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的飞速突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疗策略在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众多新兴治疗手段中,靶向CD2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奥加伊妥珠单抗(InO)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已成为ALL治疗的重要选择。在近期召开的欧洲血液学年会(EHA)上,有多项关于InO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发布。其中,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任金海教授/郭晓玲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成功入选本届大会摘要,首次提出InO联合BiTE用于Ph+ ALL患者MRD阴性后的交替维持策略,为ALL治疗提供了创新性实践范式。【肿瘤资讯】特别邀请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任金海教授/郭晓玲教授团队对这些最新研究数据与重要进展进行点评,详细内容请见下文。
专家介绍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主任
河北医科大学内科学系血液学组组长
河北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委
河北省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主委
河北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
河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MDS/MPN工作组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七、八届青年委员
日本长野赤十字病院访问学者
擅长各类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的临床诊治。
专家介绍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教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九届青年委员
河北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兼秘书
河北省免疫协会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委
河北老年病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免疫学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肿瘤防治分会委员
专家介绍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第十二届青年委员
中华妇幼保健学会脐带血应用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2010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018年取得河北医科大学内科学博士学位。
在国内外众多期刊中发表多篇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主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论文获得河北省优秀博士论文。
免疫靶向,组合维持:InO联合BiTE交替维持治疗可在Ph+ ALL患者中实现持久MRD阴性缓解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研究荣登2025年EHA摘要,第一作者为聂子元教授。该研究首次提出了低剂量InO联合BiTE交替并持续TKI维持治疗在Ph+ ALL中的应用,显示出持久缓解、毒性可控与成本可及的多重优势。
PB2384:低剂量InO联合BiTE交替维持治疗Ph+ ALL:单中心回顾性分析[1]
研究背景
尽管TKI抑制剂的应用改善了Ph+ ALL的治疗效果,但即便达到MRD阴性状态,复发仍是显著挑战。当前,临床正积极探索更优的维持治疗策略,以维持MRD阴性状态并最大化患者获益。本研究旨在评估一种无需化疗的维持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该方案结合了交替使用的低剂量贝林妥欧单抗(BiTE)和奥加伊妥珠单抗(InO),并联合持续TKI治疗,以期实现持续的MRD阴性完全缓解(CR)。
研究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4例Ph+ ALL患者。在达到MRD阴性CR后,所有患者自第3个月起接受InO与BiTE交替维持治疗,并持续使用TKI。具体方案如下:
贝林妥欧单抗:第1-2天17.5 μg/d,第3-7天28 μg/d,于第3、9、15、21个月给药;
奥加伊妥珠单抗:第1天1 mg,于第6、12、18、24个月给药;
研究结果
2例患者通过奥雷巴替尼联合贝林妥欧单抗实现MRD阴性CR,另2例通过氟马替尼联合化疗在3个月时达MRD阴性CR。中位随访时间为20个月(范围13-26个月),所有患者均维持MRD阴性完全缓解。整个维持治疗期间未观察到任何级别的血液学或非血液学不良事件。患者年均住院时长仅为24天,月均治疗成本较低。
研究结论
该低剂量贝林妥欧单抗与奥加伊妥珠单抗交替联合TKI的维持治疗方案在Ph+ ALL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成功实现了长期MRD阴性完全缓解。InO广泛用于复发/难治ALL的治疗,本研究首次展示其在MRD阴性患者维持治疗中的创新应用。该无化疗的维持治疗方案不仅疗效持久,安全性亦优异,为患者带来长期管理的新选择。同时,剂量优化策略有效控制成本,具有良好经济性。该研究为Ph+ ALL维持治疗提供了创新策略,并为未来在其他ALL亚型中的应用拓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精准靶向,力克沉疴:真实世界数据验证InO在成人R/R ALL治疗中的良好疗效与安全性
