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肾例在望 | 少见类型晚期肾癌如何治疗?靶免联合提供治疗新思路

01月25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近年来,我国肾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泌尿系统中的常见恶性肿瘤。晚期肾癌的治疗一直是临床难题,特别是对于非透明细胞癌的少见类型,传统治疗手段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靶免联合治疗的发展为晚期肾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多项研究数据显示,靶免联合治疗方案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控制肿瘤进展方面展现出显著获益。本期邀请多位专家分享靶免联合治疗肾癌病例,以期为专家学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晚期肾癌病例分享

病例分享专家

刘洪宇
副主任医师

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
山西省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秘书
山西省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委会青委会 常委兼秘书
山西省抗癌协会肿瘤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西省医师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山西省抗癌协会肿瘤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西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 委员
山西省医师协会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西省性学会前列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西省老年学和老年健康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西省老年学和老年健康学会肿瘤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西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腹腔镜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西省健康管理学会男性泌尿生殖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 委员
已发表国际SCI文章4篇,主持省级课题 1 项,发明专利2项

点击观看完整病例讨论视频

基本信息:患者男,33岁,主诉“无痛性肉眼血尿4月,检查发现左肾肿瘤1天”。既往体健,无特殊疾病及过敏史,无手术病史。

现病史:2017年2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未进一步诊治。
2017年6月26日,彩超示:左肾囊实性占位,大小约15.8×12cm,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

查体:左肾区可触及一肿物,大小约15×10cm,无压痛,活动度良好。

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头颅CT、胸部CT未见异常;肾图:左肾占位,左肾功能减低,右肾功能正常。

图片1.png

图1. 2017年6月30日上腹部CT

图片2.png

图2. 2017年CT 冠状位

图片3.png

图3. 2017年6月30日上腹部CT

入院诊断:左肾癌cT3aN1M0,左肾静脉癌栓
 
治疗经过:
完善相关检查后,于2017年7月在全身麻醉下行根治性左肾切除术+左肾静脉癌栓切除术+左肾上腺切除术+区域淋巴结切除术。

图片4.png

图4. 术后病理

病理结果:左肾+左肾静脉瘤栓组织切除标本

左肾:肾细胞癌。

免疫组化:AEI/AE3(+),Vimentin(+),CD10(+),CA-IX(+),CD117(-),CK7(-),P504S(-),TFE3(+),Ki67(约10%+),SDHB(+),符合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肾细胞癌,肿物大小12cm×11cm×11cm,侵及肾上腺。

肾门血管:血管内可见癌栓,肿物大小2×2×1.5cm。输尿管残端未见癌。

淋巴结未见癌:肾门0/3,腹主动脉旁0/3

术后病理分期:左肾Xp11.2易位/TFE33基因融合肾细胞癌,pT4N0M0

术后辅助治疗:舒尼替尼50mg qd,治疗6个月。期间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术后3月、6月复查胸部CT、腹部彩超未见异常。

2018年8月20日复查彩超:肝脏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尚均匀,肝内管道显示尚清,肝左叶显示一枚高回声区,大小约2.22×2.66cm,边界清,内部回声欠均匀。

图片5.png

图5. 2018年8月21日复查(术后13个月)

图片6.png

图6. 2019年1月25日复查(术后18个月)

晚期治疗:阿昔替尼(5mg po qd)+PD-1抑制剂(200mg q3w)

2019年2月10日、3月3日、3月24日、4月14日、5月5日及5月26日治疗6周期。期间不良反应为轻度高血压,未发生阿昔替尼相关疲乏、食欲减低、恶心、手足综合征或体重减轻,未发生PD-1抑制剂相关皮疹、免疫相关性肺炎、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热、血象异常或肝肾功能异常。

图片7.png

图7. 2019年3月1日,治疗1周期后复查

图片8.png

图8. 2019年5月17日(治疗5周期后)

2020年8月至2022年1月期间,患者持续口服阿昔替尼治疗。
 
2022年1月24日复查,肝脏位置正常,肝右叶最大斜径13cm,肝内可探及多发片状低回声区,右叶可探及一低回声结节,大小约2.3×2.4cm,边界清,形态规则,CDFI其内可及血流信号,余肝实质回声细密增强,肝内管道显示欠清晰,门脉不宽。CDFI门静脉血流正常。提示脂肪肝(不均质型)肝内低回声结节—MT。

2022年7月复查,肝脏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各叶比例适中,肝实质密度不均匀减低,肝S8段与S4段交界处内见片状稍低密度影,较大者大小约2.3×2.0cm,边界欠清,增强后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对比剂向内填充。

