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顶刊文献荟选——胃食管癌(2025年5月)

07月04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本文精选2025年5月医学顶刊发表的胃食管癌相关文献6篇,将研究的主要结果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DESTINY-Gastric04研究:德曲妥珠单抗(T-DXd)二线治疗HER2阳性晚期胃癌疗效优于标准化疗

期刊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8.5)

图片1.png

T-DXd是一种抗HER2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已获批用于HER2阳性转移性胃癌的后线治疗。而雷莫西尤单抗联合紫杉醇也是标准的二线治疗选择。DESTINY-Gastric04研究是一项国际性、随机、开放标签的III期临床试验,旨在头对头比较这两种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该研究共纳入494例经一线曲妥珠单抗治疗后进展、且经再次活检证实为HER2阳性的转移性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GEJ)腺癌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T-DXd或雷莫西尤单抗联合紫杉醇治疗。主要研究终点是总生存期(OS)。研究结果显示,T-DXd组的OS显著优于对照组,中位OS分别为14.7个月和11.4个月(HR=0.70;95%CI 0.55~0.90;P=0.004)。T-DXd组在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PFS:6.7个月 vs 5.6个月;HR=0.74)和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44.3% vs 29.1%)方面也显示出显著优势。安全性方面,两组≥3级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50.0% vs 54.1%)。经独立委员会评估的药物相关性间质性肺病/肺炎在T-DXd组的发生率为13.9%,且主要为低级别(1~2级)。该研究证实在经曲妥珠单抗治疗进展的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中,T-DXd作为二线疗法,其生存获益显著优于雷莫西尤单抗联合紫杉醇,有望成为该人群的二线治疗新标准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503119

CT041-ST-01研究:全球首个实体瘤CAR-T疗法随机对照试验证实CT041治疗晚期胃癌有效

期刊来源:The Lancet(IF 88.5)

图片2.png

CLDN18.2是胃/胃食管结合部癌中一个极具潜力的治疗靶点。CT041是一种靶向CLDN18.2的自体CAR-T细胞疗法,在早期的I期研究中已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CT041-ST-01研究是一项在中国进行的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对照II期试验,共纳入156例经至少两线治疗失败的CLDN18.2阳性晚期胃/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患者按2: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CT041治疗组或医生选择治疗(TPC)组。主要研究终点为独立评审委员会(IRC)评估的PFS。研究结果显示,CT041组的中位PFS显著优于TPC组,分别为3.25个月和1.77个月(HR=0.37;95%CI 0.24~0.56;P<0.0001)。CT041组的中位OS也显示出获益趋势,为7.92个月,而TPC组为5.49个月(HR=0.69;95%CI 0.46~1.05)。在调整了TPC组后续交叉接受CT041治疗的影响后,RPSFT模型分析显示OS获益更为显著(HR=0.47)。安全性方面,CT041的安全性可控。95%的患者发生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但主要为低级别。最常见的≥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血液学毒性,如淋巴细胞计数下降(98%)、白细胞计数下降(77%)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66%)。作为全球首个在实体瘤领域取得阳性结果的CAR-T疗法随机对照试验,CT041-ST-01研究证实了CT041在CLDN18.2阳性晚期胃/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三线治疗中带来的显著生存获益,且安全性可管理,有望成为这一人群的三线治疗新选择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5)00860-8/abstract

NO LIMIT研究:双免联合一线治疗MSI-H晚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疗效显著

期刊来源: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41.9)

图片4.png

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疗效的强效预测生物标志物,约占所有晚期胃癌病例的5%~6%。然而,针对这一特定人群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数据有限。NO LIMIT研究是一项单臂、II期试验,旨在评估纳武利尤单抗(240mg Q2W)联合低剂量伊匹木单抗(1mg/kg Q6W)一线治疗MSI-H晚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共纳入29例患者。主要研究终点是由盲化独立中心审查(BICR)评估的ORR。研究结果显示,经BICR评估的ORR为62.1%,其中包括10.3%的完全缓解(CR)。疾病控制率(DCR)为79.3%。中位PFS为13.8个月,中位OS尚未达到,12个月OS率为79.5%。安全性方面,93.1%的患者发生了任何级别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其中37.9%的患者发生了≥3级的TRAEs。值得注意的是,41.4%(12例)的患者因TRAEs而停止治疗,但在停药后,除1名患者外,其余11名患者的抗肿瘤疗效均得以持续。该研究表明,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低剂量伊匹木单抗作为MSI-H晚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显示出强大且持久的抗肿瘤活性,有望成为该人群的一种有效的去化疗新治疗选择

https://ascopubs.org/doi/10.1200/JCO-24-02463

LEAP-015研究: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及化疗一线治疗未能改善总生存

期刊来源: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41.9)

