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顶刊文献荟选——胃食管癌(2025年6~7月)

08月11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本文精选2025年6—7月医学顶刊发表的胃食管癌相关文献9篇,将研究的主要结果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HERIZON-GEA-01研究:Zanidatamab联合化疗一线治疗HER2阳性晚期胃食管腺癌

期刊来源:The Lancet Oncol(IF:35.9)

图片1.png

Zanidatamab是一种靶向HER2的双特异性抗体。既往研究显示,其在经治的HER2表达胃食管腺癌患者中已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可管理的安全性。HERIZON-GEA-01是一项在加拿大、韩国和美国进行的II期、单臂、多中心临床试验,旨在评估Zanidatamab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在HER2阳性晚期胃食管腺癌(GOA)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该研究共纳入46例未经治疗的HER2阳性晚期或转移性GOA患者。患者接受Zanidatamab联合标准化疗方案(CAPOX、FP或mFOLFOX6)。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确认的客观缓解率(cORR)。结果显示,中位随访47.9个月后,研究达到了其主要终点。cORR为76.2%(95%CI 60.5~87.9),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8.7个月(95% CI 10.4~44.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2.5个月(95% CI 8.2~21.8),中位总生存期(OS)为36.5个月(95% CI 23.6~NE)。安全性方面,65%的患者发生了3级或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最常见的是腹泻(39%)和低钾血症(22%),13%的患者因不良事件停止了Zanidatamab治疗,无治疗相关死亡事件发生。该研究表明,Zanidatamab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在HER2阳性晚期胃食管腺癌患者中显示出具有临床意义且持久的抗肿瘤活性,且安全性可控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5)00287-6/abstract

MATTERHORN研究:度伐利尤单抗围手术期治疗可切除胃癌/胃食管结合部癌

期刊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8.5)

图片2.png

围手术期FLOT(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和多西他赛)是可切除胃癌和胃食管结合部(GEJ)腺癌的标准疗法,但复发率仍然很高。MATTERHORN是一项III期、多国、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评估在FLOT方案中加入免疫治疗(度伐利尤单抗)是否能改善患者预后。该研究共纳入948例可切除的胃或GEJ腺癌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度伐利尤单抗联合FLOT或安慰剂联合FLOT治疗。治疗方案包括4个周期的围手术期化疗(术前、术后各2周期),随后是10个周期的度伐利尤单抗或安慰剂单药维持治疗。主要研究终点是无事件生存期(EFS),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和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结果显示,中位随访31.5个月后,度伐利尤单抗组的EFS显著优于安慰剂组(HR=0.71;95%CI 0.58~0.86;P<0.001),两年EFS率分别为67.4%和58.5%。pCR率在度伐利尤单抗组也显著更高(19.2% vs 7.2%)。总生存期数据显示出改善趋势(两年OS率:75.7% vs 70.4%),但未达到预设的统计学显著性阈值(P=0.03)。安全性方面,两组3或4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71.6% vs 71.2%),且度伐利尤单抗的加入并未增加手术或辅助治疗延迟的风险。该研究证实,在可切除的胃或GEJ腺癌患者中,围手术期使用度伐利尤单抗联合FLOT化疗,相比单独使用FLOT,可显著改善EFS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503701

ESOPEC研究复发模式分析:FLOT化疗与CROSS放化疗治疗食管腺癌的疗效对比

期刊来源: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41.9)

图片3.png

III期ESOPEC研究已证实,对于非转移性食管腺癌,围手术期FLOT化疗(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多西他赛)相比术前CROSS放化疗(41.4Gy/卡铂/紫杉醇)可改善患者生存。本次分析旨在深入探究该研究中接受肿瘤切除患者的复发模式、无复发生存期(RFS)及死因。该分析纳入了ESOPEC研究中192例接受FLOT治疗和179例接受CROSS方案并完成手术的患者。中位随访56个月后,结果显示,FLOT组的RFS显著优于CROSS组。FLOT组的3年RFS率为54.5%,而CROSS组为39.0%(HR=0.67;95%CI 0.51~0.89;P=0.005)。在复发模式方面,两组的局部区域复发率相似(3年累积发生率:FLOT组20.2% vs CROSS组17.4%;HR=1.00;P=0.99)。然而,FLOT组的远处复发率显著低于CROSS组(3年累积发生率:31.5% vs 47.2%;HR=0.59;95%CI 0.43~0.82;P=0.002)。该分析表明,与CROSS方案相比,围手术期FLOT化疗带来的生存获益主要源于其更强的全身肿瘤控制能力,显著减少了远处转移复发,而两者的局部区域控制效果相当

https://ascopubs.org/doi/10.1200/JCO-25-00948

靶向CLDN18.2的ADC药物IBI343治疗晚期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I期研究

