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杨继金教授:强强联手角色担当,畅谈介入与免疫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价值

2023年09月0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为常见的转移部位,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介入治疗与免疫治疗作为抗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其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综合治疗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如何强强联手实现更佳疗效?【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的杨继金教授,就结直肠癌肝转移介入治疗与免疫治疗新进展进行深度分享。

杨继金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介入科主任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精准聚焦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疾控中心肿瘤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委员兼急诊介入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介入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介入放射学杂志》、《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及《中国影像与介入治疗》杂志常务编委

多学科综合治疗成为主流,介入治疗演绎角色担当

杨继金教授:众所周知,胃肠道血液主要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而肝脏又为免疫豁免器官,因此肝脏成为了结直肠癌转移最为常见的器官。有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另有15%~25%的患者会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之后发生肝转移,其中80%~90%的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而肝转移灶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5%,可完全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30%~57%。

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强调多学科诊疗(MDT)模式,以期达到无瘤生存状态,或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对于肝转移灶初始可切除患者,目前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肝转移灶初始无法切除的患者,应综合考虑肿瘤和患者情况,结合相关基因检测,选择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当前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一二线治疗主要为化疗±靶向治疗,三线治疗主要包括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以及单药化疗等。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切除的患者,经过一定的治疗有望转为可切除,进而达到无瘤生存状态,延长生存期。

作为综合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介入治疗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分为经血管及经皮介入治疗,前者主要为经动脉的介入治疗,后者包括各类消融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等。在《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3版)》已经达成共识,对于肝转移灶初始可切除患者,可使用肝动脉灌注化疗作为辅助治疗,以减少或延迟复发;对于肝转移灶初始无法切除的患者,可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载药微球动脉化疗栓塞(D-TACE)等介入治疗联合靶向、免疫等系统治疗,有助于肿瘤降期得以切除,或是控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部分寡转移的患者,病灶较小的,尤其是小于3cm者,或是病灶位置较深者,可采用微创治疗手段,直接使用消融治疗达到无瘤生存。因此,不论是可切除还是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介入治疗在其全程管理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

MSI-H/dMMR型结直肠癌实现全面获益,替雷利珠单抗成为治疗新选择

杨继金教授: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蛋白缺失(MSI-H/dMMR)在结直肠癌中的发生率为10%~15%,化疗联合不联合靶向治疗针对该类患者的疗效均较为有限。KEYNOTE-177研究的成功,使得免疫治疗成为该类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改变了结直肠癌的治疗格局。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MSI-H/dMMR型结直肠癌患者目前已成为明确的免疫治疗优势人群。

替雷利珠单抗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PD-1单抗,具有独特的药学特性,其抗体结合片段(Fab段)能特异性结合PD-1,不易脱靶,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和更低的解离速率,且Fc段经过基因工程的特殊改造,消除了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吞噬作用(ADCP效应),避免了T细胞消耗,进一步提高了药物的抗肿瘤疗效。基于RATIONALE 209研究中的出色表现,替雷利珠单抗已于2022年3月在国内获批用于经治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MSI-H或dMMR实体瘤成人患者。该研究全部纳入中国MSI-H/dMMR实体瘤患者,其中46例MSI-H/dMMR 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经替雷利珠单抗二线治疗,客观缓解率(ORR)达39.1%(18/46),其中2例(4.3%)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疾病控制率(DCR)达71.7%;12个月总生存(OS)率达77.2%,12个月无进展生存(PFS)率为57.7%,这在二线治疗中疗效可谓出色。在安全性方面,替雷利珠单抗治疗耐受性良好,未出现新的安全信号。简而言之,替雷利珠单抗为中国MSI-H/dMMR型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全面的临床获益,成为该类患者临床治疗的新选择。

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介入治疗是极为重要的治疗手段。相对于系统化疗,局部病灶在介入治疗后消失得更快,对于全身化疗耐药或是无法耐受全身化疗的患者,应用局部治疗时可能依然有效。而介入联合靶免治疗更具优势,在动脉灌注化疗、化疗栓塞、放射性栓塞、粒子植入、肿瘤消融等介入治疗,尤其是冷冻或纳米消融后,肿瘤组织坏死,释放出大量肿瘤性抗原,可激活或增强免疫应答,加之部分靶向药物可以重塑免疫微环境,从而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因此,以靶免治疗为代表的系统治疗联合局部介入治疗,已经成为目前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策略之一,尤其是对于MSI-H/dMMR型结直肠癌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探索更优联合应用,助力患者更好生存

杨继金教授: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转化治疗后肝脏切除,复发率较高。有研究表明,在手术之前使用D-TACE治疗可以预防术后复发。D-TACE与HAIC已被推荐用于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但两者的联合应用还需要更多临床研究进行证实。此外,动脉灌注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亦有较好疗效,但剂量、时间间隔、是否用载药微球加载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经动脉放射栓塞术联合化疗、靶免治疗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肝内病灶放射性粒子植入以后或冷冻消融以后如何结合免疫治疗,包括选择什么样的靶病灶做消融或粒子植入治疗,局部治疗以后何时选择免疫治疗或选择怎样的免疫治疗,以及其相关的作用机制等问题,目前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当然,最终的治疗目标是战胜肿瘤,让患者获得最佳生存获益。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QTT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IRIS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2023年09月05日
万军鸽
叶县人民医院 | 血液肿瘤科
介入与免疫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