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顶刊文献荟选——肝细胞癌及胰腺癌(2025年6~7月)

08月2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本文精选2025年6~7月医学顶刊发表的肝细胞癌、胰腺癌相关文献共6篇,【肿瘤资讯】将其研究的主要结果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SURF-Cohort 研究:对于小型肝细胞癌,手术并不优于射频消融

期刊来源: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41.9)

1.png

对于直径≤3cm且肝细胞癌结节≤3个的肝细胞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和射频消融 (RFA) 的治疗效果是否会有差异?这篇文章通过开展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SURF-RCT),以评估手术与RFA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同时,将不符合随机分组条件的患者纳入一项非随机前瞻性观察性试验 (SURF-Cohort)。

结果显示,在SURF-RCT试验中,90%的患者为单发性肝细胞癌,约65%的患者肝细胞癌直径≤2.0 cm。手术组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为3.3%,RFA组则为0%。手术组和RFA组的5年OS率分别为74.6%和70.4%(HR 0.96;P=0.84)。手术组5年RFS率 为42.9%,RFA组为42.7%(HR 0.90;P= 0.84)。手术组86例患者出现复发,其中14例(16.3%)接受手术,50例(58.1%)接受RFA。RFA组95例患者出现复发,其中8例(8.4%)接受手术,55例(57.9%)接受RFA。SURF-Cohort 试验中,两组基线因素不平衡。经治疗逆概率加权分析调整后,OS和RFS无显著差异(P= 0.77和P=0.08)

https://ascopubs.org/doi/10.1200/JCO-24-02030

口服避孕药的使用/不使用与肝细胞癌风险不存在相关性

期刊来源:The Lancet Oncology(IF=35.9)

2.png

尽管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1999年得出结论,认为口服避孕药会增加患肝癌的风险,但这是基于较少肝癌病例的对照研究。本文章分析英国百万女性研究 (MWS) 和英国生物样本库的数据检验了口服避孕药的使用与肝癌风险之间的关系,并对先前的观察性研究进行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结果发现,在MWS队列中,1305024名参与者中共有2765名(0.21%)患上肝癌(中位随访期21.4年;IQR 18.4–22.4年);在英国生物样本库中,253408名参与者中共有191名(0.08%)患上肝癌(中位随访期12.6年;IQR 11.8–13.4年)。在MWS(HR 1.05,95% CI 0.97–1.13;p=0.27)和英国生物样本库(HR 1.08,95% CI 0.76–1.55;p=0.66)中,未观察到曾使用或从未使用口服避孕药与肝癌风险之间存在关联。这项荟萃分析纳入了23项观察性研究,共涉及5422名肝癌患者,结果未发现曾使用或从未使用过口服避孕药与肝癌之间存在关联(RR 1.04,0.98–1.11;I2 45.9%,p=0.0080)。关于口服避孕药使用时长的荟萃分析显示,每使用5年口服避孕药,肝癌风险略有增加(RR 1.06,1.02–1.10;I2 63.9%,p<0.0001),肝细胞癌亚型特异性RR为1.07(1.00–1.14),肝内胆管癌亚型特异性RR为1.06(1.01–1.11)(p异质性=0.82)。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5)00222-0/fulltext

磷酸甘油酸脱氢酶稳定蛋白激酶Cδ 型mRNA促进肝细胞癌进展

期刊来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52.7)

3.png

代谢重编程不仅重塑细胞生物能量学,还通过代谢物信号传导和代谢酶的RNA结合活性深刻影响RNA代谢。新兴证据表明,某些代谢酶作为RNA结合蛋白(RBP)发挥作用,调节基因表达并促进肿瘤进展。然而,肝细胞癌中代谢酶的非催化转录后调控功能仍未得到充分探索。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进行了RNA-蛋白质相互作用组分析,以鉴定HCC细胞中潜在的非经典RBP,并确定磷酸甘油酸脱氢酶(PHGDH)是一个功能性RBP。研究者进一步揭示了PHGDH中一个先前未被认识的RNA结合结构域,该结构域可直接结合细胞mRNA并在HCC细胞增殖中发挥关键作用。从机制上讲,PHGDH 通过其 RNA 结合域直接与蛋白激酶 C δ 型( PRKCD ) mRNA的 3' 非翻译区 (3'UTR) 结合,从而稳定转录本并提高 PRKCD 蛋白水平。PHGDH 依赖性的 PRKCD 上调通过诱导线粒体自噬和抑制细胞凋亡来促进肝细胞癌进展。此外,特异性阻断PHGDH RNA 结合活性的诱饵寡核苷酸显著削弱了其对靶基因的调控并抑制了细胞增殖。

