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AL)的治疗一直面临遗传学亚型异质性带来的挑战,其中赖氨酸甲基转移酶 2A 基因重排(KMT2Ar)和核磷蛋白 1 突变(NPM1m)是两类预后差异显著且治疗需求迫切的亚型。近年来,靶向Menin-KMT2A/NPM1相互作用的小分子抑制剂崭露头角,已在多个国际学术大会上展现出令人振奋的新突破。本文特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苏宁教授,系统梳理Menin的发现历程、生理功能及 Menin 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全面解读Menin抑制剂的最新突破性进展,为 KMT2Ar 和 NPM1m AL 的治疗提供前沿视角。
道阻且长:
KMT2Ar和NPM1m AL预后欠佳,亟需新策
KMT2Ar(也称MLLr)和NPM1m在AL中起关键作用,约10%的 AL患者会发生KMT2Ar,而NPM1m是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在确诊患者中检出率可达20%-30%[1]。
存在KMT2Ar与低缓解率、高复发率及对现有标准治疗耐药相关,整体预后较差[2-3]:首先,根据欧洲白血病网(ELN)2022风险分类,t(9;11)(p21.3;q23.3) /MLLT3::KMT2A被归为中危,t(v;11q23.3)/KMT2Ar属于高危[2],但也有研究表明,所有KMT2Ar AML(包括KMT2A-MLLT3)均应归类为高危[3];其次,随着复发后治疗线数的增加,KMT2Ar AML患者的缓解率会逐渐降低(一线、二线及≥三线治疗后的完全缓解/完全缓解伴不完全血液学恢复[CR/CRi]率分别为72%、43%和9%)[4];而且治疗相关 KMT2Ar AML较原发 KMT2Ar AML 预后更差(中位总生存期[OS] 0.7年 vs 1.4年,P<0.0001;5年累积复发率80% vs 65%,P=0.009)[4];2025年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上一项关于KMT2Ar AML成年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也证实,这类患者的预后较差(4年OS率 24%),相较于1996-2011年,2012-2024年的中位OS仍未有明显改善(11.9个月 vs 13.1个月,P=0.56),这提示KMT2Ar患者亟需改善治疗手段[5]。
ELN 2022风险分类将NPM1m AML归类为一种独特的临床亚型,在不伴FLT3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突变的情况下属低危,使用当前标准治疗方案预后良好;同时存在FLT3-ITD突变被划分为中危;但若伴有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则归为高危[1-2]。另外,现有疗法并未给复发/难治性(R/R)NPM1m AML患者的长期预后带来有利影响,目前也无针对NPM1m AML的靶向药物获批,这均凸显了R/R NPM1m AML对新型疗法的迫切需求[3]。
追本溯源:
Menin兼具抑癌与致癌功能,与白血病发生密切相关
随着探索的深入,研究者发现了Menin——这一有前景的治疗靶点,在KMT2Ar和NPM1m AL等类型中表现突出。Menin 的发现历程可追溯至 1977 年,继而1991 年完成 11q23 区域克隆及 MLL(KMT2A )基因鉴定;1995 年明确KMT2A 调控 HOX 基因表达,且 KMT2A 融合具有致癌性;2005 年,Menin被确定为KMT2Ar白血病发生的关键致癌辅助因子;2011年则进一步确定Menin与 KMT2A 结合的位点;另外,2015 年发现NPM1突变胞质定位型(NPM1c )AML存在HOX 基因高表达[1]。至此,Menin 与KMT2A、NPM1的相互作用已日益明确。在此背景下,Menin-KMT2A 抑制剂治疗AL的首批临床试验结果,也于2020年在各大国际学术会议上得以披露[1]。
Menin是一种由位于11号染色体q13区的MEN1基因编码的核支架蛋白,在内分泌组织中发挥肿瘤抑制作用,其突变可引发1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MEN1)[3]。然而,该蛋白亦可通过与C末端核定位序列的相互作用发挥致癌作用——促进调控结合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激活转录基因程序,包括HOXA基因簇和髓系生态病毒整合位点1(MEIS1),而KMT2A与 Menin 的结合是HOX和MEIS1转录上调的必要条件,胞质NPM1和核孔蛋白98(NUP98)重排也可促进 KMT2A与Menin的相互作用[3]。KMT2Ar、NPM1m 和NUP98r会导致 HOX 和 MEIS1 表达上调,从而介导白血病发生[3]。
有据可循:
Menin抑制剂精准直击,强效抑制白血病
