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ASH 前沿】徐佳岱医生:从基础研究看多发性骨髓瘤研究进展

2023年12月2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第65届美国血液学会2023年年会暨博览会 (ASH 2023) 已于 2023 年 12 月 9 日至 12 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顺利召开。本届ASH发布了很多基础研究的成果,吸引了众多专家及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染色体1q扩增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同时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辅相成,互为印证。ASH年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澎教授团队开展的“IGF2BP1 通过增加m6A修饰的CDC5L的表达促进伴有染色体1q扩增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增殖”的壁报令国内外专家驻足讨论。【肿瘤资讯】特邀该研究参与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佳岱医生就这项研究成果进行详细解读并与大家一起探讨ASH年会上得到众多关注的基础研究。

探究IGF2BP1在1q+MM患者的临床价值及调控机制

徐佳岱医生: 我们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伴染色体1q+异常的MM患者,不仅在临床数据分析方面,同时涉及基础机制研究。ASH上公布的这项研究,其核心在于发现了伴染色体1q+的MM患者IGF2BP1蛋白高表达,IGF2BP1蛋白高表达预示着这些患者预后不良 1 。IGF2BP1蛋白是一种mRNA结合蛋白,同时也是m6A修饰的阅读器(reader)。我们发现IGF2BP1蛋白这一阅读器的靶基因之一是CDC5L。CDC5L是一种细胞周期蛋白,IGF2BP1蛋白通过m6A修饰的方式与CDC5L的mRNA结合,促进伴1q+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M细胞的增殖,导致患者生存预后较差。

1.jpg


图1. IGF2BP1在1q+MM患者中的调控机制

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辅相成,互为印证,1q+MM机制探索为临床转化奠定基础

徐佳岱医生: 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1q+MM患者在临床上比例较高,在早期MM患者中,1q+的患者比例高达50%左右,在RRMM患者中可达到70~80%,目前R2-ISS分期系统中新纳入了1q+这一常见的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而且1q+MM患者的预后较差。因此,我们在进行临床研究时首先需聚焦到临床问题上,这类患者预后差背后的原因便成为进行基础研究的推动力,通过基础研究探索帮助临床医生深入认识这一疾病,促进临床医生对疾病及其生物学的整体认知。我们通过基础研究发现,染色体1q上有很多与细胞周期、细胞增殖或抑制凋亡相关的基因。因此,我们在临床实践发现问题,通过基础研究探究原因,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治疗靶点,最终回馈到临床完成基础研究的转化。因此从临床-基础研究-临床的闭环发展,促进了医学的整体发展。

ASH年会基础研究亮点云集,收获颇丰

徐佳岱医生: 在ASH会场关于多发性骨髓瘤,我们首先专注到关于CAR-T治疗,目前多发性骨髓瘤领域的CAR-T疗法,很多的研究者比较关注于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异常。此外,领域专家对于骨髓瘤微环境的中性粒细胞、骨髓基质细胞也进行了一些探索。除此之外,美国的一些学者在浆细胞疾病的肿瘤演化方面进行很多的探究,包括RNA水平,蛋白水平以及单细胞水平方面的研究。此次ASH之行,可谓收获良多,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与知识储备。



徐佳岱
主治医师、博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主治医师
复旦大学内科学 博士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兼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多篇
获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三八红旗手”
曾获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一等奖学金
2022上海市血液学年会优秀论文
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国家奖学金,南京医科大学第七届临床技能训练优秀指导老师等

参考文献

1.ASH 2023 poster 1929:GF2BP1 Promotes Multiple Myeloma with Chromosome 1q Gain Via Increasing CDC5L Expression in an m6A-Dependent Manner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