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前腺纪实 | 2025 ASCO GU与EAU前列腺癌进展亮点纷呈,PC诊疗迎来新局面

04月1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kv.jpg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世界癌症报告 (World Cancer Report),前列腺癌全球发病率居男性癌症的第二位,每年新增病例约140万,死亡人数占男性癌症死亡人数的6.8%。在中国,初诊时,大多数患者已处于中晚期,前列腺癌的死亡率逐年上升。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精进和治疗手段的发展,我们对前列腺癌的认知程度不断加深,也开启了前列腺癌精细化管理的治疗时代。
 
在近期结束的2025 ASCO GU和2025 EAU大会中,前列腺癌诊疗迎来多项革命性突破,进展迅速。为了更好地推进前沿的分享,最新一期的前腺纪实科学研讨会顺利举办。本次会议聚焦不同前列腺癌阶段的治疗选择,结合热点话题和与会专家的丰富的临床经验,共商前列腺癌诊疗新局面。会议特邀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姚欣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天津市人民医院罗飞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陈斐然教授担任讲者、并邀请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陈旭升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戴东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霍彬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廖文峰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坤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振庭教授共同展开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现根据疾病发展阶段整理内容精粹与读者分享。

2565678d7b3c7ccfff18ef28add5d44.jpg

局限期前列腺癌诊疗进展

非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nmHSPC)

nmHSPC的新辅助治疗探索显示,以达罗他胺或阿帕他胺联合雄激素剥夺疗法(ADT)的方案在病理缓解方面取得进展,但长期生存获益仍需验证。一项多中心II期研究1评估达罗他胺联合ADT治疗6个月后手术的效果:30例高危/极高危患者中,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为7%,微小残留病灶(MRD)率33%,仅13%患者手术切缘阳性,1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PFS)达90%,肿瘤体积缩小中位数58.2%,提示达罗他胺新辅助治疗的前景。
 
ARNEO随机II期试验对比地加瑞克联合/不联合阿帕他胺新辅助治疗2,结果显示,尽管联合组病理降期率(51% vs 27%)和MRD率(37.8% vs 9.1%)显著更高,但两组病理完全缓解率(pCR)均为0,且3年无生化复发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41% vs 31%),表明短期病理改善未转化为长期生存优势。进一步分析发现,术后ypT2分期或标本局限性疾病(SCD)患者的无生化复发生存率显著提升,提示这些指标或可作为替代终点。
 
此外,新辅助治疗通过促进肿瘤微环境中三级淋巴结构(TLS)的形成增强抗肿瘤免疫3,HE染色及小鼠模型证实ADT联合治疗可增加CD8+T细胞浸润,高TLS密度患者无进展生存率显著改善。
 
当前针对局限期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的新辅助治疗时长仍存在争议。讨论环节中,与会专家围绕该热点话题展开讨论。有研究数据显示4,6个月的新辅助治疗方案相较于3个月方案,在pCR率和MRD率方面表现更优,但目前缺乏总生存期(OS)或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对比数据。此外,新辅助治疗对手术切缘阳性的影响备受关注,这无疑对手术医生的操作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影像学评估在术前决策中占据核心地位,尤其是PSMA-PET/CT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微转移灶的检出能力。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能够发现传统影像难以捕捉的寡转移病灶。

生化复发(BCR)阶段

BCR阶段,达罗他胺的单药及联合治疗探索展现出突破潜力。ARAMON研究的导入期结果显示5,达罗他胺单药治疗去势敏感性BCR患者12周时,65.2%的患者实现PSA深度缓解(<0.2 ng/mL),78.3%达到PSA90,且血清睾酮较基线仅升高53.5%,显著低于其他雄激素受体抑制剂。安全性方面,64.1%的患者出现女性化不良事件(如男性乳房发育),但97%为1-2级,仅1例因3级事件停药,无认知障碍或跌倒报告。
 
与此同时,针对高危BCR的III期ARASTEP研究6正在全球23个国家推进,计划纳入全球221个研究中心约750名患者,符合高危BCR标准:RP术后PSADT<12个月且PSA≥0.2ng/ml,或者单纯RT后PSA≥2ng/ml且高于最低值,并存在≥1个PSMA PET/CT阳性病灶,1:1比例随机接受达罗他胺+ADT(试验组)和安慰剂+ADT(对照组)治疗。主要终点是由BICR通过PSMA PET/CT评估的rPFS。截至2025年1月,该研究已随机分组458例患者。
 
对于前列腺癌术后生化复发的患者,若PSA升高但PSMA-PET/CT未发现病灶,临床处理存在不同观点。讨论环节中,部分专家建议尽早启动药物治疗,认为可能存在假阴性结果或隐匿性转移风险;另一部分专家则主张密切观察,待影像学明确病灶后再干预,但需结合PSA倍增时间(PSADT)评估风险:PSADT较短者(如<6个月)提示进展迅速,可考虑提前治疗;PSADT较长者(如>12个月)可暂缓干预。当前争议焦点在于早期系统治疗的获益与过度治疗风险的平衡,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综合决策。