KMT2A与Menin相互作用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后续小分子Menin抑制剂的研发。Menin抑制剂作用于KMT2Ar、NPM1m和NUP98r AML,可破坏menin-KMT2A复合物(由染色质结合蛋白组成),阻止染色质上特异性融合复合物的形成,导致HOX和MEIS1转录下调,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和凋亡,最终抑制白血病发生(图3)[3,6]。
自2012年起,针对 Menin-KMT2A相互作用的小分子抑制剂逐步进入临床前研究,Grembecka教授团队在2015年发布报道,阐述了2种小分子Menin抑制剂(MI-463 和 MI-503)在侵袭性 KMT2Ar小鼠白血病模型中,展现出显著的临床前抗白血病活性,并表现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口服生物利用度,这是Menin-KMT2A抑制剂可有效治疗KMT2A融合白血病的首个实证,引发领域瞩目[6]。2016年有报道证实MI-503在人源和鼠源NPM1m AML体内模型中也展现出显著的抗白血病活性[6]。此后,多种Menin抑制剂也相继在KMT2Ar和 NPM1m白血病模型中开展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此类药物的临床前证据[6-8]。
SNDX-5613(Revumenib)是一种口服、选择性Menin 抑制剂,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在多个临床前异种移植模型中展现出单药活性,但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似乎会受到CYP3A4抑制剂的影响[7]。新型、高选择性Menin 抑制剂——BNM-1192(BN104)的临床前研究表明,其相较于SNDX-5613,具有更优异的疗效和明显更大的安全窗口:BNM-1192对KMT2A融合和 NPM1m白血病细胞系具有极强的抑制活性,对靶向细胞系的选择性较对照细胞系 HL-60 高出约1000 倍(图4);BNM-1192对于hERG几乎不存在抑制作用(IC50>100μM),因此QTc间期延长的风险较低(图5)[8]。
图4. BNM-1192、SNDX-5613对白血病细胞系的抗增殖活性(表格)及剂量反应曲线(左侧为靶向细胞系;右侧为对照细胞系 HL-60)[8]
图5. BNM-1192、SNDX-5613对hERG 的阻断作用[8]
循证夯实:
Menin抑制剂最新进展闪耀国际舞台
基于充分的临床前数据,Menin抑制剂Revumenib最早于2019年开启了治疗AL的首批临床试验,见证其从基础机制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1]。目前处于AL领域临床开发前沿的Menin抑制剂主要有Revumenib、Ziftomenib、Bleximenib、BN104、Enzomenib、Icovamenib等 [3,9]。这些药物临床试验的成功以及Revumenib的率先获批[3],正推动研究者深化Menin抑制剂(单药以及联合方案)在特定突变类型 AL中的探索。这些研究的最新结果陆续登陆美国血液学会(ASH)、EHA等国际学术会议,成为全球血液肿瘤领域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 Menin抑制剂在R/R AL中的研究进展
2025年EHA报告了AUGMENT-101 II期研究中KMT2Ar(n=116)、NPM1m 亚组(n=84)及I期研究中NUP98r患者(n=5)经Revumenib治疗的最新结果[10-12]。在2期推荐剂量(RP2D, 160mg q12h,若体重<40kg给予95mg/m2)下,KMT2Ar和NPM1m患者的CR/CR伴部分血液学恢复(CR/CRh)率分别为22.7%和26.0%[10-11]。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均是两组最常见的≥3级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KMT2Ar患者中有14.7%和12.9%发生≥3级分化综合征(DS)和QTc间期延长,NPM1m患者中为13.1%和22.6%[10-11]。此外,在NUP98r R/R AML患者中也观察到具有临床意义的缓解,但样本量有限,有待进一步研究[12]。
2025年EHA报告了KOMET-001研究中NPM1m患者在Ziftomenib 600mg(RP2D)剂量下的II期(n=92)及Ib/II期汇总分析(n=112)结果:关键II期研究达到主要终点——CR/CRh率23%,明显优于历史对照(12%,P=0.0058)。在安全性方面,骨髓抑制发生率较低,未发现Ziftomenib相关QTc 间期延长,DS可控可管理[14]。
