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张薇教授:从中国研发到国际认证,泽布替尼打开BTK抑制剂新局面

06月1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B细胞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肿瘤,其起源于B细胞分化过程中的恶性转化,临床上主要分为B细胞淋巴瘤、B细胞白血病以及浆细胞疾病。患者群体以老年男性为主,整体预后较为复杂和严峻。该类疾病高度异质化,这种异质性既可体现在不同的疾病亚型之间,也可出现在同一亚型内的不同患者之间,甚至在同一位患者体内的不同肿瘤细胞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日益呈现出“一人一策”的趋势,临床上迫切需要开发更多靶向药物,以提供更加多样和精准的治疗选择。


近年来,BTK抑制剂的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泽布替尼已被批准用于多种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的治疗,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套细胞淋巴瘤(MCL)、边缘区淋巴瘤(MZL)以及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肿瘤资讯】特邀北京协和医院张薇教授对泽布替尼CLL/SLL相关研究历程进行解读,详情如下。

泽布替尼强势领跑CLL一线治疗新选择

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BTK是TEC激酶家族的重要成员,主要在B细胞及多数造血细胞中表达。普遍认为,BTK在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中基本不表达。早在1952年,Dr. Ogden Bruton就首次报告了一例表现出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症状的患者,该病是一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直到1993年,研究者才明确该病的发病机制与BTK基因突变相关,该突变阻碍了骨髓中前B细胞向成熟B细胞的分化。BTK是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对正常B细胞的发育与功能至关重要。同时,它也在恶性B细胞的存活与增殖中发挥核心作用。因此,BTK被认为是B细胞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药物开发靶点。

泽布替尼首次人体试验(First-in-Human)

注册号为NCT02343120的临床试验是泽布替尼首次在人体中进行的开创性研究,为一项全球多中心、开放标签的I/II期临床试验。研究初期的目标是评估该药物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其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BTK占位率。在剂量递增阶段,采用了经典的“3+3设计”,共纳入17例复发或难治性(R/R)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分为以下五个剂量组:40 mg 每日一次(QD);80 mg QD;160 mg QD;160 mg 每日两次(BID);320 mg QD。在此阶段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因此最大耐受剂量(MTD)未被确定。为进一步评估泽布替尼在淋巴结中的BTK占位效果,研究进入2a阶段,纳入了39例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接受160 mg BID或320 mg QD的给药方案。结果显示:在服药4小时后,所有剂量组患者PBMC中BTK占位率均超过95%,且各剂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在淋巴结BTK占位分析中,纳入了30例患者的数据,其中:使用320 mg QD的患者中,约50%的BTK占位率超过95%;使用160 mg BID的患者中,高达89.9%的人BTK占位率超过95%。综上,研究最终推荐的II期临床试验剂量(RP2D)为160 mg BID。

2017年,在中国开展了一项评估泽布替尼用于R/R CLL/SLL患者的Ⅱ期、开放标签、多中心临床试验。共有91例患者入组(其中82例为CLL,9例为SLL),分布于全国11家研究中心。在中位随访15.1个月后总缓解率(ORR)为84.6%,其中3例SLL患者(3.3%)获得完全缓解(CR),54例患者(59.3%)获得部分缓解(PR),另有20例患者(22.0%)达到“伴淋巴细胞增多的部分缓解”(PR-L)。安全性方面,最常见的不良事件(AEs)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血小板减少。基于该研究结果,2020年6月,泽布替尼获得NMPA批准,用于R/R CLL/SLL患者治疗。

SEQUOIA研究:初治患者一线治疗对比研究

为比较泽布替尼与BR作为一线治疗的疗效,多中心、开放标签、Ⅲ期临床试验——SEQUOIA研究,共招募590例初治CLL/SLL患者,分为三组。A组:无17p缺失的241名患者,接受泽布替尼治疗;B组:无17p缺失的238名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方案;C组:有17p缺失的111名患者,接受泽布替尼治疗(基于经验,该类患者不适合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中位随访26.2个月时,疾病进展或死亡人数:A组为36例(15.9%),B组为71例(30%)。IRC评估结果显示A组PFS显著优于B组,两组中位PFS均未达到。24个月PFS率:A组为85.5%,B组为69.5%,ORR分别为94.6%和85.3%,CR人数分别为16例(7%)和36例(15%)。数据截止时,A组和B组死亡人数分别为16人和14人,24个月OS率分别为94.3%和94.6%。C组患者中位随访30.5个月:110人中有15人(13.6%)进展或死亡,24个月PFS率为88.9%,OS率为93.6%;ORR为90%,7人(6%)获得CR。在安全性评估中,分别纳入A组240人、B组227人、C组111人,最常见的≥3级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与B组相比,A组中≥3级感染、严重不良事件(SAEs)以及因不良事件停药的比例更低。