期刊来源:Nature Medicine(IF:50.0)

图片4.png

CLDN18.2在胃癌和胃食管结合部(G/GEJ)腺癌中常呈异常表达,是该侵袭性癌症的一个重要治疗靶点。IBI343是一种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由靶向CLDN18.2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与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偶联而成。本研究是一项评估IBI343安全性和初步疗效的I期、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试验。该研究共纳入127例晚期G/GEJ腺癌患者。在10 mg/kg剂量组中,6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包括骨髓抑制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研究确定II期推荐剂量(RP2D)为每三周6 mg/kg。在RP2D下,IBI343的安全性可控,≥3级的胃肠道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且未报告间质性肺病。在CLDN18.2高表达(IHC 2+/3+≥75%)的G/GEJ腺癌患者中,IBI343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确认的客观缓解率(cORR)为2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5.5个月。该研究表明,IBI343在晚期G/GEJ腺癌患者中具有可管理的安全性及有潜力的抗肿瘤活性,支持其进一步临床开发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783-8

靶向CLDN18.2的ADC药物SHR-A1904治疗晚期胃/胃食管结合部癌I期研究

期刊来源:Nature Medicine(IF:50.0)

图片5.png

CLDN18.2是胃癌和胃食管结合部(G/GEJ)癌的一个重要治疗靶点。SHR-A1904是一款靶向CLDN18.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由抗CLDN18.2单抗、可裂解的连接子和DNA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组成。该研究是一项首次人体、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SHR-A1904在95例经治的CLDN18.2阳性晚期G/GEJ癌患者中的安全性与疗效。研究的剂量递增阶段观察到了剂量限制性毒性(DLT),但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MTD)。最终,6.0 mg/kg和8.0 mg/kg两个剂量水平被选入扩展阶段。安全性方面,所有患者均发生了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最常见的是贫血(75.8%)、恶心(67.4%)和低白蛋白血症(64.2%);62.1%的患者经历了3级或以上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但无治疗相关死亡报告。疗效方面,在可评估的患者中,6.0 mg/kg剂量组的确认客观缓解率(cORR)为24.2%,8.0 mg/kg剂量组为25.0%。两个剂量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分别为5.6个月和5.8个月。该研究表明,SHR-A1904在CLDN18.2阳性的G/GEJ癌患者中展现出可控的安全性和有潜力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781-w

靶向EGFR/HER3的双特异性ADC药物BL-B01D1治疗转移性食管鳞癌Ib期研究

期刊来源:Nature Medicine(IF:50.0)

图片6.png

对于免疫治疗后进展的晚期食管鳞癌(ESCC)患者,后续治疗选择有限。BL-B01D1是一款全球首创(first-in-class)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由靶向EGFR和HER3的双特异性抗体与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Ed-04)通过可裂解的连接子偶联而成。该研究是一项Ib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BL-B01D1在82例经治的转移性ESCC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主要研究终点是确定II期推荐剂量(RP2D)。研究结果显示,RP2D被确定为2.5 mg/kg(每三周的第1天和第8天给药)。在该剂量下,可评估患者中的确认客观缓解率(cORR)为39.6%,疾病控制率(DCR)为79.2%。在所有入组的82例患者中,总体cORR为29.3%。安全性方面,在2.5 mg/kg剂量组中,63.3%的患者发生了3级及以上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最常见的是贫血(28.3%)、白细胞减少(18.3%)、血小板减少(18.3%)和中性粒细胞减少(16.7%)。研究中观察到两例≥3级的间质性肺病。该研究表明,BL-B01D1在经治的转移性食管鳞癌患者中显示出有潜力的抗肿瘤活性和可管理的安全性,目前I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792-7

