示腹腔干三支动脉旁淋巴结肿大,黄色箭头显示中度脾肿大。(B) 经Odronextamab治疗三个月后的增强腹部CT扫描,显示腹腔干三支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及脾肿大均已消退。(C) 治疗前胃镜检查图像,蓝色箭头标示一处纤维蛋白渗出性溃疡,该部位胃组织活检证实存在边缘区淋巴瘤浸润。(D) Odronextamab治疗三个月后胃镜检查显示溃疡已完全消退。

寻根溯源:精准破解“双重困境”的治疗逻辑

本病例的特殊性在于,清晰地展示了淋巴增殖性疾病与自身免疫病之间直接的因果链条。MALT淋巴瘤的恶性B细胞克隆,成为了生产致病性IgM自身抗体的“工厂”,这些抗体精准攻击补体调节系统的“刹车”——H因子,最终导致补体失控,引发了aHUS。

Odronextamab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核心在于“清除病源”的治疗逻辑。其不像伊布替尼等药物只是抑制B细胞信号通路,而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T细胞,从物理上彻底清除了产生抗体的恶性B细胞克隆。这不仅治愈了淋巴瘤,更从根本上解决了aHUS的病因,实现了“一石二鸟”的治疗目标。这一成功案例为“难治性自身免疫病可来源于潜在的恶性克隆”这一概念提供了有力证据。

小结

本病例报告了一例极其罕见的、由MALT淋巴瘤产生的IgM抗H因子自身抗体所致的难治性aHUS。通过“先用补体抑制剂稳定病情,再用CD20xCD3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源”的创新性序贯治疗方案,最终实现了淋巴瘤和aHUS的双重完全缓解。

该病例强调,在面对复杂的肿瘤相关自身免疫病时,必须深入探究其内在联系,灵活调整治疗策略,通过根除致病克隆,有望实现对两种疾病的根本性治愈。这一成功案例不仅为类似患者的管理提供了参考,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强调了个体化治疗和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考一考你


该病例报告为复杂的肿瘤相关自身免疫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启示。其最核心的治疗理念是?( )


A. 补体抑制剂是治疗所有继发性aHUS的一线标准方案。 

B. 对于MALT淋巴瘤,双特异性抗体优于所有传统化疗。 

C. 治疗的关键在于深入探究两种疾病的内在联系,并通过根除致病克隆来实现对两种疾病的根本性治愈。 

D. 序贯治疗的顺序必须是先使用靶向药,再使用免疫治疗。

上期《【寻根溯源】妊娠合并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维布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首次探索与转归》答案为B

参考文献

Ardissino G, Angelillo P, Mancuso MC, et 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 with anti-factor H IgM and 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odronextamab. Haematologica. Published online May 15, 2025. doi:10.3324/haematol.2025.287532

责任编辑:Ashelin
排版编辑:Ashelin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