影像:肾癌术后改变。脂肪肝。肝S8段与S4段交界处异常信号考虑血管瘤或血管畸形。

图片9.png

图9. 2022年7月复查

2022年7月,经MDT讨论考虑肝占位性病变高度怀疑肿瘤原位复发,建议行穿刺活检+超声引导下肝肿瘤射频消融治疗。

活检病理:(肝脏肿物穿刺)低分化癌。
免疫组化:AE1/AE3(+),Pax-8(+),TFE3(弱+),Ki67(约40%+),Hepatocyte(-)、

诊断:结合病史,符合转移性癌,免疫组化提示肾脏来源可能性大。

2022年7月,患者停止所有治疗。主动未接受随访。直至2023年12月外院复查,提示肝脏肿物约14cm。

2023年12月,经再次MDT讨论后,行伏罗尼布单药治疗。

2024年8月、11月复查,肿物逐渐缩小至9.1×8.1×10.7cm。

1+1>2,晚期肾癌病例分享

病例分享专家

陈晨
教授

肿瘤中心免疫学博士
主要专业方向泌尿生殖肿瘤、肺癌的综合治疗
主要科研方向肿瘤免疫微环境对免疫治疗的影响
吉林省研究型医院学会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专委会副秘书长
吉林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女子肿瘤专委会秘书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医学青年专家委员
承担在研纵向课题2项,横向课题1项
发表SCI及核心期刊6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3.5分。

点击观看完整病例讨论视频

基本信息:患者男,37岁,主诉“体检发现双肺多发结节,右肾占位”于2018年3月就诊于我院泌尿外科。病程中偶有咳嗽,无咳痰,无血尿,无腰疼。否认家族肿瘤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辅助检查:
2018年3月2日,肺部CT:双肺多发结节影,考虑转移瘤

2018年3月2日,腹部CT:右肾实质内混杂密度,考虑恶性。

图片10.png

图10. 基线影像

手术治疗:2018年3月17日行右肾+肾门淋巴结切除术。病理确诊乳头状肾细胞癌II型。

2018年3月31日,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显示:乳头状肾细胞癌转移可能性大。

临床诊断:右肾乳头状细胞癌IV期 IMDC 低危 (pT3aN0M1),双肺多发转移。

晚期治疗:2018年4月至2018年6月,舒尼替尼治疗2个月,因不良反应无法耐受(高血压2级,皮疹2级,肌酐升高)停药。

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于外院入组CAR-T临床研究,自述疗效SD。

2019年8月至2019年9月,重新使用舒尼替尼,剂量由50mg下调至37.5mg,用药第2周期时因急性呼吸困难就诊于我院急诊。行胸腔穿刺引流,结合肺CT影像,考虑疾病进展。

更换治疗方案为:阿昔替尼(5mg bid)+帕博利珠单抗(200mg q3w)。
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随访结果如下,疗效评估:PR。

图片11.png

图11. 靶免联合方案随访经过

2020年9月,因咳嗽、咳痰、胸闷1周返院,诊断为免疫相关性肺炎2级,停用免疫治疗,强的松激素冲击治疗。
 
后更换治疗方案为阿昔替尼(7.5mg BID),疗效评估SD。

图片12.png

图12. 阿昔替尼单药治疗疗效评估

2022年9月,患者感染新冠后复查尿蛋白4+,24小时尿蛋白定量6g,血肌酐168mmol/L,停药阿昔替尼,口服保肾药物1个月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1.2g,减量5mg重新使用阿昔替尼,2周后尿蛋白再次升至3+,阿昔替尼停药。
 
2023年2月,肺炎后肿瘤增大,改用卡博替尼(印度仿制药,60mg,qd),随访至2023年12月,肿瘤进一步缩小,疗效评估:PR。期间出现无法控制的高血压,停药2个月后,卡博替尼减量至40mg,口服2周停1周,持续用药至今。

专家点评

双卫兵教授:乳头状肾癌在临床实践中较透明细胞癌更少,对比普通肾癌预后更差,可能在原发肿瘤早期时便会发生远处转移,常见转移至肺部。这类患者治疗较为棘手,需要多学科讨论制定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靶免方案取得了确切的疗效,也提示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的临床安全管理重要性,本病例患者出现了免疫相关性肺炎,但陈晨教授给予了及时的干预,使其未产生严重后果。整个治疗过程值得学习。

乔忠杰教授:这类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治疗较为困难,因为较为少见,也较少有临床研究针对此类肾癌开展。 一些研究探索了单靶治疗模式,但参考价值有限,患者入组临床研究的CAR-T或是值得探索的方向。患者后续在加大剂量用药后出现了蛋白尿,这也是临床实践中的常见肾功能障碍,需要注意督促患者保持水分摄入,并使用对症支持药物治疗。期待更多的相关临床研究开展。

刘子玲教授:该患者经历了多线治疗方案,发生了多种不良反应,一直在尝试平衡疗效与不良反应。目前对于乳头状肾癌的研究较少,但实际上在很多临床研究中,乳头状肾癌患者的占比并不低,在转移性瘤背景下,乳头状肾癌的PD-L1表达较高,可以考虑免疫治疗的再挑战。如果二级的免疫相关性肺炎可以恢复至一级,或可重新考虑免疫治疗,当然需要做好安全管理。也可以考虑局部治疗+全身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需要在全身治疗有效的基础下,考虑局部治疗,防止局部切除后其他病灶再次复发。如果有合适的临床研究也可以考虑入组。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ika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