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SCO指南会 | 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更新要点

04月19日
整理:肿瘤资讯

2025年4月18日~19日,备受瞩目的2025年CSCO指南会在山东济南盛大召开。本次盛会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与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袂主办,汇聚了国内肿瘤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见证并解读最新指南的更新内容。在4月19日上午的会议中,来自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包括内科治疗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外科治疗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志冬教授、病理诊断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侯英勇教授以及影像诊断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唐磊教授,分别对指南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更新要点进行了深入解读。【肿瘤资讯】特将该部分核心更新要点整理如下,以飨诸君。

内科部分

1.jpg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对2025年CSCO胃肠间质瘤指南的内科药物治疗部分进行了更新解读,他详细阐述了该领域的关键修订,尤其是在术后辅助治疗策略和随访方案方面的调整:

高危患者辅助治疗时长的优化: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如IMAD GIST研究),指南对原发GIST根治术后高危患者的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策略做出了调整。推荐的治疗时长修改为“至少6年”,此建议被纳为II级推荐(2A类证据)。同时,原指南中基于较早期研究提出的辅助治疗5年的III级推荐内容已被删除。

2.jpg辅助治疗后随访方案的精细化:鉴于临床数据显示辅助治疗停止后的复发风险主要集中在停药后的前三年内。因此,指南在术后随访章节特别增加了一项建议:对于已完成规定疗程辅助治疗的患者,推荐在停药后的关键三年内,将随访频率加密至每3~6个月一次,以期更早发现潜在复发。

3.jpg

外科部分

4.jpg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志冬教授对外科治疗部进行了介绍,详细阐述了该领域的关键原则和重要方面。

本次关于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的指南讨论,强调了其经典治疗原则仍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且通常无需常规淋巴结清扫。指南特别指出,对于肉眼切除完整但镜下切缘阳性(R1切除)的患者,通常不建议再次进行扩大手术切除。同时强调了肿瘤完整性的重要性,指出术中肿瘤破裂会显著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术中探查和操作需细心轻柔,尽力保护肿瘤完整。对于术中意外发现淋巴结病理性肿大,须考虑存在SDH缺陷型GIST的可能,这种情况下应切除病变淋巴结。

5.jpg

针对小于等于2cm的小间质瘤,指南进行了细化指导:非胃部病灶一经发现通常建议切除,而胃部小于2cm的病灶,需结合超声内镜等评估其高危因素(如溃疡、不规则边界、钙化、出血)及特殊部位(贲门、幽门)情况,若存在高危因素或位于特殊部位影响功能,则建议切除;若无高危因素可选择观察,并强调了基于国内证据的随访频率:小于1cm者每2~3年超声内镜普查即可,1~2cm者建议每半年至一年随访。

6.jpg强调了微创技术(腹腔镜、胸腔镜、内镜及双镜联合)在不同部位GIST手术中的广泛应用和优势,如胃GIST腹腔镜优于开放手术,食管和结直肠病灶也可根据大小和位置优选微创方式。

7.jpg

对于复发或转移性GIST,指南极其强调靶向药物治疗是基石和一线治疗,外科手术仅是辅助或挽救手段,必须在药物有效控制肿瘤、评估获益可能后,并在多学科会诊指导下才考虑进行细胞减灭术。

8.jpg最后,对于因梗阻、出血、穿孔等引起的GIST急症,强调需及时外科干预,但同时指出多数少量或慢性出血可通过药物控制,不应视作药物治疗禁忌。

9.jpg

病理部分

10.jpg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侯英勇教授对GIST诊疗指南变动部分的介绍中,重点阐述了病理诊断、分子检测和治疗策略等方面的最新变化。本次更新尤为突出的内容包括新增对SDH缺陷型GIST的详细阐述及其治疗建议,分子检测中NGS推荐级别的提升,以及针对特殊类型和特定情况(如难以R0切除)的新辅助治疗选择方案。

新增部分:SDH缺陷型胃肠间质瘤

SDH缺陷型GIST是野生型胃肠问质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因其独特的生物学行为与不同的治疗策略而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SDH缺陷型GIST主要发生在儿童和年轻人,女性居多,病灶几乎均原发于胃,极少数原发于小肠或其他部位,可合并淋巴结转移,肿瘤呈惰性发展特征。免疫组化可发现SDHB表达缺失,基因检测均无KIT/PDGFRA突变,部分患者可检测到SDH突变。

11.jpg完整切除手术依旧是局限性SDH缺陷型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建议术中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完整切除术后,不推荐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复发转移性SDH缺陷型GIST,目前尚缺乏精准的靶向药物治疗推荐,抗血管生成药物对控制或延缓肿瘤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作用;减瘤手术、射频消融、介入栓塞治疗可在多学科评估的基础上,谨慎用于部分病情适合的SDH缺陷型GIST。
分子检测内容野生型GIST原II推荐的二代基因测序(NGS)前移至I级推荐
 12.jpg
针对于特殊部位需联合脏器、难以R0切除的GIST应选择新辅助治疗拉罗替尼和舒尼替尼可考虑作为新辅助治疗选择方案

13.jpg

新增注释:针对NTRK融合基因或者SDH缺陷型的GIST患者,伊马替尼疗效欠佳,既往研究已经揭示了拉罗替尼和舒尼替尼的治疗潜力。鉴于此,拉罗替尼(已获NMPA批准用于治疗NTRK基因融合的泛实体瘤)和舒尼替尼或可以考虑作为新辅助治疗方案选择。对于携带BRAF突变的GIST患者,达拉非尼(Dabrafenlb)可能成为一个待考虑的治疗选项。

影像诊断部分

14.jpg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唐磊教授对GIST诊疗指南影像学更新部分进行了详细解读。此次更新在影像检查方法的推荐、报告规范、鉴别诊断流程以及如何利用影像学特征指导治疗和预测疗效等方面进行了重申和补充,凸显了影像学在GIST全程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影像检查方法推荐层级明确: 重申并明确了影像检查方法的首选、次选和三级推荐:CT仍为首选(一级推荐),MRI和PET为次选(二级推荐),功能影像为三级推荐,并细化了各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和适应症。

15.jpg影像学报告规范化要求提高: 强调影像学报告的规范性,要求报告详细涵盖肿瘤的基本信息(位置、大小)以及与评估肿瘤危险度相关的影像征象,旨在为外科手术和内科疗效评估提供更精准的信息。

16.jpg更新并强调鉴别诊断流程及关键征象: 在指南附件中提供了GIST影像学鉴别诊断流程,并特别强调了那些有助于区分GIST与其他病变(如血管瘤、囊肿、纤维瘤病等)以及能指导临床治疗决策的关键影像细节。

17.jp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ingsle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 Kingsle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