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胜友如云,高朋满座】不思则罔,不学则殆,基础与临床并驾齐驱,共谋MM治疗无限未来!

2023年06月2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古木阴阴六月凉,幽花藉藉四时香。春末夏初,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的多发性骨髓瘤(MM)诊疗联盟学术交流活动在举首戴目中再度如约而至。本次论坛结合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探讨了MM诊疗领域的现状及进展。来自全国各地的MM专家齐聚云端,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学术交流,为MM的基础探索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新的治疗手段的涌现创造了可能。【肿瘤资讯】特此整理与您共享学术盛宴。

本次会议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侯健教授和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高广勋教授担任主席。侯健教授表示,本次活动有诸多活跃于MM临床实践和研究领域的专家大咖莅临,也不乏年轻有为的新晋翘楚,带来丰硕的成果展示;特别是参加EHA的同道也将分享日前国际学术会议现场的目见耳闻和金玉之言。高广勋教授强调,本次会议将围绕骨髓瘤基础和临床相关话题探讨MM的临床诊治经验和最新研究进展;相信本次会议输出的内容能够使加盟的临床医生在MM诊疗专业上更进一竿,促进更深更广的患者获益。

【胜友如云,高朋满座】不思则罔,不学则殆,基础与临床并驾齐驱,共谋MM治疗无限未来!462.png

第一篇章——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高危MM患者的治疗之路方兴未艾,值得关注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菲教授作为第一篇章的主持,隆重介绍了深耕MM领域的首位讲者,北京协和医院庄俊铃教授。MM患者中,高危患者占15%~20%,但其预后通常并不乐观,可移植的高危患者总生存期(OS)小于3年,不可移植的高危患者OS仅不到2年;因此,高危MM患者的治疗成为MM临床诊治中面临的挑战和关注的重点。庄俊铃教授通过对MM患者分层的详细介绍,结合最新治疗研究进展,分享了宝贵的高危MM治疗经验。

【胜友如云,高朋满座】不思则罔,不学则殆,基础与临床并驾齐驱,共谋MM治疗无限未来!709.png

不良细胞遗传学和基因突变是高危MM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17p-,t(4;14)/(14;16),1q21扩增,当扩增比例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对预后才具有临床意义。多种基因异常,如双打击、三打击概念,也可作为患者危险分层标准,用于评估预后;多种高危遗传学异常往往提示预后不佳。

目前并无针对高危MM患者的标准/最佳一线方案。最近,FORTE研究更新了卡非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KRd)方案联合或不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ASCT)在高危新诊断MM(NDMM)患者中的疗效数据:KRd+ASCT和KRd治疗12周的1年持续MRD阴性率分别为50%和39%,属于非常高的水平;即使在双打击MM患者,KRd+ASCT治疗的4年PFS也高达55%。此外,GMMG-CONCEPT研究的中期分析报告显示,KRD联合伊沙妥昔单抗诱导治疗高危NDMM患者的总缓解率(ORR)高达100%,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VGPR)也超过了90%,为高危MM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曙光,其最终数据值得期待。对于不适合移植的老年NDMM患者,卡非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KCd)诱导+卡非佐米(K)维持也能够潜在克服高危不良预后。因此,中国MM诊治指南推荐高危患者使用基于蛋白酶体抑制剂(PI)的维持方案。

围绕高危MM患者的精准治疗及未来研究方向,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董玉君教授的主持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何静松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扬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洞察1——随着治疗目标的提高,以及对患者异质性的更深刻的认识,对于一线治疗后部分缓解(PR)的高危患者,基于卡非佐米的联合方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治疗能够达到80%的有效率,优于多数二线选择,联合移植甚至可作为首选。

洞察2——目前,MM中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仍在尝试中,进展速度不及淋巴瘤。来那度胺、双抗或者ADC药物的联合也已经开始在一线治疗中进行研究,包括抗CD38单抗的引入。未来将会在MM(尤其是高危)患者中探索更多的新疗法,包括不同免疫治疗的联合等。

第二篇章——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础研究的临床转化助力MM的高效诊疗

多发性骨髓瘤逐渐成为发病率第二位的血液肿瘤,且我国MM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创新药的出现提高了MM的疗效,但仍难以治愈,目前诊疗现状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本环节中,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炳宗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安刚教授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分析并解读了关键的MM临床和基础研究。

近十余年来,随着新药的层出不穷,如PI、免疫调节剂(IMiDs)、单抗类药物(mAb)等,MM患者实现深度缓解,生存率显著提高、生存时间明显延长。新药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是MM治疗策略的两个关键进展,追求MM最大程度缓解、达到MRD阴性成为未来治疗目标。但克隆演变成为治愈MM难以克服的障碍,因此免疫微环境成为基础研究的终点。而克隆演变并非一蹴而就,残留肿瘤细胞遗传学的监测或可预测克隆演变的发生类型,从而进行提前干预。以PI和IMiDs为基础的三药/四药联合治疗序贯免疫治疗,如CAR-T或双特异性T细胞激活剂(TCE)疗法或可成为MM的未来治疗模式。

