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研究者说丨一例晚期耐药KIT多突变小肠间质瘤病例分享

01月1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以下内容仅供中国大陆地区执业的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如您非前述专业人士,请离开本页面


病例分享: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 施迪科教授

病例点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 郭庆渠教授

该患者确诊小肠间质瘤,伊马替尼耐药后基因检测为KIT 11+17突变。术后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再次进展。后续多种靶向治疗效果不佳。研究表明瑞派替尼对于晚期胃肠间质瘤(GIST)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患者接受治疗后获得11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期。瑞派替尼耐药后再次手术,基因检测为KIT 11+13突变,术后继续瑞派替尼治疗至今8个月,仍为无疾病证据(NED)状态,无明显不良反应,生活质量良好。该病例凸显了基因分型精准检测及适时调整治疗策略的重要性。






病例点评



郭庆渠教授




治疗小结







病例简介



基本情况


患者,女,现年60岁。2013年9月因确诊小肠间质瘤于当地医院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示:小肠间质瘤;肿物长径9.5cm;核分裂>5/50HPF;高危。术后服用伊马替尼400mg QD 约5年半,停药后规律复查。但在停药一年半后发现肿瘤复发,于2020年10月5日到我院就诊。



治疗经过


首次术后复发,穿刺活检为KIT外显子11突变

2020年10月6日,腹部增强CT示:腹腔内多发种植转移,中腹部小肠肠腔可见条形高密度影,脾胃间隙、网膜、后腹膜见多发结节影,较大者长径约56mm,部分融合,增强后可见中等程度强化。

经穿刺活检,基因分型为KIT外显子11突变。

图1. 首次术后复发时腹部增强CT


伊马替尼400mg QD治疗19个月

2020年10月,开始接受伊马替尼400mg QD治疗,期间规律随访。

· 2020年11月4日,腹部增强CT:腹腔内多发种植转移,较前缩小但强化明显,较大者长径约41mm。

· 2021年4月5日,腹部增强CT:腹腔内多发种植转移,较前大部分缩小,较大者长径约20mm。

· 2022年5月30日,腹部增强CT:腹腔内多发种植转移,较前左上腹及右下腹部分病灶明显增大,左上腹较大病灶大小约56mm×52mm,网膜、后腹膜见多发大小不一结节影,增强后可见轻中度强化。提示疾病进展(PD),考虑伊马替尼耐药。

图2.一线伊马替尼400mg QD治疗期间的CT


第二次手术后,基因分型为KIT外显子11+17突变,术后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疾病再次进展

2022年6月10日,在伊马替尼治疗进展后,行腹腔多发肿瘤切除+复杂肠粘连松解术。

术后病理示:间质瘤伴出血,左腹腔肿瘤大小5cm×4.5cm×3.5cm,右腹腔肿瘤大小7cm×5cm×4cm,大网膜肿瘤大小1.5cm×1.5cm,核分裂像>10个/50HPF,高危型。

基因检测:KIT外显子11+17突变。

术后继续接受伊马替尼400mg QD治疗。

2022年9月16日,腹部增强CT:腹腔内部分转移灶显示不清,部分病灶新发及增大。考虑PD,对伊马替尼治疗再次耐药。

图3. 第二次手术后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疾病再次进展CT


伊马替尼加量、舒尼替尼、瑞戈非尼治疗

后续的治疗方案包括换用二线治疗药物或伊马替尼加量治疗等。经过充分沟通,患者选择先将赠药的伊马替尼加量服用2个月,然后换用舒尼替尼37.5mg QD治疗。

2023年2月3日 腹部增强CT:较前病灶增多、增大, 术区多发稍大淋巴结显示,网膜稍浑浊。脾脏周围多发结节状异常强化灶;前腹膜亦见小结节状异常强化灶,最大者直径约25mm。考虑PD。

