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医施荟】3月巡讲启幕!王裕教授带来《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2024版)》官方解读

03月0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和肿瘤学领域的重点和难点。为推动我国脑胶质瘤诊疗的规范化和精准化,《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2024版)于2024年11月正式发布。作为国内脑胶质瘤领域的权威指南,本版指南由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联合多位国内顶尖专家精心编写,旨在2022版的基础上,紧跟国际前沿进展,结合中国临床实践,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诊疗指导。
2024版指南主要包括“概述”“流行病学”“诊断与评估”“常规治疗策略”“新型辅助治疗策略”“中医药治疗”“康复及缓和治疗”七大板块。特别邀请了指南编写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王裕教授对本次更新要点进行详细解读,以飨读者。诚邀各位阅读并分享!

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一)更新我国脑胶质瘤最新流行病学数据

据国家癌症中心调查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恶性脑肿瘤新发病例约8.75万人,死亡病例约5.66万人,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4.21/10万和2.52/10万。我国脑肿瘤年龄标化发病率低于美国、欧洲、北美洲等地区。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起源于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胶质细胞等。全世界每年每10万人中约有5~6例发病。发病率男性约为女性的1.5~1.6倍。脑胶质瘤的总体生存预后与患者年龄、基础状况、肿瘤级别、肿瘤部位、切除程度、分子变异、治疗反应和社会家庭等多种因素相关。总体讲,WHO 2级、WHO 3级和WHO 4级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约为78.1、37.6和14.4个月。

(二)诊断标准与流程优化

1.诊断表述更新:新版指南与卫健委脑胶质瘤诊疗指南保持一致,更新了部分诊断表述,确保国内诊断标准的统一性。

2.分子病理检测指标调整与更新:检测指标的种类由21种扩充至27种。其中,IDH1/2突变是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分类的关键分子指标。精准的分子病理检测不仅有助于明确诊断,更为后续的靶向治疗策略制定提供了关键依据。

·检测指标由21种更新至27种:

·删除1个:miR-181d

·新增7个:

3.诊断流程优化:结合分子分型和影像学检查,完善了诊断流程图,更高效地完成诊断。

(三)治疗策略全面升级

总体建议:强调分子分型的重要性,指出不同分子分型的肿瘤对手术切除、放射和化学治疗、免疫靶向治疗等具有不同的敏感性。根据不同的肿瘤类型和分子特征,结合患者的基础状态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

1 外科手术治疗
  • 手术原则更新:新增基于分子病理及连接组学的手术切除理念,强调在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患者神经功能,平衡手术切除与功能保护之间的关系。

  • 更全面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推荐进行高分辨率T1加权平扫/增强、T2/FLAIR序列、弥散加权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灌注成像、波谱成像,MRA、MRV等序列。

  • 新增术前评估板块:包括语言评估,行为和心理学评估,生活质量评分。


  • 推荐切除范围更新:推荐在安全范围内的最大切除肿瘤,包括增强区与非增强区域。


  • 扩充对外科手术治疗适应症的描述


  • 术中辅助技术:新增荧光标记技术,并详细介绍了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直接皮层电刺激的应用,这些技术可显著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精准性。


  • 更新功能区胶质瘤手术策略:通过增加“强烈推荐”的表述,强调了在唤醒状态下完成最大限度安全切除功能区胶质瘤的重要性。


  • 新增围手术期术后加速康复外科(ERAS)措施

    手术切除程度判定:引入RANO手术切除最新分类标准,为手术效果评估提供了统一标准。


    2 放疗策略优化
  • 明确概念范围: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主要指WHO 2级IDH突变星形细胞瘤和IDH突变伴1p/19q联合缺失少突胶质细胞瘤;高级别胶质瘤主要指WHO 4级,IDH野生的GBM、IDH突变的WHO 3级星形细胞瘤、IDH突变WHO 4级星形细胞瘤和IDH突变伴1p/19q联合缺失WHO 3级少突胶质细胞瘤。


  • 新增低级别胶质瘤联合放化疗



  • 新增高级别胶质瘤放疗时机:应在伤口愈合和身体条件允许情况下尽早开始放疗,一般术后4-6周进行。

    3 药物治疗拓展
  • 补充个体化治疗:体外药敏试验(如类器官模型、PDX模型等)指导下的化疗可考虑作为个体化化疗的选择性参考。

  • 化疗方案更新:新增了多种化疗药物选择,如司莫司汀、尼莫司汀等,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治疗手段。


