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晚期肾癌的系统治疗策略不断探索,历经干扰素、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个发展阶段,患者的生存时间不断延长。如今,靶免联合治疗正成为新的发展趋势,靶免联合方案能协同增效且广泛覆盖肾细胞癌亚型,在多项III期临床研究中都已经证实了为患者带来的获益。本期邀请多位专家分享靶免联合治疗晚期肾癌病例,以期为专家学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一例晚期肾癌患者病例分享
病例分享专家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泌尿外科
汕头市医学会泌尿外科(男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泌尿外科疾病诊疗及科研工作,擅长膀胱肿瘤的微创治疗
点击观看完整病例讨论视频
基本信息:患者女,43岁,主诉“右侧腰痛1年余,检查发现右肾肿瘤半月余”。
简要病史:2022年10月23日外院行PET/CT检查,检查结果提示:1.右侧肾下极肿物,考虑右肾癌;2. C3椎体、T12椎体、L5棘突、骶骨、双侧髋骨、左侧股骨多发溶骨性骨质破坏代谢活跃,考虑转移;3. 双肺多发小结节影代谢未见异常,转移待排。
入院诊断:1.右侧肾肿瘤;2.颈椎、胸椎、腰椎、骨盆诸骨、股骨等多发骨转移?;3. 双肺转移?
2022年11月8日行颈部+胸部+上腹部+盆腔CT示:右肾体积明显增大,下极见一不规则稍低密度肿块,约6.3×6.2cm,边缘尚清,密度欠均。右侧肾下极肿物,符合右肾癌;伴颈胸腰骶椎、双侧髋骨、左侧股骨多发骨转移,合并右侧髋臼病理性骨折。双肺多发小结节,怀疑转移瘤。
病理检查:2022年11月3日,行CT定位下介入穿刺右肾肿物组织(定性),穿刺病理示:考虑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考虑肾细胞癌,倾向MiT家族异位肾细胞癌。
修正诊断:1. 右侧肾MiT家族异位肾细胞癌cT1N0M1 IV期;2. 颈椎、胸椎、腰椎、骨盆诸骨、股骨等多发骨转移;3. 右侧髋臼病理性骨折;4. 双肺转移
治疗方案
一线治疗:2022年11月8日起,予培唑帕尼(400mg)靶向治疗及白介素-2(500万U Q4w),针对骨转移予唑来膦酸(4mg Q4w)
2022年12月28日起,予以特瑞普利单抗(240mg)免疫治疗,开始行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患者自开始治疗后仍坚持中药治疗(具体不详),且治疗时间并未遵医嘱规律治疗。
2023年3月3日,复查CT对比肿瘤及转移灶情况:1. 右侧肾下极肿物,符合右肾癌,大小变化不大;腰骶椎、双侧髋骨、左侧股骨多发骨转移,合并右侧髋臼病理性骨折,左股骨粗隆软组织较前缩小,余大致同前。2. 脂肪肝。
继续维持培唑帕尼(400mg)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免疫治疗,以及白介素-2细胞因子治疗,患者影像学及骨痛症状维持稳定状态。治疗期间患者出现腹泻、毛发变白等情况,考虑为靶向药物引起,尚可耐受。
2023年6月12日,复查CT:1. 右肾癌,较前变化不大;腰骶椎、双侧髋骨、左侧股骨多发骨转移,合并右侧髋臼病理性骨折,大致同前;右肺小结节,考虑转移可能。2. 脂肪肝,较前好转。3. 子宫增大,子宫内膜较前稍增厚,子宫肌瘤可能,盆腔新见少量积液。
2023年10月7日,复查CT:1. 右肾癌,较前变化不大;腰骶椎、双侧髋骨、左侧股骨多发骨转移,合并右侧髋臼病理性骨折,大致同前;右肺小结节,考虑转移可能。2. 脂肪肝,较前好转。3. 盆腔少许积液。
2024年4月12日,复查CT:对比肿瘤及转移灶情况:1. 右肾癌,较前变化不大;颈胸腰骶椎、双侧髋骨、左侧股骨多发骨转移,合并右侧髋臼病理性骨折,右髋臼及左股骨骨质破坏较前明显,周围软组织较前增大。2. 肝S7结节灶,性质待定,建议进一步检查。3. 子宫多发结节灶,考虑肌瘤可能;宫颈多发囊肿。4. 两肺多发小结节灶,大致同前。5. 右股骨未见异常。此阶段,患者骨痛情况逐渐加重明显,以双侧髋部为著,出现了颈椎酸痛不适。
二线治疗:2024年5月2日起,将培唑帕尼更换为阿昔替尼,仍然联合特瑞普利单抗行靶免治疗,以及白介素-2细胞因子治疗,针对骨转移予以唑来膦酸治疗。
2024年6月11日至2024年6月26日加行放疗,IMRT技术,6MV-X线照射。GTV1为第3颈椎转移瘤,GTV2为盆腔骨转移瘤,PTV为对应GTV外扩0.6-0.7cm形成,处方剂量分别为30Gy/12F/2W+和30Gy/10F/2W。患者骨痛情况较前明显好转。
2024年11月30日,复查CT示:1. 右肾癌,较前稍大;颈胸腰骶椎、双侧髋骨、左侧股骨多发骨转移,合并右侧髋臼病理性骨折,右髋臼及左股骨骨质破坏较前相仿,周围软组织较前相仿。2. 肝多发转移瘤,较前增大增多;双肺及双侧胸膜转移,较前增多、增大;左肺门增大淋巴结,较前新见。3. 子宫多发结节灶,考虑肌瘤可能;宫颈多发囊肿。4. 右股骨未见异常。
转移性肾癌病例分享
病例分享专家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康奈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美国纽约长老会医院泌尿外科访问学者