在中国,InO已获批用于治疗R/R B-ALL成年患者。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InO在真实世界中的使用情况逐渐明朗。2025 EHA公布几项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数据,进一步印证了InO在B-ALL治疗中的价值。
中国IV期研究力证,InO用于R/R B-ALL患者安全有效,CR/CRi率高达81.8%,MRD转阴率达69.4%。
PB2367:InO治疗中国复发/难治性ALL成年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Ⅳ期临床试验的初步结果 [2]
研究背景
InO已获批用于治疗R/R B-ALL成年患者,本研究作为InO上市后承诺研究,旨在验证其在中国R/R B-ALL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研究方法
本项IV期多中心研究纳入了44例来自中国内地的CD22阳性、Ph+或Ph-的R/R B-ALL成人(≥18岁)患者。治疗方案为:第1周期第1周给予InO 0.8 mg/m²,第2和3周分别给予0.5 mg/m²,每周期为21–28天;若患者达到CR/CRi,第2周期起剂量调整为每周期仅第1周给予0.5 mg/m²。
研究结果
入组患者的中位治疗周期为4个周期(范围:1-6)。基线时,11例(25.0%)患者为Ph+疾病,患者的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中位数为61%。23例(52.3%)患者接受一线挽救治疗,21例(47.7%)患者接受二线挽救治疗。5例(11.4%)患者在开始InO治疗前接受过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研究的整体CR/CRi率为81.8%(36/44)。在达到CR/CRi的患者中,MRD阴性(NGS,10-4)率为69.4%(25/36),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0.1个月。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1.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0.4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尚未达到,估计的9个月生存率为67.8%。9例患者在InO治疗后接受异体HSCT,所有患者在移植后随访的0.66-8.9个月内均存活。Ph+患者的疗效结果与整体人群一致。
总体而言,研究的安全性可控,未发现新的安全信号。1例既往接受过HSCT且未在InO治疗后再次移植的患者出现肝窦阻塞综合征(VOD)。在9例InO后桥接移植的患者中,未见VOD的发生。
研究结论
InO在中国R/R B-ALL成人患者中显示出较高的CR/CRi率和持久缓解效果,且整体安全性可控,与既往全球研究一致。
智利真实世界研究显示,InO在R/R B-ALL成人患者中CR/CRi率达74%,InO后桥接移植显著提升患者OS。
PB2391:InO治疗成人R/R ALL的真实世界数据——GRELAL-CHILE研究[3]
研究背景
约10–20%的ALL患者对初始治疗存在耐药,30–60%的患者最终会复发, R/R ALL患者预后较差。InO已在R/R ALL成人患者中显示出显著疗效,但目前拉美地区相关真实世界研究仍较缺乏。 本研究旨在分析智利医院中接受InO治疗的R/R ALL患者的治疗结局。
研究方法
研究共纳入35例15岁以上R/R ALL患者,肝功能异常或伴有VOD/SOS病史者被排除。31例患者接受单药InO治疗,4例采用mini-Hyper-CVD-InO方案。
研究结果
35例患者中,20%的为BCR-ABL阳性ALL,骨髓原始细胞平均占比为43%。17例为复发,18例为难治患者。治疗周期数中位数为2(范围1-4)。
研究的CR/CRi率为74%。在29例评估MRD的患者中,MRD<0.01%的患者比例为82%。20例患者在InO后接受allo-HSCT,其OS显著优于未移植者(中位OS:25.7个月vs 5.2个月),中位至移植时间为4.7个月。
中位DOR为10.4个月,从开始用药至死亡的平均OS为8.8个月,平均PFS为6.9个月。研究中达MRD阴性缓解的患者预后最佳(中位OS:22.2个月)。难治与复发患者的OS和PFS无显著差异(p=0.2)。
研究结论
本研究展示了InO在智利的真实世界使用经验,InO治疗成人R/R ALL的OS和PFS与其他研究相当。达到MRD阴性并在InO治疗后接受移植的患者预后最佳。
疗效卓越,“桥”筑希望:真实世界研究验证InO桥接HSCT及CAR-T细胞疗法的疗效与安全性
在B-ALL的治疗路径中,桥接造血干细胞移植或细胞治疗对于改善长期预后至关重要。2025 EHA大会发布的两项研究显示,InO作为桥接治疗能帮助患者实现深度缓解,且具有良好安全性,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桥接治疗策略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真实世界研究表明,InO桥接移植用于ALL诱导、巩固、挽救治疗安全有效,未见VOD的发生。
PB2378:InO治疗后B-ALL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及无VOD/SOS发生 [4]
研究背景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是B-ALL患者的根治性治疗。移植前的缓解状态和MRD阴性状态对于患者长期生存至关重要。奥加伊妥珠单抗(InO)在治疗B-ALL(包括新诊断、MRD阳性及R/R患者)中显示出显著疗效。研究旨在分析B-ALL患者接受InO治疗后行HSCT的临床结局,特别是探索InO对HSCT疗效的影响。
研究方法
研究回顾性地纳入了43例接受InO治疗后行HSCT的B-ALL成人患者。患者接受至少1剂InO(剂量为0.6 mg/m²),单药使用或联合其他化疗。伴费城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者同步给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14例Ph+ B-ALL、29例Ph- B-ALL患者,5例患者有髓外浸润。研究中InO用于诱导治疗(n=7)、巩固治疗(n=5)、MRD清除(n=20)和R/R B-ALL治疗(n=11)。中位总InO给药次数为2剂(范围1-5)。
