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引领国际医院,迸发创新精神|HOW TO DEVELOP中国肿瘤发展论坛——北京专场隆重召开!

2023年12月20日
来源:肿瘤资讯

寒冬凛至,学术如春。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丁克峰教授发起,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研究基金会与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主办,良医汇协办的HOW TO DEVELOP中国肿瘤发展论坛——北京专场2023年12月16日(周六)下午以线上结合线下的形式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隆重召开。

KV.jpg

岁月峥嵘,今朝璀璨

会议伊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大会主席梁军教授发表开场致辞,他提到,学术交流促进学术发展(develop)。秉承“建设国际一流医院,领跑医疗体制改革”的愿景及使命,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在过去一年里取得了诸多成绩,这些成绩与国内各位同道的支持与关注息息相关。作为“东道主”,梁军教授衷心祝愿此次莅临现场和云端的与会者不枉此行,收获颇丰。

image1.jpeg梁军教授

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大会主席李进教授致辞。李进教授表示,近些年来,肿瘤的诊疗技术迅速发展,然而,我国面临肿瘤患者基数大、难以规范等基本国情,故在我国肿瘤的防控防治方面仍有待提升。消化肿瘤在本次大会的讲课内容中占据较大比重,同时,也是威胁中国国民健康水平、发病及死亡率较高的一类恶性肿瘤,其防治及诊疗不可忽视。作为中国肿瘤防治事业的“坚实后盾”,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研究基金会与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将一如既往支持并推动国内公益性肿瘤领域工作进展。

image2.png李进教授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大会主席陈凛教授发表致辞讲话。陈凛教授提到,HOW TO DEVELOP中国肿瘤发展论坛是国内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会议,旨在国内肿瘤学者传播专业学术知识、提供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作为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胃肠外科的学科带头人,此次受邀担任本次大会主席及讲者表示万分荣幸。陈教授表示,此次会议是以肿瘤内科为背景,以中晚期肿瘤内科治疗为主题,近些年来肿瘤药物发展极其迅速,相信各位参与者必将受益匪浅。

image3.jpeg陈凛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大会主席丁克峰教授发表开场致辞。丁克峰教授表示,推动肿瘤综合治疗学科发展是国内肿瘤学者长久以来的工作重点。既往,基于国内国际临床指南,聚焦推进肿瘤治疗规范化工作,中国肿瘤学者最为关注的是“How to treat”;而现在,随着中国高质量临床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开始引领世界肿瘤领域学术发展,这一关注点逐渐变为“How to develop”。HOW TO DEVELOP中国肿瘤发展论坛的主旨十分契合CSCO的学术理念,丁克峰教授借此机会,呼吁国内肿瘤领域中青年才俊为中国肿瘤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共同推动中国创新型临床试验的开展。

image4.jpeg丁克峰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大会主持嘉宾张小田教授表示,本次大会在年末岁初召开,不仅涵盖肿瘤领域的临床诊疗知识,而且包罗肿瘤最新的前沿学术进展,相信将为与会者带来肿瘤学术的“饕餮盛宴”。

image5.jpeg张小田教授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陈凛教授带来以“胃癌肝转移外科综合治疗实践与研究”为题的讲课内容。他提到,当前的指南与共识对于胃癌合并肝转移(GCLM)外科治疗标准尚未达成统一。尽管外科手术可使部分GCLM人群获益,但外科手术类型、手术适宜人群尚未精准定位。多学科团队治疗(MDT)及GCLM中国分型(C-GCLM)可助力筛选可切除、潜在可切除及转化可切除的GCLM人群。PEGASUS研究是一项由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牵头的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旨在探究并解决胃癌肝转移人群面临的临床问题。相信PEGASUS研究等前瞻性临床试验数据可为GCLM人群带来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image6.jpeg陈凛教授讲课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就“免疫时代下转化治疗重塑胃癌临床治疗新格局”进行深入讲课。梁军教授指出,2021-2022年中国新药相关临床试验开展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在胃癌领域,中国晚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10%,形势严峻。免疫治疗在胃癌晚期一线及以上的疗效及安全性方面已有充分证据。对于不可切除胃癌患者,以免疫药物为基础的转化治疗可为提供更多的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然而,转化治疗人群选择、手术时机抉择、手术范围界定、术后化疗时限、R0切除实际效果等问题仍值得思考。

image7.jpeg梁军教授讲课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邱文生教授针对胃癌肝转移诊疗现状进行讨论,他提到,与日韩相比,中国胃癌患者的分期更晚,许多患者在初诊时即伴有腹膜转移、肝转移,且胃癌肝转移比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效果更差。目前的指南多将胃癌肝转移治疗划为晚期胃癌治疗的范围。目前指南多把胃癌肝转移的治疗作为晚期胃癌,相比单纯化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为胃癌肝转移患者带来更好的潜在生存获益。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陈凛教授就外科治疗如何提高胃癌患者生存获益这一问题进行解答,他指出,对于局部进展期可切除胃癌患者而言,无论是原发灶切除、淋巴结清扫方面,外科治疗的作用在中国、日本等国家均得到了高级别证据支持,接近“天花板”水平;因此,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获益可能性主要取决于晚期胃癌患者的手术转化率。

image8.jpeg专家讨论

达索系统Medidata中国区解决方案高级顾问燕晓明先生带来了数字化平台支持药物研发的公司介绍,Medidata已经利用历史临床试验数据,支持全球学术机构、创新药企及监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燕.png燕晓明 先生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大会主持嘉宾张艳桥教授提到,转化治疗可谓是免疫治疗带来的“红利”,为部分肿瘤患者带来了生存希望。然而,转化治疗与手术治疗带来的疗效获益仍具有一定局限性,临床研究的开展将是突破这一局限性的有力措施。

