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临床研究的持续开展,新药物、新方案、新技术不断涌现,驱动基因阳性NSCLC脑转移治疗迎来新的突破。《中国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临床诊疗指南(2025版)》近期重磅发布,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权威指导。本期特邀指南的主要执笔人之一北京天坛医院李晓燕教授,从多学科诊疗实践、指南制定原则及ALK阳性患者管理等维度,深入解读脑转移诊疗的最新进展。北京天坛医院是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脑转移瘤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李晓燕教授详细介绍了北京天坛医院创新建立的"一站式"MDT诊疗体系,以及在临床实践、数据积累和转化研究等方面的探索,特别是在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深化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本次指南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肿瘤学博士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卫健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国民健康知识普及推进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脑转移瘤多学科诊疗协作组副组长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瘤多学科整合专委会主委
北京科创医学发展基金会肺癌专委会副主委
北京肿瘤防治协会肿瘤青委会副主委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青委会内科学组组长
北京肿瘤学会肺癌专委会常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市教委-市自然联合重点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等多项课题
多学科诊疗创新实践:北京天坛医院脑转移瘤诊治经验分享
Q1:李晓燕主任,热烈庆祝《中国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临床诊疗指南(2025年版)》发布成功。您在脑转移瘤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您积极倡导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精准治疗肺癌脑转移,from bench to bedside,请您分享一下您在北京天坛医院肿瘤中心科研和临床实践的心得和体会?
李晓燕教授:北京天坛医院作为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以神经病学、神经系统疾病为特色的综合性三甲医院。依托学科优势,本院在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瘤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每年接诊的脑转移瘤患者中,主要为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及结直肠癌等常见原发肿瘤的脑转移患者。
2021年5月,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牵头成立了中国脑转移瘤多学科诊疗协作组,逐步在本院建立了一站式脑转移瘤MDT诊疗平台,整合肿瘤内科、神经外科、放疗科、立体定向治疗科、神经影像科、病理科等核心科室,同时联动护理部、药学部等相关专业,在脑转移瘤诊疗规范制定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多学科协作经验,形成完善的多学科诊疗体系。
北京天坛医院多学科诊疗理念的具体落实体现在以下方面:设立固定的多学科联合门诊,汇集各相关科室专家共同对脑转移瘤患者进行诊疗评估与方案讨论,能够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制定精准化治疗方案。以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为例,治疗决策需要考虑驱动基因及脑转移出现的疾病阶段:对于初诊即存在脑转移的患者,需要权衡靶向治疗、手术或放疗的治疗时机;对于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和脑转移进展的患者,则需要系统评估既往治疗经历,包括用药疗效和持续时间,同时评估当前脑转移对患者造成的功能损害程度,据此判断是否需要神经外科干预、放疗局部增强、或调整为系统治疗方案等。
多学科诊疗这一模式本院业已开展近四年,基于临床实践,我们成立了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瘤多学科协作整合专家委员会,通过委员会协会平台,整合京津冀乃至北中国地区的优质医疗资源,目标是在各医疗中心或区域内建立可及的脑转移瘤专家资源和多学科诊疗团队。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瘤专病数据库平台,涵盖常规临床数据及全程管理数据,包括生活质量评估、认知功能变化及恢复情况、社会功能恢复等,对治疗反应、生存获益及不良反应进行系统性记录和分析,结合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应用,提高数据分析效率和全面性,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持。
在基础研究方面,本院配备7T科研磁共振设备,可观察血脑屏障变化、脑转移瘤相关血管及淋巴管变化等。通过这些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提供反馈,同时深入理解脑转移瘤的发生,后绪将这些研究与药物递送系统、数据整合平台等结合,进一步提升研究深度。
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入研究脑转移瘤的发病机制,探索更优化的临床解决方案。特别是在联合治疗策略的优化方面,包括靶向治疗与其他治疗方式的联合时机、适用人群的选择等关键问题。通过MDT模式的深化、数据库平台的完善和科研的持续探索,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方向和指导。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诊疗模式,实现临床研究成果转化,提供更精准的分层治疗策略,不断提升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精准医疗新思路:解读指南制定背景与核心原则
Q2:近期《中国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临床诊疗指南(2025年版)》正式发布,为NSCLC脑转移患者诊疗提供了权威依据,您作为本指南执笔人,请您介绍一下本指南制定的立意,和驱动基因阳性NSCLC脑转移治疗的核心原则。