图4. 舒尼替尼治疗进展时的CT


2023年2月初,瑞戈非尼120mg QD治疗2周后,由于手足皮肤反应以及腹痛不耐受停药。

瑞派替尼治疗11个月疾病进展

2023年2月26日,患者开始服用瑞派替尼150mg QD治疗。

2023年5月12日,腹部增强CT:较前部分病灶明显缩小,脾旁病灶稍增大。疾病处于稳定状态(SD)。

2024年1月9日,腹部增强CT:腹腔内多发转移灶,较前脾旁病灶明显增大,累及脾脏,伴脾周少量积液,大小约96mm×78.4mm。考虑PD,瑞派替尼继发性耐药。

2024年3月4日,腹部增强CT,腹腔内多发转移灶,较前脾旁病灶稍增大,累及脾脏,伴脾周少量积液,腹膜转移灶稍增多,大小约112mm×84mm。

图5. 瑞派替尼治疗期间的CT


第3次手术后,基因分型为KIT外显子11+13突变,术后继续瑞派替尼治疗至今8个月仍为NED

2024年4月17日行腹腔病损切除术+全脾切除术,术后分子病理示:KIT外显子11+13突变。

考虑到患者在原发KIT外显子11突变的基础上,分别继发KIT外显子17和13突变,肿瘤病灶间可能存在异质性,因此术后选用对各种继发突变均有效的药物可能使患者获益最大化。结合患者意愿,术后继续瑞派替尼150mg QD治疗。

术后规律复查,至今仍为无疾病状态(NED)。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状态良好。

图6. 第3次手术后复查CT



专家点评

郭庆渠教授:

该病例凸显了在面对晚期GIST患者复杂的病情变化及耐药情况时,及时调整治疗策略的重要性。该患者确诊为小肠间质瘤,术后复发时基因检测为KIT 11突变。一线伊马替尼治疗19个月后疾病进展,行减瘤手术,术后基因检测为KIT 11+17突变。复发转移性GIST患者靶向治疗后再次手术,术后的药物选择是临床讨论的热点。有观点认为,完整切除病灶后,仍属术后辅助治疗,伊马替尼是首选。但也有观点认为,患者已属晚期GIST治疗范畴,及时换药或精准治疗将给患者带来更显著的生存获益[1,2]。考虑到病灶已完整切除,结合患者意愿,术后继续伊马替尼治疗。但由于伊马替尼对KIT 17继发性突变不敏感,3个月后疾病再次进展,表明患者无法从当前治疗中继续获益。该患者随后接受了多种靶向治疗,包括伊马替尼加量、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但均未能长期有效控制病情。

全球III期INVICTUS研究[3]以及中国桥接研究[4,5]均表明,瑞派替尼对晚期四线GIST患者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显著改善中位PFS和延长总生存期,且安全性良好。该患者在接受瑞派替尼治疗后,获得11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期。瑞派替尼耐药后,由于各病灶间对于瑞派替尼治疗的反应不同,仅少数病灶如脾脏周围的病灶进展,可以考虑联合手术切除以延长生存时间。遂行减瘤手术,术后基因检测为KIT 11+13突变,提示继发性突变复杂且多变,存在较强的时间和空间异质性,使治疗局面更加复杂。考虑到伊马替尼对各种继发突变均不敏感,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分别仅对发生于ATP结合域或活化环的继发突变敏感,而瑞派替尼作为一种新型的开关控制抑制剂,能够广泛抑制KIT/PDGFRA的各种原发和继发突变类型[6]。因此,结合患者病情和既往治疗获益情况,术后继续瑞派替尼治疗已8个月,患者仍处于NED状态,无明显不良反应,生活质量良好,治疗仍在持续中。

在晚期GIST治疗中,基因分型的精准检测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关键。面对患者复杂的病情变化及耐药情况,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如适时更换靶向药物或再次手术干预,是实现病情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Zhang X, Zhou Y, Wu X, et al. Cytoreductive surgery for metastat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followed by sunitinib compared to followed by imatinib-a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 Eur J Surg Oncol. 2019 Mar;45(3):318-323.

[2] Qian HR, et al. CTOS 2023. Abstract ID: 1572246

[3] Bauer S, Heinrich MC, George S, et.al. Clinical Activity of Ripre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Harboring Heterogeneous KIT/PDGFRA Mutations in the Phase III INVICTUS Study. Clin Cancer Res. 2021 Dec 1;27(23):6333-6342.

[4] Blay JY, Serrano C, Heinrich MC, et.al. Ripre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INVICTUS): a double-blind,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20 Jul;21(7):923-934.

[5] Li J, et al. 2023 ASCO. Poster Bd #477.

[6] Lostes-Bardaji MJ, García-Illescas D, Valverde C, et.al. Ripretinib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the long-awaited step forward. Ther Adv Med Oncol. 2021 Jan 7;13:1758835920986498.

*以上信息涉及尚未在中国获批的产品/适应症。此信息仅作信息分享用途,不应被理解为这些产品/适应症在中国获批或注册。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Lin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CYX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