image9.jpeg张艳桥教授

聚焦前沿,披星戴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带来以“2023年度胃癌进展年度盘点”为题的讲课内容。彭智教授提到,在局部进展期胃癌治疗领域,免疫治疗尚未纳入标准治疗,尽管有效,但免疫治疗疗效尚未转化为生存优势。ATTRACTION-5探索了辅助化疗中添加免疫治疗疗效,结果未达到预设终点,然而,这项研究仍可为带来启示:部分患者或可从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中获益。在晚期胃癌治疗领域,免疫治疗、抗HER-2治疗、抗CLDN18.2治疗相关临床研究最新结果公布诸多,包括KEYNOTE-859、CheckMate-649、RATIONALE-305、GEMSTONE-303、KEYNOTE-811、DESTINY-Gastric06等研究。

image10.jpeg彭智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赵林教授带来以“2023ESMO食管癌研究进展”为题的主题讲课。赵林教授提到,在围手术期食管癌治疗方面,食管癌的新辅助治疗面临着诸多困境:新辅助治疗缓解后手术是否还是标准、新辅助免疫治疗能否替代新辅助放化疗、哪种化疗方案适宜联合免疫治疗、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如何考虑。在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方面,RATIONALE-306的2年随访数据夯实免疫联合化疗一线治疗结果。LEAP-014研究揭示了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在食管癌的抗肿瘤活性。小规模的对照试验显示,免疫+靶向+化疗疗效优于免疫+化疗、单纯化疗。在后线治疗方面,免疫+TIGIT抑制剂+FGFR2抑制剂探索具有潜力。

image11.jpeg赵林教授

上海高博肿瘤医院周俊教授针对“从CheckMate-649研究深度解读看晚期胃癌一线治疗新标杆”展开深入解读。周俊教授指出,在晚期胃癌一线治疗的临床研究中,持续缓解时间(DOR)、一线无进展生存期(PFS)、至二线无进展生存期(PFS2)和总生存期(OS)等是评估治疗方案疗效的常用指标,而OS是反映患者总生存,评估治疗方案对患者最终获益的金标准。CheckMate-649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晚期胃癌一线全人群免疫治疗Ⅲ期临床试验,是迄今为止胃癌一线治疗中将OS和PFS作为共同主要终点的首个成功的临床试验。

image12.jpeg周俊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姚宏伟教授针对今年国际学术会议前沿内容,立足外科角度发表了个人观点。作为结直肠外科医生,姚宏伟教授对于食管癌新辅助治疗豁免放疗而使用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深有共鸣。与食管癌患者类似的是,在接受放疗后,结直肠癌患者的解剖学结构、手术难度、治疗效果与未接受放疗的患者大相径庭。姚宏伟教授表示,在未来,免疫治疗相关消化肿瘤临床试验值得期待。

image13.jpeg姚宏伟教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畅教授就上述讲课内容,从内科视角进行讨论。王畅教授指出,在胃癌领域,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取得了诸多进展,然而,仍有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PD-L1低表达人群免疫治疗方案选择及疗效验证,PD-L1表达阳性、HER-2阳性、CLDN18.2阳性等生物标志物交叉人群的治疗策略,MSI-H/dMMR人群的免疫治疗优化等。在食管癌治疗领域,晚期一线免疫治疗进展迅速,但免疫治疗在围手术期的治疗尚未成定局,期待在国内外学者的带领下,这一领域将取得更重要的进展与突破。

image14.jpeg王畅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大会主持嘉宾黄镜教授表示,从主题讲课到讨论内容,从讲课嘉宾到讨论学者,本次大会呈现了丰富的前沿研究与充实的临床内容,相信与会者定能收获颇丰,有所启发。

image15.jpeg黄镜教授

初心不忘,砥砺前行

大会临近尾声,丁克峰教授发表总结致辞,他表示,本次大会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开展,契合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力求创新、国际化发展理念。本次大会分享了学术前沿内容、规范化诊疗知识,助力国内学者在未来不断开拓、积极进取,为肿瘤科研及诊疗事业不断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丁教授认为,南方下消化道患者居多,北方上消化道患者更常见,因此,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消化肿瘤战略至关重要。免疫治疗相关研究数量在前十年内呈“直线上升”,近些年尽管仍在增加,但已进入“平台期”。研究数量较多,但真正改变临床实践的试验屈指可数,因此,期待未来有更多真正具有临床意义的试验结果公布。

image16.jpeg丁克峰教授总结

陈凛教授发表结束致辞,今日盛会的主题聚焦在以药物治疗为主的中晚期消化肿瘤治疗领域研究内容,为广大与会者带来了新的知识、新的进展。近些年来,外科手段优化对于晚期肿瘤的治疗疗效提升已是较为有限,因此,外科与内科等多个领域的联合、国内多个中心的联合尤为重要,未来期待肿瘤治疗在多学科团队诊疗(MDT)的背景下有更深入的突破,贡献更多的中国学术力量。

image17.jpeg陈凛教授总结

梁军教授发表大会总结,HOW TO DEVELOP中国肿瘤发展论坛——北京专场即将落下帷幕。本次会议线上及线下参会人数累计超过10,000人次。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所面临的世界形势进行总结性概括时提出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学术研究方面,肿瘤发展亦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包括内科及外科的融合、新药研发与创新。此次大会的内容分享集中在胃癌、食管癌领域的进展,内科治疗不断丰富,外科治疗日益精进,肿瘤诊疗发展将生生不息、继续向前。

image18.jpeg梁军教授总结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Bre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y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