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4全国乳腺癌大会|邵志敏教授:聚力分型精准,引领诊疗变革

04月15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2024全国乳腺癌大会

春风送暖,万物复苏。2024年4月12-13日,备受瞩目的2024全国乳腺癌大会在北京盛大召开。大会次日,“名家视角”专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带来了“乳腺癌的分型精准治疗”的主题报告,这一分型精准治疗的理念预示着乳腺癌诊疗领域即将迎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肿瘤资讯】对本次报告的精华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21.jpg23.jpg

讲者:邵志敏教授


乳腺癌诊疗的变革

乳腺癌诊疗的变革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最初,乳腺癌被视为局部区域疾病,主要采用外科治疗手段(第一次变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乳腺癌实际上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因此系统性化疗开始被广泛应用,带来了患者疗效的显著改善(第二次变革)。随后,乳腺癌诊疗进入了第三次变革——分型治疗。在这一阶段,传统的“一刀切”全身治疗模式显示出其局限性,催生了基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治疗方法。这种分型治疗策略使得针对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患者能够接受更为精确的治疗。
 
尽管现有的治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疗效,但对于某些特定亚型的乳腺癌患者(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预后显著改善,其他亚型预后提升有限)来说,预后改善仍然有限。因此,乳腺癌诊疗正在迎来第四次变革——分型精准治疗。这一新兴的治疗模式旨在建立更为精确的乳腺癌治疗体系,在进一步分子分型的基础上开展精准治疗,有望实现“人群广覆盖,治疗高特异”。


建立乳腺癌分型精准治疗新模式

聚焦国人,绘制图谱

中国乳腺癌的临床和分子特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因此需要制定出适合中国人群的乳腺癌精准治疗策略。然而,目前的多组学研究主要以高加索人种为主,缺乏针对中国人群的大样本队列研究,这使得现有的多组学结果难以直接应用于我国的临床实践。

在这样的背景下,邵教授团队构建了一项中国乳腺癌多组学图谱(CBCGA)。这个图谱涵盖了丰富的临床信息,并整合了转录组、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影像组、病理组等多维度的数据,旨在全面揭示中国乳腺癌的分子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数据库是目前样本量最大的亚裔队列研究,也是多组学维度全面的队列研究。它不仅能够揭示亚裔乳腺癌独特的多组学特征,还能够融合多组学数据来鉴定新的临床线索,为乳腺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亚裔乳腺癌特异性分子特点

  • 中国乳腺癌患者富集AKT1突变(6.4% vs 2.5%,FDR=0.032);

  • 在乳腺癌各个亚型中,Luminal A型乳腺癌的AKT1突变中外差异最大(12.1% vs 4.4%,FDR=0.025);

  • AKT1存在热点突变E17K,且具有驱动突变的性质:提示中国Luminal A型乳腺癌更可能从靶向AKT治疗中获益


  • 在总体人群和HR+HER2+(临床分型)中,中国患者的HER2-enriched亚型(PAM50分型)比例显著高于白人患者;

  • 对比PEONYNeoSphere临床试验结果,中国HR+HER2+乳腺癌对双靶治疗有效率更高,与HR-HER2+乳腺癌疗效差异较小;

  • 中国HR+HER2+乳腺癌可能对于抗HER2靶向治疗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分子新靶标

  • 蛋白组学鉴定新靶标

1.jpg

  • 代谢组学揭示新靶点

2.jpg

  • 免疫基因组学解析肿瘤微环境

3.jpg

  • 利用人工智能预测分子靶标

4.jpg

突破三阴,复旦分型

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开展分型精准系列研究,形成临床-基础-临床的“闭环”研究体系。

10.jpg

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经验

FUTURE系列临床试验实现分层精准全覆盖,且其疗效明显优于既往临床试验结果。

8.jpg

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总结

成果:分型精准的思路正确,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取得成效;

不足:未快速开展Ⅲ期临床对照研究,难以改变临床实践。

拓展亚型,全面开花

腔面型乳腺癌在所有乳腺癌类型中占比最高,大约占到了全部乳腺癌的70%。对于这种类型的乳腺癌,治疗手段相对丰富,其中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尤为显著。然而,由于腔面型乳腺癌内部的异质性,不同患者在治疗效果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临床上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是,腔面型乳腺癌的复发风险长期存在,即使在术后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后,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会出现复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的治疗策略主要是延长内分泌治疗的时间或者针对整体人群开展精准治疗。但是,由于对腔面型乳腺癌的分子本质认识不足,导致治疗不够精准,因此在疗效提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屏幕截图 2024-04-15 154533.png

腔面型乳腺癌精准治疗新思路

HA0MryE8eQ5ADdIzKnVVuv1JC1lDJ1Ir.png

  • 第一步:分子分型,精准施策

为了深入理解腔面型乳腺癌的分子特性并指导精准治疗,邵志敏教授团队构建了包含579例HR+/HER2-乳腺癌患者的多组学队列。这个队列覆盖了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以及单细胞等四个维度,其中包括478例自然队列样本和101例精心挑选的复发转移患者的原发灶样本。

通过这项研究,团队成功形成了针对腔面型乳腺癌的“复旦分型”及其精准治疗策略。这一成果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在国际上受到了高度评价。

9.jpg

  • 第二步:人工智能,转化落地

在前期研究中,团队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乳腺癌诊疗中的应用,开展了人工智能联合数字病理和影像组学的研究,以实现对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的快速、准确识别,以及对相关靶点的可视化呈现。这些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和支持,研究团队先后两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的资助,这将进一步推动他们在乳腺癌精准诊疗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屏幕截图 2024-04-15 160518.png

  • 第三步:通力合作,临床研究

成立多中心乳腺癌精准治疗协作组(BCTOP),开展乳腺癌分型精准治疗。

屏幕截图 2024-04-15 160725.png

RfyENlLb4roLiv1C2TCYDhXUv6BuOINF.png


总结

临床问题 乳腺癌具有异质性,现有治疗策略需优化。
应对策略 分型精准:分子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临床转化:多中心协作临床研究,改变临床实践。

重大意义 原创突破:有望引领乳腺癌诊疗模式的变革。

邵志敏
教授

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乳腺癌研究所所长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兼大外科主任
《中国癌症杂志》主编
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
第八届亚洲乳腺癌协会主席
St. Gallen乳腺癌大会专家团成员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Jin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in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4月27日
罗飞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 | 外科
:分型精准的思路正确,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取得成效;
04月25日
郭通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 乳腺外科
乳腺癌精准分型结合AI智能优化 将改变乳腺癌治疗模式 改变传统的治疗策略 提供患者更优的治疗方案 未来可期 。但基因的多样性 个体的复杂性 仍是攻略的难点
04月19日
赵昌涛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 | 肿瘤内科
乳腺癌分子分型指引肿瘤治疗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