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发现生命的潜力丨2024儿童神母百家讲坛暨第四届百济神州神经母细胞瘤未来峰会圆满召开

2024年12月2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4年12月14日,由北京利泽慈善基金会主办的“发现生命的潜力丨2024儿童神母百家讲坛暨第四届百济神州神经母细胞瘤未来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盛大召开。本次峰会汇聚了国内外众多神经母细胞瘤(NB)领域的权威专家,共同探讨神经母细胞瘤诊疗的最新进展,包括中国抗癌协会儿童肿瘤专业委员会(CCCG)NB诊疗共识更新、国际儿童肿瘤学会欧洲神经母细胞瘤协作组(SIOPEN)NB诊疗策略、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OG)NB诊疗风向标、NB精准治疗新进展和靶向GD2单抗治疗的临床实践和未来方向,旨在推动神经母细胞瘤规范化诊疗,进一步改善患儿生存预后。

会议视频

探索创新 共谋诊疗新径

会议伊始,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高怡瑾教授主持。CCCG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焕民教授作为会议主席致开场辞。王焕民教授表示,近年来儿童NB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这离不开与会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贡献。此次会议旨在推广先进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最终提升NB患儿的治疗效果。相信未来的峰会将进一步加强国内乃至国际合作,并期望继续吸引国际知名学者参与和支持。
WechatIMG7737.jpg

高怡瑾教授

image002.jpg

王焕民教授

CCCG-NB-2021方案更新

CCCG NB协作组组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赵强教授首先回顾了CCCG-NB-2021方案,强调精准诊断和分层评估的重要性,并指出病理诊断中分子检测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他详细阐述了NB的发生机制和分子特征,包括复发性体细胞突变、种系突变、染色体变异(如11q缺失、17q扩增、1p缺失、SCAs)等。随后,赵强教授介绍了MYCN扩增、ALK和PHOX2B突变在疾病中的作用,并探讨了分子检测在复发难治性NB治疗中的应用。针对高危NB,他分析了国际上不同的诱导化疗方案,指出诱导阶段末的反应能够预测总体治疗效果。最后,赵强教授深入探讨了化疗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机制,以及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时机选择和疗效预测指标,并强调了靶向NB肿瘤微环境的重要性,以及GD2相关免疫治疗的应用。目前几乎所有针对NB的免疫疗法均以GD2为靶点,GD2的抗原差异表达证实其是NB中最有效的免疫治疗靶点。他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改造NK细胞以增强其对GD2的识别能力,开发新一代抗肿瘤单克隆抗体,以及优化CAR-T细胞疗法等。

image003.jpg

赵强教授

欧洲(SIOPEN)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治疗策略

SIOPEN免疫治疗委员会主席德国Greifswald大学医学中心Holger Lode教授指出,延长诱导化疗并不能改善NB患者预后,反而会增加毒性,因此需要新的治疗方案。他强调了高剂量化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HDCT/ASCT)在高危NB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并分享了串联移植和免疫治疗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Holger Lode教授详细介绍了SIOPEN高危NB一线治疗方案的最新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将达妥昔单抗β引入GPOH或Rapid COJEC诱导方案的可能性。免疫治疗方面,Holger Lode教授重点介绍了GD2单抗达妥昔单抗β的作用机制及其与标准维持治疗相比的疗效优势。最新研究分析证实,达妥昔单抗β治疗引起的抗人抗嵌合抗体(HACA),并没有增加毒性,反而HACA阳性的患者5年EFS率更高(74%±9% vs. 48%±7%(P=0.047))。最后,Holger Lode教授还介绍了GD2单抗在NB临床前模型中的头对头比较研究。通过在GD2高表达(LAN-1)和中等表达(CHLA-20)的NB球体模型中,比较了达妥昔单抗β与那西妥单抗的抗肿瘤效应,初步评估了二者的差异性:在GD2高表达NB模型中,达妥昔单抗β的ADCC效力比那西妥单抗高5倍;在GD2中等表达NB模型中,达妥昔单抗β的ADCC效应比那西妥单抗高10倍;此外,与那西妥单抗相比,达妥昔单抗β受到抗原沉降效应的影响更小。