全球185个国家未来胃癌疾病负担预测

期刊来源:Nature Medicine(IF:50.0)

图片7.png

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一个可改变的病因。为更好地协助规划预防策略,本研究预测了未来的胃癌疾病负担。该研究聚焦于2008—2017年出生的人群队列,结合GLOBOCAN 2022的各国年龄别发病率和联合国的队列死亡率数据,对185个国家的胃癌发病情况进行了量化预测。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一出生队列中,预计全球将出现1560万例终生胃癌病例(95%CI 1400万~1730万),其中76%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地理分布上,三分之二的病例将集中在亚洲,其次是美洲和非洲。尽管58%的病例预计发生在传统高发地区,但由于人口结构变化,42%的病例预计将发生在低发病率地区,特别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未来负担可能是2022年估计的六倍。该研究强调,需要将焦点转向当代年轻人的生活轨迹及未来罹患胃癌的潜在风险,并加大对胃癌预防工作的投入力度,包括实施基于人群的幽门螺杆菌筛查和治疗策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793-6

ECTOP-2002研究:全面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揭示食管鳞癌的预后分层

期刊来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52.7)

图片8.png

尽管已有大规模多组学研究揭示了食管鳞癌(ESCC)的异质性,但临床管理的不一致性阻碍了预后标志物的识别和患者分层。本研究对来自ECTOP-2002研究的203例具有完整临床信息的患者进行了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研究发现,黏蛋白(mucin)家族的突变以及APOBEC突变特征与不良预后相关。相反,上皮角质化(EpK)通路的激活与良好的预后及更低的化疗后复发率密切相关,其中S100A8+S100A9复合物被验证为该通路的关键标志物。基于此,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名为“FU-ESCC分型”的预后分层系统,将ESCC分为三个具有不同分子和临床特征的亚型:1)EpK激活型:保留健康鳞状上皮细胞特征,高表达S100A8+S100A9,预后良好;2)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富集型:FAP和波形蛋白表达升高,CAF细胞丰富,增殖活性高,预后差;3)免疫沙漠型:特征为免疫浸润低、免疫信号受抑制,预后同样较差。该研究为精准医疗时代更好地理解ESCC和指导靶向治疗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见解。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5-02306-8

异常Notch信号通路促进食管鳞癌的肿瘤血管生成

期刊来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52.7)

图片9.png

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是中国最常见的消化道癌症之一,恶性度高,预后差,治疗选择有限。Notch信号通路在ESCC中常被过度激活,但其具体作用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揭示了异常的Notch信号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在临床ESCC样本中,Notch信号激活评分与肿瘤微血管密度、晚期TNM分期和患者生存期短显著相关。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抑制Notch信号能显著削弱ESCC细胞促进血管生成的能力。通过整合CUT&Tag和RNA测序数据分析,研究人员确定泛素特异性蛋白酶5(USP5)是Notch信号的下游效应因子,介导肿瘤血管生成。具体机制为,NOTCH1胞内结构域(NICD1)-RBPJ复合物可转录上调USP5的表达;USP5通过其去泛素化功能稳定STAT3蛋白,从而增强癌细胞产生包括VEGF、ANGPT2和CXCL1在内的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该研究揭示了一条全新的NOTCH1–USP5–STAT3轴,阐明了Notch信号驱动肿瘤血管生成的新机制,并解释了为何ESCC细胞中的NOTCH1突变远少于正常上皮。此外,小鼠实验表明,化疗联合USP5抑制剂可更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为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开辟了潜在的新途径。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5-02309-5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Sky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Skye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8月13日
段莎莎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 | 呼吸内科
已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可
08月11日
周群琴
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 | 肿瘤内科
Zanidatamab是一种靶向HER2的双特异性抗体。既往研究显示,其在经治的HER2表达胃食管腺癌患者中已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可管理的安全性
08月11日
阚随随
安阳市肿瘤医院 | 肿瘤内科
将ESCC分为三个具有不同分子和临床特征的亚型:1)EpK激活型:保留健康鳞状上皮细胞特征,高表达S100A8+S100A9,预后良好;2)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富集型:FAP和波形蛋白表达升高,CAF细胞丰富,增殖活性高,预后差;3)免疫沙漠型:特征为免疫浸润低、免疫信号受抑制,预后同样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