    靶向治疗突破:新增了IDH抑制剂(如vorasidenib、ivosidenib)和伯瑞替尼等靶向药物的推荐,为IDH突变型胶质瘤和具有特定基因融合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4 特殊类型胶质瘤治疗细化

  • 新增局限性胶质瘤的观察和治疗策略


  • WHO 2级/3级胶质瘤分类整合:合并为“少突胶质细胞瘤或星形细胞瘤,IDH 突变型,WHO 2级”“IDH 突变型 WHO 3级弥漫性胶质瘤”。


  • WHO 2级胶质瘤治疗策略细化:区分了不同年龄、切除程度和肿瘤特征的患者,并提供了更具体的治疗建议。

  • WHO 4级胶质瘤治疗策略细化:
    对于年龄≤70,KPS≥60的新诊断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标准RT+同步和维持TMZ+TTFields(新stupp方案)升级为优选1类推荐,与不加TTFields(stupp方案)有所区隔。


    对于H3突变型高级别胶质瘤,新增对CCNU和参加ONC201等药物临床试验的推荐。对于复发或进展后治疗策略,新增了再次放疗,并提供了更多亚硝脲类药物(CCNU、ACNU、MeCCNU、BCNU等)。


  • 新增儿童胶质瘤治疗策略:新增了儿童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策略,强调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肿瘤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手术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安全切除肿瘤,缓解颅内压升高、减轻肿瘤占位效应引起的症状,避免放疗对儿童的远期副作用。

    5 疗效评估与随访更新


  • RANO 2.0标准引入:更新了脑胶质瘤疗效评价方法,从RANO 1.0标准升级为RANO 2.0标准,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的治疗反应。


  • 术后MRI检查时间调整:根据RANO 2.0新版推荐,放疗后初次MRI(平扫+增强)宜作为脑胶质瘤术后基线影像学资料;术后72小时到术后2-3周内不建议复查MRI。


  • 假性进展定义明确:在怀疑假性进展时采用再次复查MRI的方式确定前次评价是否为真性进展;如果复查MRI能确定为真性进展,则进展时间定义为疑似进展确定的时间,如复查MRI仍不能确定为真性进展,则继续判定为疑似进展,需继续治疗后再次复查MRI以确定。
     

    6 复发与进展治疗策略完善



  • 二次手术切除程度:强调二次手术的切除程度与预后直接相关,二次手术需要的切除程度达到小于1cm3的增强区域肿瘤残留,才可以从再次手术中获益,切除后需辅以化疗等辅助治疗以巩固疗效。


  • 电场治疗(TTFields):新增了TTFields复发患者继续使用电场治疗仍可获益的内容,为复发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 伯瑞替尼应用拓展:伯瑞替尼获准用于既往治疗失败的具有PTPRZ1-MET融合基因的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WHO 4级)或有低级别病史的胶质母细胞瘤成人患者。

(四)新型辅助治疗策略拓展

  • 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补充了国内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和2-THE-TOP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TTFields联合化疗或免疫治疗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依据。

  • 分子靶向治疗突破:新增了针对MET融合、BRAF V600E突变和IDH1/2突变的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这些药物为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提供了精准治疗方案。


  • 免疫治疗进展:新增了对胶质母细胞瘤免疫微环境的描述,强调其“冷肿瘤”特性。同时,补充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如DCVax-L)和溶瘤病毒(如PVSRIPO、G47∆)的临床试验进展,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五)中医药治疗与康复及缓和治疗

  • 中医药治疗细化:结合中医理论,更新了术前、术后和放化疗期的中医药治疗策略,提供了具体的方剂和加减方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 康复及缓和治疗:新增了对老年患者的全病程管理和缓和医疗早期介入的内容,强调症状管理的重要性,补充了癫痫、颅内高压和血栓等合并症的管理方法,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治疗支持。

专家简介

王裕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胶质瘤协作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分子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脑转移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转化医学学组委员
世界华人医师协会智慧医疗委员会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神经肿瘤青委会委员
主持及参与课题10项,作为执行研究者参与20项临床试验。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6篇,总IF 302分,其中Q1区9篇,IF>20分1篇(IF=28.5),IF>10分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7篇,获2022年北京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本文转自:神外资讯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云初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