image004.jpg

Holger Lode教授

GD2单抗治疗NB单中心临床实践分享

山东省肿瘤医院王景褔教授分享了自己中心GD2单抗治疗NB方面的临床实践经验与思考。王景褔教授首先介绍了达妥昔单抗β的分层方案、纳入标准、特殊修正以及疾病状态评价方法。然后,他详细分析了该中心142例接受达妥昔单抗β治疗的患儿数据,其中初治高危NB 53例,复发难治性病例28例。在初治高危患儿中,启动免疫治疗前达到完全缓解(CR)的有25例,达到部分缓解(PR)的有28例。经5个周期达妥昔单抗β免疫治疗后,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达64.3%(18/28),CR率为53.6%(15/28),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80.2%,3年总生存(OS)率达96.4%。对于复发/难治性患儿,经6~12个周期达妥昔单抗β治疗后ORR 达50.0%(9/18),疾病控制率(DCR)达88.9%(16/18),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达82%,2年OS率达95%。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未达到CR的患者中,2年EFS也达到了78.7%。王景褔教授通过具体的多发骨转移难治性NB病例分享,展示了延长达妥昔单抗β治疗周期数,可以达到临床治疗持续缓解的效果。他在总结中表示,针对初治高危NB患儿,在维持治疗阶段引入达妥昔单抗β,有助于降低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即使免疫前未达到CR,也能取得良好疗效。针对复发难治性NB,经常规治疗稳定疾病后,引入达妥昔单抗β免疫治疗,呈现了令人满意的疾病控制率。

image005.jpg

王景褔教授

上半场讨论环节,福建省儿童医院方一凡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李璋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苏雁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张伟令教授围绕以上三个讲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分享了各自中心神经母细胞瘤MDT实践经验。针对复发难治性NB,免疫+化疗的疗效存在个体差异,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如何识别对免疫+化疗不敏感的患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是目前面临的挑战。此外,提高化疗强度与免疫疗法联合应用的有效性,以及免疫治疗和化疗的最佳时机选择(同步或序贯),也是讨论的焦点。专家们认为,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来支持这些策略。例如,达妥昔单抗β由于半衰期长,与化疗同时进行是可行的,不过其最佳应用时机仍需进一步研究。最后,专家们强调了生物标志物在识别对免疫+化疗敏感患者中的重要性,并指出目前有多项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以探索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image007.png

方一凡教授、李璋琳教授、苏雁教授、张伟令教授

前沿引领 开拓精准新局

下半场会议由安徽省儿童医院刘洪军教授主持。

WechatIMG7736.jpg

刘洪军教授

神经母细胞瘤的精准治疗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翼鷟教授介绍了NB精准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劳拉替尼在ALK基因驱动高危、复发难治性NB中的应用;达妥昔单抗β联合PD-1抗体在高危、复发难治性NB中的应用;NK细胞输注治疗NB的转化与临床研究,以及联合达妥昔单抗β的应用;以及表观遗传调控在NB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在达妥昔单抗β联合PD-1抗体治疗的临床研究中,5例患者(包括2例初治高危和3例难治性高危NB)的研究数据显示,3例无靶病灶患者持续维持CR,2例存在靶病灶者达到疾病稳定(SD);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总体可控。其中一例典型病例(右肾上腺原发高危NB,分化差型,MYCN阴性,11q缺失)在接受达妥昔单抗β联合PD-1抗体治疗后,获得11个月的疾病稳定和良好的生活质量。在NK细胞治疗研究方面,达妥昔单抗β联合脐血NK细胞的临床试验已入组4例患者,疗效评估在进行中,已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最后,张翼鷟教授介绍了一项关于表观遗传调控在NB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基础研究,研究发现毛壳素是SUV39H1的高选择抑制剂,SUV39H1表观遗传调控MCPIP1-AURKA信号轴,从而促进细胞周期进展和恶性表型。毛壳素有望作为一种有效、安全的表观遗传药物,对NB有潜在的临床治疗价值。