中位随访43.7个月时,A组中位PFS仍未达到,B组为42.2个月。42个月PFS率:A组为82.4%;完全缓解或不完全血细胞恢复的CR/CRi率分别为17.4%和21.8%;OS率:A组89.4%,B组88.3%。综上所述,泽布替尼在初治CLL/SLL患者中展现出持续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一线治疗提供了重要替代方案。

为比较泽布替尼与伊布替尼在复发/难治性CLL/SLL患者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名为ALPINE的全球多中心、开放标签、头对头、随机III期临床试验。这项研究于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间在113个中心共纳入652名患者,其中327人接受泽布替尼(160 mg,BID),325人接受伊布替尼(420 mg,QD)。在中位随访29.6个月后,无论是研究者还是IRC均观察到:泽布替尼组的PFS明显优于伊布替尼组。即便在携带不良预后因素(如17p缺失、TP53突变或两者兼有)的亚组中,泽布替尼仍显示出更优的PFS。相比之下,在另一项BTK抑制剂头对头研究ELEVATE-RR(阿可替尼 vs 伊布替尼)中,并未显示出阿可替尼在PFS方面优于伊布替尼。在安全性方面,泽布替尼也表现出一定优势:心脏事件发生率更低,因心脏事件停药的比例也较少。

基于SEQUOIA与ALPINE两项研究的优异结果,美国FDA于2023年1月批准泽布替尼用于CLL/SLL患者的治疗,NMPA也于2023年5月批准其用于初治CLL/SLL患者。

专家点评
张薇 教授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协和医院 血液内科
中国老年淋巴瘤学会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
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常委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淋巴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血液疾病专家委员会秘书
1995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
1995年8月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内科
2000年开始从事血液内科专业
2002年获得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
主要擅长淋巴瘤及造血干细胞移植
主要参与主持多项面上、首都特色、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以第一或通讯作者撰写SCI及核心期刊杂志70余篇,参与编写《淋巴瘤》《协和血液病学》等著作。

张薇教授:B细胞恶性肿瘤因其高度异质性与复杂的临床进展模式,长期以来在治疗上面临巨大挑战。BTK作为B细胞发育和生存的关键分子,其抑制剂的成功开发,无疑为靶向治疗打开了新局面。泽布替尼作为新一代BTK抑制剂,在多个B细胞肿瘤亚型中展现出优异疗效,特别是在CLL/SLL领域,其数据已在SEQUOIA和ALPINE等大型III期临床研究中得到充分验证。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款源自中国的原研创新药,泽布替尼的全球成功上市不仅填补了B细胞恶性肿瘤治疗的多个空白,也为我国本土创新药物研发与国际接轨提供了强有力的范本。总的来看,泽布替尼的临床表现代表了B细胞肿瘤治疗从“经验化”迈向“精准化”的重要一步,其在未来治疗体系中的地位值得持续关注与期待。

参考文献

[1] Tam, C. S., Trotman, J., Opat, S., Burger, J. A., Cull, G., Gottlieb, D., ... Roberts, A. W. (2019). Phase 1 study of the selective BTK inhibitor zanubrutinib in B-cell malignancies and safety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in CLL. Blood, 134(11), 851-859.
[2] Xu, W., Yang, S., Zhou, K., Pan, L., Li, Z., Zhou, J., ... Li, J. (2020). Treatment of relapsed/refractory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 with the BTK inhibitor zanubrutinib: Phase 2, single-arm, multicenter study. 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13(1).
[3] Tam, C. S., Brown, J. R., Kahl, B. S., Ghia, P., Giannopoulos, K., Jurczak, W., ... Hillmen, P. (2022). Zanubrutinib versus bendamustine and rituximab in untreated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 and 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 (SEQUOIA):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The Lancet Oncology, 23(8), 1031-1043.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李春明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卢恬静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