日本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访问学者
广东省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机器人学组秘书
广东省医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泌尿系统肿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
基本信息:患者男,57岁,2024年7月因无痛性肉眼血尿2月就诊。
现病史: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程肉眼血尿。至当地医院就诊,MR提示:左肾中下极肿块,直径约5cm,侵犯肾盂,输尿管上段转移伴梗阻,肾盂积液,肝多发转移灶,胸腰椎转移,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PET-CT示:1、左肾下极等-稍低密度肿块,代谢活跃,考虑肾癌;腹膜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淋巴结转移;双肺多发转移;肝S2、S4/8转移;全身多发骨转移(混合性,详见上述);2、脑桥右侧可疑稍低密度影,代谢未见增高,请结合MR检查;双侧上颌窦炎;双肺下叶散在纤维灶;前纵隔胸腺区域结节,考虑胸腺瘤;纵隔、双侧肺门反应性淋巴结;少量心包积液;3、肝内小囊肿;胆囊结石;双肾囊肿;左侧小结石;双侧肾周筋膜增厚;前列增生伴钙化;右侧睾丸鞘膜积液;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轻度硬化;多个椎体骨质增生;胸7椎体轻度压缩性改变;4. 余扫描部位PET-CT显像未见异常高代谢灶。
病理检查:2024年7月30日穿刺活检,病理示:结合HE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符合低分化癌,需鉴别高级别肾细胞癌与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倾向高级别肾细胞癌(非透明细胞)可能性大。
诊断结果:肾细胞癌 T3N1M1
治疗方案:阿昔替尼+特瑞普利单抗。
2024年10月复查PET-CT,示:1、“左肾细胞癌伴全身多发转移靶向治疗后”复查,左肾下极实质等-稍低密度肿块,代谢增高,提示肿瘤仍有活性,与2024-7-24 PET-CT对照,病灶较前缩小,代谢较前减低;腹膜后腹主动脉旁多个小淋巴结,较前明显缩小,代谢未见增高;双肺多发实性结节,较前明显缩小,代谢未见增高;肝S2稍低密度影现已消失,代谢未见增高;肝S4/8稍低密度,较前缩小,代谢较前明显减低;右侧肱骨近段、双侧锁骨、胸骨、左侧肩胛骨、双侧多根肋骨、多个椎体及其附件、骶骨、双侧髂骨、双侧耻骨、右侧股骨头、左侧股骨颈现代谢未见增高;以上提示治疗有效;
2、双侧上颌窦炎;双肺下叶散在纤维灶;前纵隔胸腺区域结节,较前相仿,考虑胸腺瘤;纵隔、双侧肺门反应性淋巴结;少量心包积液;3、肝内小囊肿;胆囊结石;双肾囊肿;左肾小结石;双侧肾周筋膜增厚;前列腺增生伴化;右侧睾丸鞘膜积液;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轻度硬化;多个椎体骨质增生;胸7椎体轻度压缩性改变;4、余扫描部位PET-CT显像未见异常高代谢病灶。
患者治疗期间出现局部皮肤红疹瘙痒,手足皮肤异样感,局部脱皮现象,复查肝肾功能正常。
疗效评估:PR
专家点评
赵斌教授:患者在一线接受阿昔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靶免治疗,达到了非常不错的治疗效果。随着RENOTORCH研究的公布,中国患者迎来了中国PD-1单抗的靶免联合方案,既往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其他PD-1单抗联合阿昔替尼,同样可以取得非常不错的治疗效果。如今,随着肾癌规范化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得到的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提高越发显著,既往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晚期肾癌患者的治疗以单靶为主,由索拉非尼发展至舒尼替尼,依维莫司及其联合方案,直至基于阿昔替尼的靶免联合方案出现,患者的预后越来越好,生存逐渐延长。如今,我们应对不同患者实行分层治疗,包括风险分层、基因分层等,以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田耕教授:黄斌教授分享的病例非常精彩,患者初诊时已经伴有肝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分期较晚,但一线治疗选择了阿昔替尼靶免方案,得到了非常好的疗效,达到了PR。相信该患者可以得到很好的预后。通过本次学习,相信与会者进一步了解到了晚期肾癌治疗的最新进展,了解到了靶免治疗为患者带来的获益。RENOTORCH研究中靶免方案在中国人群中的疗效表现创造了新高,期待未来该方案尽早获批适应症,为更多患者带来获益。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i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