图片5.png

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化疗改善了部分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但总体生存仍不理想。仑伐替尼与帕博利珠单抗的联合在多个瘤种中显示出协同抗肿瘤活性。LEAP-015研究是一项全球性、随机、开放标签的III期试验,共纳入880例初治的HER2阴性晚期或转移性胃食管腺癌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至仑伐替尼+帕博利珠单抗+化疗组或单纯化疗组。主要研究终点为在PD-L1 CPS≥1人群和所有人群中的PFS和OS。中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对于PD-L1 CPS≥1的患者,三联疗法组的PFS相比化疗组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改善(中位PFS: 7.3个月 vs 6.9个月; HR=0.75, P=0.0012),但在最终分析中,PD-L1 CPS≥1人群的OS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中位OS: 12.6个月 vs 12.9个月; HR=0.84, P=0.0244),未能跨越预设的统计学界值(P=0.0204)。安全性方面,三联疗法组的≥3级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化疗组(65% vs 49%)。该研究表明,对于HER2阴性晚期胃食管腺癌患者,在一线化疗中加入仑伐替尼和帕博利珠单抗的策略未能带来OS获益,且增加了治疗毒性,因此不应被常规推荐使用

https://ascopubs.org/doi/10.1200/JCO-25-00748

RINDBeRG研究:雷莫西尤单抗耐药后继续使用该药联合伊立替康无效

期刊来源: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41.9)

图片6.png

持续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多种实体瘤中显示出临床获益。随机、开放标签的III期RINDBeRG研究旨在评估在既往含雷莫西尤单抗方案治疗进展的晚期胃癌患者中,继续使用雷莫西尤单抗联合伊立替康作为三线或后线治疗的价值。该研究纳入402例经含雷莫西尤单抗化疗后进展的晚期胃癌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雷莫西尤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或伊立替康单药治疗。主要研究终点是OS。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的中位OS为9.4个月,单药组为8.5个月,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HR=0.91; 95%CI 0.74~1.12; P=0.49)。尽管OS无获益,但联合治疗组的PFS显著延长(中位PFS: 3.8个月 vs 2.8个月; HR=0.72; P=0.002),DCR也显著更优(64.4% vs 52.1%; P=0.03)。该研究表明,对于使用含雷莫西尤单抗方案治疗后进展的晚期胃癌患者,后续治疗中继续使用雷莫西尤单抗联合伊立替康的策略,并不能带来OS获益

https://ascopubs.org/doi/10.1200/JCO.24.01119

BFR14研究长期随访数据更新: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20年生存率

期刊来源:Annals of Oncology(IF:65.4)

图片7.png

BFR14研究对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晚期GIST患者进行了长达20年的随访,揭示了该药物的超长期疗效。该研究对始于2002年的BFR14研究中的434例晚期GIST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超过18年。结果显示,患者的中位OS达到75.3个月,10年、15年和20年生存率分别为33.9%、19.8%和13.1%。女性、胃原发GIST、原发灶体积较小以及携带KIT外显子11号突变的患者预后更佳。尤为关键是,通过药物或联合手术达到完全缓解(CR)或对转移灶实现完全切除(R0)的患者,其中位生存期翻倍,超过12年。该研究证实,伊马替尼可为部分晚期GIST患者带来超过20年的长期生存。在治疗过程中,力求达到CR或通过手术实现R0切除是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目标

https://www.annalsofoncology.org/article/S0923-7534(25)00741-0/fulltext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Sky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Skye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7月06日
吴超涛
厦门市第三医院 | 肿瘤科
ADC药物新突破
07月05日
刘惠明
长治市潞州区中心医院 | 放射治疗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07月05日
李祥印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 | 肿瘤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