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InO治疗后315天和HSCT后223天。在11例R/R B-ALL患者中,移植后1年OS率和无白血病生存(LFS)率分别为50.5±15.8%和30.5±16.7%,1年累积复发率(CIR)为58.1±20.4%。32例初治、巩固或MRD清残患者1年OS率和LFS率分别为100%和93.3±4.6%,1年CIR为9.6±5.4%。
此外,研究比较了行自体移植的患者中,围移植期接受InO治疗(n=13)与仅接受传统化疗方案(n=33)的患者临床结局,InO组患者的OS率( 100% vs. 80.9 ± 8.0%, P=0.216 )、LFS率( 92.3 ±7.4%vs. 72.9 ±8.4%, P=0.307 )有升高趋势,CIR( 3.0±3.0%vs.26.3±8.4%,P=0.307 )有降低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无患者发生VOD/SOS,也无患者因治疗相关AE停用InO。
研究结论
InO作为ALL诱导、巩固、MRD清除及R/R B-ALL的挽救治疗后桥接移植疗效显著,且InO可能提升auto-HSCT的疗效。InO桥接相关的VOD风险是可被避免的。
西班牙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表明,InO桥接细胞治疗可显著提高R/R B-ALL患者生存期。
PS1377:InO作为R/R B-ALL患者细胞治疗前桥接治疗的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5]
研究背景
B-ALL在复发/难治阶段预后极差。InO相较化疗可提高应答率与OS,并常作为allo-HSCT或CAR-T治疗的桥接方案。本研究旨在评估InO作为R/R B-ALL细胞治疗前桥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西班牙八家中心共68例R/R B-ALL患者(其中6例为Ph+)使用InO治疗的数据。37例患者接受1个疗程,31例患者接受≥2个疗程。共有58例患者(85.3%)在InO后接受了细胞治疗(27例CAR-T,29例allo-HSCT,1例供者淋巴细胞输注,1例双特异抗体)。CAR-T组中既往HSCT比例更高(77.8% vs 17.2%,P<0.001),且InO治疗前疾病更为进展。
研究结果
中位随访时长27个月,ORR为77.9%(51例患者CR,2例部分缓解),达MRD阴性CR的患者比例为57.4%。年龄≤25岁的患者MRD阴性CR率显著高于年长患者(84.6% vs. 53.8%,p=0.043)。而风险分级、遗传学特征、既往HSCT史或InO治疗开始时疾病状态未对应答率产生显著影响。
中位OS与无事件生存期(EFS)分别为17.7个月和11.9个月。预估的2年OS率及EFS率分别为40.5±6.5%和33.8±6.3%。接受细胞治疗巩固治疗的患者OS率(42.8±7.2%,p=0.03)与EFS率(36.4±7%,p=0.023)显著优于未接受细胞治疗者;年轻患者(≤25岁)OS与EFS显著更高(OS:73.8±13.1% vs 32.1±7%,P=0.012;EFS:62.9±12.3% vs 23.2±6.4%,p=0.003);达到MRD阴性CR的患者亦有更好生存(OS:56.7±9% vs 19.2±7.7%,p<0.001;EFS:46.1±8.9% vs 16.9±8.6%,p<0.001)。CAR-T与allo-HSCT两组之间OS与EFS无显著差异,InO治疗开始时的疾病状态或既往HSCT亦无显著影响。
研究结论
InO在R/R B-ALL患者中展现卓越疗效,助力超半数患者达MRD阴性CR,凸显其有效性。InO作为细胞治疗桥接策略可显著提高OS,尤其是在年轻患者及达到MRD阴性者中生存获益更明显。
1. https://library.ehaweb.org/eha/2025/eha2025-congress/4161458/zi-yuan.nie.alternating.low-dose.inotuzumab.ozogamicin.and.blinatumomab.in.html?f=listing%3D0%2Abrowseby%3D8%2Asortby%3D1%2Asearch%3DPB2384
2. https://library.ehaweb.org/eha/2025/eha2025-congress/4161441/depei.wu.efficacy.and.safety.of.inotuzumab.ozogamicin.in.adult.chinese.html?f=listing%3D0%2Abrowseby%3D8%2Asortby%3D1%2Asearch%3DPB2367
3. https://library.ehaweb.org/eha/2025/eha2025-congress/4161465/natalia.aranguiz.real-world.data.on.inotuzumab.ozogamicin.for.adult.patients.html?f=listing%3D0%2Abrowseby%3D8%2Asortby%3D1%2Asearch%3DPB2391
4. https://library.ehaweb.org/eha/2025/eha2025-congress/4161452/weihua.zhai.outcomes.of.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after.html?f=listing%3D0%2Abrowseby%3D8%2Asortby%3D1%2Asearch%3DPB2378
5. https://library.ehaweb.org/eha/2025/eha2025-congress/4160453/alicia.aguirre.multicenter.real-world.study.on.inotuzumab.as.a.bridge.to.html?f=listing%3D0%2Abrowseby%3D8%2Asortby%3D1%2Asearch%3DPS1377
排版编辑: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