cAMeLot-1研究是一项评估Bleximenib用于KMT2Ar、NPM1m或NUP98/214融合 R/R AL患者疗效的关键临床研究[15]。2024年ASH上的最新进展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共146例患者入组,在RP2D(90/100mg BID)下,总体人群、KMT2Ar及NPM1m患者的CR/CRh率均为33.3%;54.8%的患者发生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其中DS最为常见(任何级别19.4%,≥3级占6.5%)[15]。
I/II期Enzomenib 101研究也在2024年ASH大会上发布了最新结果,共纳入84例患者,在KMT2Ar患者中,30.4%达到CR/CRh,其中接受300mg BID治疗的患者表现较优(CR/CRh率40.0%)[16]。在NPM1m患者中,47.1%达到CR/CRh,300mg和200mg组分别为42.9%和50.0%[16]。发生率≥10%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包括恶心和呕吐,10.7%的患者发生DS,QTc间期延长的发生较为少见(≥3级发生率1.0%)[16]。
BN104是一种新型非共价结合的口服Menin抑制剂,2024年ASH公布了其单药治疗成人KMT2Ar和NPM1m R/R AL患者的I/II期研究结果。截至2024年10月18日,I期共入组40例患者,接受自200mg QD至 600mg BID的剂量递增治疗[17]。初步结果显示,整体ORR高达 89.3%;KMT2Ar 患者和NPM1m患者的CRc率分别为69.6%和40%[17]。报告6例(15.0%)出现QTc间期延长,7例(17.5%)出现DS,均为1级或2级,均已恢复[17]。
为优化在R/R AL患者中的疗效,诸多研究正积极探索Menin抑制剂联合其他治疗的潜力。如在2024年ASH上,I/II期SAVE研究证实了Revumenib联合ASTX727和维奈克拉(VEN)的协同效果(ORR 82%)[18];Ziftomenib联合VEN/AZA的KOMET-007研究初步结果也有不错表现:NPM1m 患者的ORR达68%,KMT2Ar患者为33%[19]。Ib期ALE1002 研究也在2025 EHA上公布了队列A3结果,Bleximenib+VEN/AZA三联方案治疗KMT2Ar和NPM1m R/R AML患者,ORR分别高达70.0%和91.7%[20]。这些联合方案已显示出具有前景的初步疗效,有望进一步为该类患者拓展治疗路径。
● ND AL中的研究进展
在ND AL患者中,Menin抑制剂主要探索与强化疗或VEN/AZA方案的联合策略。现有研究初步彰显了其显著的疗效与可控的安全性:
(一)Menin抑制剂联合强化疗方案
2025年EHA上,KOMET-007研究ND AML队列(n=82)结果显示,患者接受Ziftomenib 600mg联合“7+3”方案治疗后,NPM1m患者、KMT2Ar患者和总体人群的CRc率分别高达93%、89%和92% [21]。ALE1002 研究在2024年ASH公布的队列C1(n=28)结果显示,Bleximenib(≥50mg BID)联合“7+3”方案在ND AML患者中实现了86%的CRc率,其中KMT2Ar、NPM1m患者的CR/CRh率为88%和77%,且未观察到QTc间期延长和DS[22]。
(二)Menin抑制剂联合VEN/AZA方案
Revumenib、Bleximenib在2025年EHA上公布了它们联合VEN/AZA方案的研究结果:Beat AML研究纳入43例老年ND AML患者,使用不同剂量Revumenib(113mg q12h或163mg q12h)联合VEN/AZA方案,81.4%、88.9%及79.4%的整体人群、KMT2Ar患者及NPM1m患者实现CRc,4.7%和11.6%的患者经历≥3级DS和QTc间期延长[23]; ALE1002 研究队列B1(n=40)显示,Bleximenib(100mg BID)联合VEN/AZA方案治疗KMT2Ar和NPM1m ND AML患者的CRc率均为75.0%,整体≥3级DS发生率为4%,未发现QTc间期延长[20]。
● 其他正在开展的临床研究
当前Menin抑制剂的临床探索仍在不断扩展,已延伸至更广泛的联合策略及人群,(见表1),这些进行中的研究将进一步为优化临床用药方案、扩大获益人群提供关键依据[24-31]。
总结
Menin抑制剂作为靶向KMT2Ar与NPM1m AL的新兴疗法,已在多项临床研究中展现潜力。Menin抑制剂单药治疗R/R患者的缓解率显著优于传统方案,尤其是BN104在中国人群中展现出高缓解率与低毒性特征[10-17]。联合治疗探索(如与VEN/AZA、强化疗等联用)进一步提升了ND患者的CRc率[19,21-23]。未来需关注不良反应管理,并通过III期研究验证长期生存获益。随着更多研究结果的揭露及移植后维持治疗等新策略的推进,Menin抑制剂有望重塑这类高危AL的治疗格局。
专家简介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分会常委
[1]. Issa GC, et al. Leukemia. 2021 Sep;35(9):2482-2495.