随后,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钟立业教授的主持下,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姜华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颜灵芝教授安刚教授一起也围绕MRD检测和高危患者的定义及治疗方向进行了热烈探讨:

洞察1——MRD检测联合克隆演变检测/克隆结构分析(如CIN相关基因检测)或可指导患者的后续治疗。若MRD阴性,可继续原先治疗;若MRD阳性但基因组稳定,也可以继续原先治疗;若MRD阳性且发生克隆演变,则需要提前干预。但该理论仍需临床实际应用的进一步证实。

洞察2——有研究显示,进行自体移植后序贯大剂量马法兰对基因突变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对于不适合移植的≥65岁患者,CAR-T和双抗或可取代自体移植,特别是低危患者。并且双抗治疗副作用相对较小,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更为安全。综合来看,双抗和CAR-T的疗效优于大剂量马法兰。

洞察3——目前对MM高危患者定义仍然比较混乱,一些高危因素的临界值尚未统一,完全根据遗传学判断也存在争议。推荐直接使用被广泛接受的ISS分期,同时联合两个高危遗传学异常。可减少考虑其他过多的因素,如LDH升高、髓外因素等,以免导致高危比例过高。

第三篇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MM临床实践发展离不开基础探索

基础研究是临床转化的基石,是临床实践的理论支持源泉。在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周文教授的主持下,来自中山大学医学院分子肿瘤研究中心的张幸鼎教授为大家带来了振荡流体激活的骨细胞裂解液基水凝胶调节骨稳态促进骨修复的基础研究分享:

首先通过构建一种简单有效的振荡流体刺激细胞培养模型,在体外对骨细胞施加可控的流体剪切力,成功激活了骨细胞内骨合成代谢反应,改变了骨细胞内相关基因的表达,探索到骨细胞裂解液在体外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与分化作用。再通过对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的注释分析发现,振荡流体机械负荷能够激活骨细胞中MAPK和典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ERK/2和典型Wnt/β-catenin的沉默会使振荡流体负荷赋予骨细胞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调节作用被逆转。

振荡流体激活的骨细胞裂解液能够逆转骨髓瘤微环境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平衡的破坏作用,重建健康骨稳态。基于此,构建了一种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骨细胞裂解液基水凝胶支架材料,相比于可注射形的型软凝胶,水凝胶支架具有较为稳固的形态能够对组织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最后,通过小鼠的临界尺寸动物模型证明了激活的骨细胞裂解液基水凝胶支架材料能够诱导明显的骨重建,促进受损或丢失骨的内源性修复,而无需提供额外的治疗剂或外源性细胞。

本课题创新性地将骨细胞设计为一种能够特异性纠正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间代谢平衡以促进骨组织修复保护骨骼健康地生物材料。阐明了振荡流体刺激诱导骨细胞发挥骨稳态调节功能的关键信号通路。

随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郝牧教授主持了本篇章的讨论环节,南京中医药大学顾春艳教授和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庄文卓教授针对了水凝胶材料在临床转化中面临的挑战及进一步的研究思路进行了热烈讨论:

洞察1——对于明显的骨缺损,骨细胞裂解液基水凝胶材料可直接固定缺损处,维持数天后,可达到促进成骨的作用。但是对于骨髓瘤,骨破损更广泛、微环境也比较特殊,材料的使用存在一定局限性。

洞察2——在骨髓瘤骨病中,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成骨分化也是一个比较受关注的问题,骨损伤通常存在MSC的成骨分化异常,后续可考虑用人源MSC去验证骨细胞裂解液基水凝胶的作用。

洞察3——骨细胞裂解液基水凝胶或可结合3D打印成为值得期待的骨损伤修复方案。

在专家们引人入深的分享和热火朝天的讨论之后,高广勋教授总结道:本次会议中专家们分享了高危MM患者的治疗经验和MM的未来研究方向,展示的主题从基础到临床,提供了广泛的讨论方向,与会者受益匪浅。从MM的治疗上来看,虽然仍存在许多未满足的需求,但机遇与挑战共存,对于MM患者,尤其是高危患者,蛋白酶体抑制剂(PI)似乎是不可或缺的联合方案成员。从MM的预后上来看,MRD检测具有不可忽视的临床意义。从MM的基础探索上看,依旧存在众多需要去寻觅去开拓的领域。最后,高广勋教授对专家们在MM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表达了感谢,对未来MM无论是基础还是临床领域的长足发展表示了期待,请大家拭目以待下一场学术盛宴的召开!

1687172671794957.png

扫描二维码观看会议回放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hell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to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