总之,该研究结果揭示了PHGDH在调节mRNA代谢和调节线粒体自噬方面的非典型作用。利用诱饵寡核苷酸靶向PHGDH的RNA结合活性代表了一种有前景的肝细胞癌治疗策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5-02304-w

CC趋化因子受体7 (CCR7) 的差异表达模式指导肝细胞癌的精准治疗

期刊来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52.7)

4.png

肝细胞癌的治疗面临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反应率低的挑战,而这些反应率受到肝细胞癌复杂微环境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组织微阵列 (TMA)、空间转录组和单细胞测序识别了复杂的肿瘤微环境。肿瘤细胞中CC趋化因子受体7 (CCR7) 高表达预示较低的总生存期 (OS)。相反,在临床前实验中,CRISPR-Cas9 介导的CCR7敲除增强了肝细胞癌对索拉非尼的敏感性,这是由于通过AKT和ERK信号通路抑制了上皮-间质转化。同时,研究者发现基质细胞中CCR7表达,CCR7+免疫细胞向肿瘤间质的浸润增加与肿瘤部位CCL21的高表达有关。随后,VEGF-C被确定为患者OS较高的独立预测因子,并与CCR7信号传导呈显著正相关。有趣的是,外源性VEGF-C被发现通过激活淋巴管生成和CCL21/CCR7轴来促进三级淋巴结构(TLS)的形成。因此,VEGF-C治疗增强了抗PD-1免疫疗法的疗效。本研究强调了肿瘤细胞来源和基质细胞来源的CCR7表达的相反作用,并指导肝细胞癌的精准治疗。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5-02308-6

柳叶刀委员会关于解决全球肝细胞癌负担:从预防到治疗的综合策略

期刊来源:The Lancet(IF=88.5)

5.png

肝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如果目前的趋势保持不变,肝癌新发病例数量将几乎翻一番,从2022年的87万增至2050年的152万。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肝癌组织学亚型,约占所有原发性肝癌的80%。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一个由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应运而生,其主要目标是应对肝细胞癌日益加重的疾病负担。

本文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包括构思、文献综述、证据范围界定、新数据合成和建模以及案例研究分析,以强调全球采取行动对抗肝细胞癌的迫切需要。首先,提出一项新发现:为了遏制肝癌新发病例负担的上升,需要每年将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降低至少2%。因此,委员会设定了至少降低2%的ASIR目标。对于一些ASIR已经下降的地区,提出一个更宏伟的目标,即降低5%。如果在未来25年内ASIR每年降低2-5%,估计可以预防880万至1730万例肝癌新发病例,并挽救770万至1510万人的生命。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5)01042-6/abstract

转移性胰腺癌一线治疗:mFOLFIRINOX和S-IROX方案不优于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

期刊来源: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41.9)

6.png

改良FOLFIRINOX方案(mFOLFIRINOX)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吉西他滨被推荐作为转移性胰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替吉奥(S-1)、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S-IROX)方案在该人群中的一项Ib期试验中显示出疗效。因此,本文将这三种方案进行了直接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共入组527例患者,其中426例纳入计划的中期分析。mFOLFIRINOX组和S-IROX组的中位OS分别为14.0个月(HR 1.31;95% CI,0.97-1.77)和13.6个月(HR 1.35;95% CI,1.00-1.82),而白蛋白紫杉醇+吉西他滨组为17.1个月。最终分析中,两组达到优效性的预测概率均<1%。因此,该试验因无效而终止。mFOLFIRINOX 组(23.3%)和S-IROX组(27.5%)的3至4级厌食症发生率高于白蛋白紫杉醇+吉西他滨组(5.0%)。结果显示,与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吉西他滨相比,mFOLFIRINOX和S-IROX作为转移性或复发性胰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似乎均无优势。

https://ascopubs.org/doi/10.1200/JCO.24.00936

责任编辑:古木
排版编辑:古木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8月20日
王文娟
邯郸市第二医院 | 肿瘤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