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靶点能识别,靶向才有效——管文贤教授谈精准检测在肿瘤治疗中的价值

06月1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5月28日,伴随诊断(CDx)抗肿瘤精准诊疗交流会在南京召开。会上,我们有幸采访到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管文贤教授,围绕近年来靶向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与分子诊断在临床中的实践展开访谈。作为外科专家,管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分享了靶向治疗从GIST起步到逐步拓展至更多实体瘤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并强调了精准分子诊断在靶向治疗决策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本次访谈,我们得以深入理解个体化治疗背后的科学逻辑与现实挑战。

管文贤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普外科行政主任
消化医学中心副主任,肿瘤医学中心副主任
泰康仙林鼓楼医院普外科行政主任
担任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机器人与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肿瘤外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
江苏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胃肠间质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普通外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
南京市普通外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江苏省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前任会长
江苏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前任组长

 近年来,抗肿瘤领域的靶向治疗取得了怎样的重要突破?您作为临床专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靶向用药的临床诊断有哪些考虑?

管文贤教授:近年来,肿瘤领域靶向治疗进展不断,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有效的工具,也为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机会。

实体瘤真正意义上的靶向治疗始于伊马替尼用于胃肠道间质瘤(GIST),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伊马替尼作为首个靶向c-KIT突变的药物,标志着实体瘤靶向治疗时代的正式开启。在此之前,GIST患者的预后普遍较差,极易发生复发和转移靶向药物能够精准作用于致病突变靶点,显著延缓疾病进展,使得部分患者的生存期延长至5年、10年甚至更久,真正实现了从“绝望”到“可控”的转变。这一突破性进展充分展示了靶向治疗在实体瘤管理中的革命性价值。

此后,随着基础研究的持续推进及制药企业的不懈努力,新靶点不断被发现。HER2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抗HER2治疗已在乳腺癌、胃癌、胆道肿瘤等多个瘤种中实现了疗效突破,为HER2阳性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可能。此外,Claudin18.2、抗血管生成等新靶点的发现和靶向药物的开发,也进一步拓展了治疗边界,为原本“束手无策”的实体瘤提供了更多选择。在过去,我们外科医生只能通过手术“摘除”肿瘤组织,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却无法完全控制。而靶向治疗则可能从分子层面真正“摘掉”肿瘤的帽子,为患者带来根治的希望。

当然,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患者的病情、分期、免疫状态都不同。因此,靶向治疗必须在规范化和科学化的体系下实现个体化。不同患者即使患有相同肿瘤,其靶点表达也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必须借助精准的分子病理检测,发现潜在的治疗靶点。只有在明确靶点的基础上,才能“因病施治”,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从而以更小的代价(包括经济负担和副作用)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当然,靶向治疗同样存在副作用,如果没有靶点支撑,贸然用药不仅无效,反而可能加重病情负担。因此,精准诊断是精准治疗的基础和前提。

 国外文献报道的HER2低表达检出率远高于国内的原因有哪些?

管文贤教授:HER2检出率的差异,首先可能与种族有关。西方与东方人群、不同民族之间在遗传背景上存在差异,而遗传因素正是肿瘤发生发展以及分子特征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因此,HER2表达的差异在种族层面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分子病理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也至关重要。HER2的检测涉及多个环节,从标本的保存、抗体的选择,到染色温度、显色反应、阳性与阴性对照的设定等,稍有差池便可能导致结果误判。据报道,即便是同一标本,不同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也可能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如何标准化检测流程,提升HER2检出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低表达范围内,更容易因判读主观性或技术波动而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非常期待普恩瑞公司推出的HER2靶点检测试剂盒,能够在标准化、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面提供更优解决方案,从而助力精准诊疗,提升患者获益。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Lin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Bill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