image010.jpg

张翼鷟教授

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治疗的当前趋势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陈志峰教授比较了北美和欧洲常用的NB治疗方案,包括COG、SIOPEN、GPOH NB97&NB04、Rapid COJEC方案等,并分析了各自方案的原理、疗效和副作用。他指出化疗方案的效果已接近极限,未来研究重点应放在如何提高GD2单抗的疗效上,特别是在诱导期早期使用GD2单抗联合化疗,或探索GD2单抗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这些策略可能具有改善患儿预后的重要潜力。陈志峰教授重点介绍了几种提高GD2单抗疗效的新方法,例如结合细胞因子、细胞治疗(即NK细胞和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和HADC抑制剂等,并强调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预测结果的潜力。

image011.jpg

陈志峰教授

GD2单抗治疗NB中国专家共识新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袁晓军教授回顾了2021版达妥昔单抗β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并提出了关于优化达妥昔单抗β治疗方案和输注方案的新思考。袁晓军教授表示,2021版达妥昔单抗β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汇集了国外研究和中国先行先试经验,为药物上市初期的规范化应用和不良反应管理提供了重要指导。截止至2024年11月底对达妥昔单抗β先行先试的37例患者随访结果显示,高危组患者(n=26)的5年EFS率和OS率分别达(84.4±7.2)%和(84.6±7.1)%,复发/难治组患者(n=11)的5年EFS率和OS率分别达(57.7±16.3)%和(67.5±15.5)%。随着国内外NB诊疗共识和指南的更新以及临床对创新免疫治疗方案的探索实践,袁晓军教授系统探讨了多个治疗策略:预处理与联合用药、初治高危和复发难治性NB的诱导化免治疗、初治高危NB的桥接化免治疗以及复发难治NB的长周期治疗等方案,这些方案为患者带来的临床获益逐渐显现。在输注方案方面,达妥昔单抗β已获批短期和长期两种输注方案,长期输注方案的安全性优于短期输注方案,因此SIOPEN推荐长期输注方案。从目前的临床实践看,达妥昔单抗β长期输注方案结合便携泵的使用,可以给NB患者带来更好的输注选择。如何进一步优化达妥昔单抗β的输注方案,有待临床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image012.jpg

袁晓军教授

下半场讨论环节,安徽省儿童医院陈天平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茅君卿教授深圳市儿童医院袁秀丽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周莉教授围绕以上三个讲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分享了各自在GD2单抗治疗策略与实践方面的经验和思考。GD2单抗联合PD-1抑制剂在治疗NB方面具有潜力,但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确定哪些优势患者能从中获益最多。未来的研究方向应着眼于通过机制研究和临床试验来探索GD2单抗联合PD-1抑制剂,以及联合化疗的最佳方案,以实现更精准的治疗。有专家表示,目前其所在医院NK细胞治疗儿童复发性NB的临床研究处于I期阶段,初步结果显示安全性较好,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未来的计划是在积累更多数据后启动II期研究。此外,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可以作为神经母细胞瘤MRD监测的有效手段,用来指导治疗决策,例如判断免疫治疗的周期数,以及早期识别复发并及时干预。

image013.png

陈天平教授、茅君卿教授、袁秀丽教授、周莉教授

凝心聚力 开创未来

会议主席王焕民教授在展望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经过深入的专题分享、学术交流与讨论,取得了圆满成功,展现了我国在神经母细胞瘤研究领域的优势和国际影响力,特别是原创性成果的不断涌现,为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百济神州神经母细胞瘤未来峰会”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还为未来NB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最后,王焕民教授对与会专家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表示感谢,并号召继续携手前行,共同推动NB治疗领域实现更大突破。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ri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kk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