李晓燕教授: 本次指南的编写具有重要背景和现实意义[1]。纵观既往脑转移瘤治疗指南,包括神经外科主导的基于脑转移瘤数量、位置、大小的外科治疗指南,以及放疗领域专家主导的放疗指南,本次发布的指南聚焦于特定人群——驱动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选择这一特定人群主要基于以下考虑: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远处转移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初诊分期时即可能出现远处转移,其中脑转移或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尤为值得关注。这也是在肺癌初始分期检查中,头部增强磁共振、骨扫描、腹盆CT等均作为常规检查项目的原因。基线存在脑转移的患者诊疗难度大,预后相对较差。从临床研究数据来看,这类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较短。然而,随着精准治疗的发展,特别是对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生存期已从既往的半年显著延长至2-3年,甚至5年以上。在这一诊疗进展背景下,亟需一部新的指南,为这些获得长期生存的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依据。
本指南的核心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强调分子检测的重要性。分子检测是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诊疗的基础。针对EGFR突变、ALK融合、HER2变异等不同驱动基因,选择相应的靶向药物。这是基于非小细胞肺癌领域二十余年来推进的组织病理与分子分型相结合的精准治疗策略;
其次,提供明确的分层治疗建议。对无症状脑转移患者,优先考虑靶向治疗,特别是对EGFR突变、ALK融合、ROS1融合阳性的NSCLC,已有疗效确切、可及性好的靶向药物。对有症状患者,需通过多学科会诊,综合考虑系统治疗与局部治疗的序贯或联合应用。例如,对症状经脱水治疗可缓解、且已明确存在相应驱动基因的患者,可先行靶向药物治疗,再择机考虑局部治疗。同时,症状患者还需进一步分层,根据症状性质、严重程度进行精细化分类。对于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中线移位、严重水肿等威胁生命的患者,即使尚未明确病理分型或分子分型,也需优先进行减压手术,待病情稳定后再行后续治疗;
第三,强调多学科诊疗模式。即使是相同分子分型的脑转移患者,其诊疗次序、用药方案、放疗方式均可能不同,需要神经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神经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共同参与,在疾病治疗的不同阶段根据患者需求开展多学科讨论;
第四,注重治疗的动态调整。随着疾病进展、药物研发进步及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认识的深入,需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基于症状特征、分子分型、疾病进展模式的分层治疗策略,有助于提升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本指南突出精准医疗和个体化治疗理念,为临床实践提供系统性指导。随着临床研究的持续开展,新药物、新方案、新技术不断涌现,我们也将持续更新指南内容,协助各地临床团队制定更新、更合理、更全面的诊疗方案。
聚焦ALK阳性患者:脑转移治疗策略与安全性管理并重
Q3: ALK融合作为NSCLC中重要的驱动基因,能否请您谈谈本次指南中对于ALK阳性脑转移患者治疗提了哪些指导建议?对于ALK-TKI可能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您是如何看待的?
李晓燕教授:在非小细胞肺癌精准治疗领域,ALK融合基因的发现开启了长期生存新篇章。作为"钻石靶点",ALK靶点代表少见,更彰显珍贵,ALK融合阳性NSCLC患者发病率低,但因其显著的治疗反应和良好的生存获益备受关注。在选择ALK-TKI药物时,需要全面权衡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经过十余年的发展,ALK-TKI在患者获益方面已有充分证据。国际研究数据显示,不同驱动基因的脑转移发生率约为30%,而ALK阳性患者高达35%;在中国患者群体中,ALK阳性患者在疾病进程中,脑转移累积发生率可达50%以上。
NSCLC脑转移治疗的临床目标是:对基线无脑转移患者,预防脑转移的发生;对基线已存在脑转移患者,最大程度控制病灶并预防复发。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不同ALK抑制剂在疗效和不良反应谱方面存在差异。新型ALK抑制剂在安全性和疗效平衡方面展现出优异特征,如伊鲁阿克[2, 3]18个月中枢神经系统进展事件累积发生率仅为3.2%,显著延缓了中枢神经系统进展;在基线有脑转移患者中,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达到26.3个月,其中基线有中枢神经系统(CNS)可测量病灶患者颅内客观缓解率可达到90.9%。在409例中国患者的研究中,未观察到伊鲁阿克显著的中枢神经系统相关不良反应,这对维持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ALK阳性患者普遍年轻,多数仍在职工作,对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要求较高,指南建议在治疗过程中进行规范的安全性监测,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血脂、转氨酶、骨髓功能等方面。这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内科、外科、放疗、病理、影像以及心理、心内科等相关科室的参与。
基于临床经验,ALK抑制剂的选择需考虑以下关键因素:评估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渗透性及其对疗效的影响;关注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中的安全性数据;考虑患者个体情况,包括基线认知功能状态、脑转移的数量和位置等;建立完善的随访监测机制。在北京天坛医院的实践中,特别重视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通过规范化评估和长期随访,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也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在ALK阳性患者的管理方面,本版指南不仅关注治疗效果,更强调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全面评估和长期随访。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驱动基因阳性NSCLC脑转移患者的治疗格局。
1. 中国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临床诊疗指南(2025版).
2. 2024 ESMO 1278P.
3. Shi Y,et al. J Thorac Oncol. 2024 25:S1556-0864(24)00033-9.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