晚期前列腺癌诊疗进展

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

mHSPC的治疗策略近年来呈现显著突破。基于ARASENS研究的亚组分析7,达罗他胺联合ADT及多西他赛的三联方案在不同年龄层患者中均显示生存获益:在<75岁和≥75岁患者中,达罗他胺组OS中位数均未达到,而安慰剂组分别为45.0个月和42.0个月。该方案还显著延长至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时间和后续治疗需求,老年组(≥75岁)中80%患者完成多西他赛治疗,安全性可控。
 
英国RECOmMEnD真实世界研究8进一步验证达罗他胺三联方案的临床价值:87.6%患者实现PSA下降≥50%,88.5%患者生活质量稳定或改善。北美合作组调查显示,高瘤负荷患者中60%临床医生优先选择三联方案,APCCC共识亦支持将ADT+化疗+新型内分泌治疗作为标准。

局部治疗在寡转移患者中地位提升,WOLVERINE荟萃分析显示转移导向治疗(MDT)使无进展生存期(PFS)翻倍(32 vs 14.9个月)。
 
讨论环节中,与会专家普遍高瘤负荷mHSPC患者更能从达罗他胺三联方案中获益,但针对于多西他赛的使用时机尚未达成一致,有的专家认为可以PSA缓解不满意再择期加入化疗,而有的专家认为需要同步联合化疗。强化治疗方案在病理亚型特殊人群中的价值尤为突出,例如合并导管内癌或神经内分泌分化的患者。此类患者通常的特点是PSA升高不明显,但肿瘤负荷较高。遇到此类型的患者要谨慎排除是否合并其他病理亚型,确保全面评估。临床实践中,三联方案的适用人群需综合病理亚型和肿瘤负荷及进行筛选,例如内脏转移、≥4处骨转移的患者优先推荐强化治疗,而低瘤负荷患者可考虑ADT联合新型内分泌治疗的双联方案。

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

mCRPC治疗已进入精准靶向时代,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策略成为核心。PARP抑制剂联合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ARPI)具有合成致死效应和协同作用。TALAPRO-2研究表明9,与标准治疗ARPI相比,在未选择的mCRPC患者和HRR基因改变患者中,他拉唑帕利联合组的OS有显著改善。TRITON3研究则表明,卢卡帕利治疗BRCA突变人群rPFS显著改善但OS未改善10。同时,针对AKT、PSMA等靶点的新型药物加速发展,如放射性配体治疗(如177Lu-PSMA)通过精准靶向肿瘤细胞,兼顾疗效与安全性。
 
此外,新型靶向药物如B7-H3抗体偶联药物在早期研究中显示较高疾病控制率,且安全性可控,但仍看到有“治疗相关的致命性AE”报出11。免疫联合治疗探索取得进展,TKI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用可延缓疾病进展,但生存获益仍需验证12。总的来说,mCRPC治疗格局正从单一方案向多模式联合演变。未来方向将聚焦生物标志物指导的精准分层、治疗顺序优化及创新疗法(如细胞治疗)的临床转化。

总结与展望

前列腺癌诊疗体系的革新体现在分子分型指导下的动态治疗策略。在局限期阶段,PSMA-PET/CT引导的精准分期与新辅助-手术-辅助全程管理显著改善预后;晚期阶段则以达罗他胺为核心的三联方案以及其他新型药物突破生存瓶颈。未来需进一步整合多组学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跨学科协作网络,推动诊疗标准从“一刀切”向“量体裁衣”模式转化,最终实现前列腺癌的慢病化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 World J Urol.2025 Jan 3;43(1):58.
2. Alexander Giesen, et al. 2025 ASCO GU Abs 394.
3. Yunfei Yu, et al. 2025 ASCO GU Abs 411.
4. Taplin ME, et al. J Clin Oncol. 2014 Nov 20;32(33):3705-15.
5. Andrew L. Laccetti, et al. 2025 ASCO GU,  Abs 150.
6. Alicia K. Morgans, et al. 2025 ASCO GU, Abs TPS432.
7. Joan Carles, et al. 2025 ASCO GU, Abs 143.
8. A. Bahl, et al. 2025 ASCO GU, Abstract 89.
9. Neeraj Agarwal, et al. 2024 ASCO, Abs LBA18.
10. Bryce AH, et al. ASCO GU. 2025; Abstract 155.
11. Johann De Bono, et al. ESMO. 2024
12.Neeraj Agarwal, et al. 2024 ESMO, Abs LBA67.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y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