[2]. Döhner H, et al. Blood. 2022 Sep 22;140(12):1345-1377.
[3]. Boussi L, et al. Trends Cancer. 2025 Jul 3:S2405-8033(25)00144-X.
[4]. Issa GC, et al. Blood Cancer J. 2021 Sep 29;11(9):162.
[5]. Rebeca Rodriguez-Veiga, et al.2025 EHA. S147.
[6]. Kühn MWM, Ganser A. Br J Haematol. 2024 Sep;205(3):812-814.
[7]. McGeehan J. A first-in-class Menin-MLL1 antagonist for the treat ment of MLL-r and NPM1 mutant leukemias. 2020 AACR. Abstract: DDT01-01(Oral).
[8]. Hu TS, et al. 2022 AACR. Abstract: Poster 3943.
[9]. Huls G, et al. Blood. 2025 Feb 6;145(6):561-566.
[10]. Aldoss I, et al. 2025 EHA. PS1473.
[11]. Arellano ML, et al. 2025 EHA. PS1467.
[12]. Issa G, et al. 2025 EHA. PS1501.
[13]. Wang ES, et al. Lancet Oncol. 2024 Oct;25(10):1310-1324.
[14]. Fathi A, et al. 2025 EHA. PF473.
[15]. Searle E, et al. 2024 ASH. Abstract 212.
[16]. Zeidner JF, et al. 2024 ASH. Abstract 213.
[17]. Wu D, et al. 2024 ASH. Abstract 2879.
[18]. Issa Ghayas C, et al. 2024 ASH. Abstract 216.
[19]. FATHI AT, et al. 2024 ASH. Abstract 2880.
[20]. Wei Andrew H, et al. 2025 EHA. S137.
[21]. Erba H, et al. 2025 EHA. S136.
[22]. Recher C, et al. 2024 ASH. Abstract 215.
[23]. Zeidner JF, et al. 2025 EHA. S138.
[24]. https://clinicaltrials.gov/study/NCT06652438?term=NCT06652438&rank=1
[25]. https://clinicaltrials.gov/study/NCT07007312?term=NCT07007312&rank=1
[26]. https://clinicaltrials.gov/study/NCT06852222?term=NCT06852222&rank=1
[27]. https://clinicaltrials.gov/study/NCT06376162?term=NCT06376162&rank=1
[28]. https://clinicaltrials.gov/study/NCT06397027?term=NCT06397027&rank=1
[29]. https://clinicaltrials.gov/study/NCT06448013?term=NCT06448013&rank=1
[30]. https://clinicaltrials.gov/study/NCT06575296?term=NCT06575296&rank=1
[31]. https://clinicaltrials.gov/study/NCT06440135?term=NCT06440135&rank=1
免责声明:
本资料的内容仅作为科学信息参考,仅用于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学术交流,请勿用于任何其他用途。若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请勿观看和/或传播此资料。
本资料可能会出现某些药品信息,但该药品/适应症可能尚未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注册批准。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做出的任何与治疗有关的决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应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品说明书。对于本资料可能提到的相关诊断、治疗方法,请遵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及相关部门批准使用的指南或规定。
审批号:M-TIBSO-CN-202508-00022
本文转自:CCMTV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