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奇遇说·肝癌大咖访谈间|靶免联合时代,肝癌转化治疗的探索与思考

2023年05月16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近年来,随着靶免治疗手段的日益丰富,晚期肝癌转化治疗得到更大范围的使用,肝癌转化治疗也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但由于进行转化治疗的人群分期跨度大、局部治疗与系统治疗选择丰富,如何为患者找到最适合的转化方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奇遇说·肝癌大咖访谈间」特别邀请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陈敏山教授、元云飞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陈亚进教授、商昌珍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陈晓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李家平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李华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周杰教授,分享靶免联合治疗时代下,肝癌转化治疗的探索与思考。

陈敏山 教授

专题演讲:中国肝癌患者转化治疗未满足的需求

讲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商昌珍教授

商昌珍 教授

早在20世纪70年代肝癌转化治疗就已实施开展,近年来日益丰富的系统治疗手段为更大范围内实施肝癌转化治疗提供了基础。许多初始不可切除肝癌患者通过转化治疗获得了手术机会,有文献显示其5年生存率与初始可切除肝癌相当。

转化治疗的阶段性目标是为了实现可手术切除,终极目标是为了改善肝癌患者的预后。当前转化治疗方案非常多,不同方案在转化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和特点也有所不同,目前系统治疗联合局部治疗已成为一大趋势。

不同转化研究中的客观缓解率(ORR)有所不同,多为15%~45%不等,亦有超过60%者。数据差异与入组患者基线情况及转化方案不同相关。至于ORR、肿瘤缓解方式、安全性等标准,哪些对手术更有参考价值有待探讨。而有关转化治疗的评估标准——RECIST 1.1标准与mRECIST标准,选择何种标准更适合基于转化为目的肝癌综合治疗亦有待探索。

就外科角度而言,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T+A)具有非常理想的抗肝癌疗效,目前已成为晚期肝癌一线治疗的优先推荐方案。有关T+A的相关研究,目前备受瞩目的有TALENTop研究及IMbrave050研究,前者基于转化切除为目的,在术前应用T+A方案,探索手术切除和作为对照的持续T+A治疗对患者生存影响,目前初步结果已在2022年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年会(EMSO ASIA)上进行公布;后者则展示了合并高危复发因素的肝癌患者在术后使用T+A治疗后可有效预防术后肝癌复发和转移,目前该方案已被列入最新颁布的中国肝癌术后辅助治疗共识,并成为最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专题讨论:靶免联合时代,肝癌转化治疗的探索与思考

不同人群转化治疗方案选择各有不同,客观缓解率与快速缩瘤为重要考量

Q1.陈敏山教授:肝癌转化治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实践,不可切除的肝癌患者分期跨度较大,针对不同CNLC分期的肝细胞癌患者,选择转化治疗方案时有何不同?主要的考量点是什么?

元云飞教授:对于肝癌的转化治疗,临床中多使用靶免联合局部治疗。就个人经验而言,使用T+A方案的患者大部分都能获得很好的缩瘤效果,客观缓解率好于可乐组合。因此只要患者经济条件允许,临床上基本都会使用T+A方案。在应用该方案时,对于消化道出血需谨慎,但其整体安全良好。

元云飞 教授

陈晓明教授:当前针对转化治疗的研究基本以回顾性研究占据主导地位,而前瞻性研究相对较少且多为小样本研究;对于手术切除前的报道较多,而对于转化成功切除后数据报道较少。TALENTop研究第一次明确地将达到转化标准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进行手术切除,另一组使用T+A维持治疗。该研究的完成将会进一步明确T+A方案的转化价值以及手术切除对患者的实际获益,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欧美国家,对于晚期肝癌偏重单纯的系统治疗,特别是T+A带来的超过19个月的中位总生存,增强了临床的治疗信心。在我国,局部联合系统治疗会更符合中国实际,因为相对单纯系统治疗,研究显示系统联合局部治疗的获益更为显著。

ZERO0187.JPG陈晓明 教授

周杰教授:靶免治疗人群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晚期肝癌患者;二是偏晚期但通过转化治疗可能获得手术机会的患者;三是新辅助治疗患者;四是术后辅助治疗患者。前两类患者的治疗目前已有定论,而后两类的治疗尚存争议,有待更多临床数据进行证实。在真实世界中,局部联合系统治疗应用较多,但对于使用何种局部治疗随意性较强。对于T+A方案在晚期二线中的治疗,我非常感兴趣,但需要相关数据支撑方能在临床中使用。

ZERO0210.JPG周杰 教授

多维度联合已成重要趋势,治疗方案序贯性与优化有待探索

Q2.陈敏山教授:局部治疗联合靶免的转化治疗是目前热点探索方向,结合临床实践,您如何看?在联合不同局部治疗( TACE、HAIC、放疗、消融等)时,您会如何选择系统药物?

陈亚进教授:许多一、二线治疗标准都是通过单一的临床研究认证而来,但单一的临床研究往往很难完全反映临床真实世界情况。就转化治疗而言,联合治疗已成趋势,而联合的形式是多维度的,如系统治疗与系统治疗联合、系统治疗与局部治疗的联合等。对于转化治疗一定要选择高ORR与快速缩瘤的方案,这样方能创造手术切除机会。对于系统药物的选择基本是免疫治疗联合大分子或小分子药物,具体可根据自身临床经验进行选择。就缩瘤效果而言,T+A方案缩瘤效果相对较快、深度也较大,对于有条件的患者,从合理性与科学性角度而言,T+A方案更为适合。

此外,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并非联合的药物越多越好,也并非介入与靶免联合疗效就一定好,需考虑患者的耐受性。现有的研究更讲究治疗方案的序贯性,如日本Kudo教授的三明治疗法,卢宠茂教授就PD-1单抗联合TACE、立体定向放疗的序贯使用进行过研究。有关治疗方案的联合与序贯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与探索。

概而言之,在转化治疗方案的选择上,需根据患者的基础状况,依据肿瘤负荷情况、各种药物组合的ORR、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缓解深度等个体化选择。

ZERO0223-111.jpg陈亚进 教授

李家平教授:就介入角度而言,将不可切除肝癌转化可切除肝癌,介入治疗的目的为了给手术切除提供便利,因此医生会更为关注肿瘤局部的ORR、瘤栓的退缩情况、肝功能的维护等。对于肿瘤缩小后,是影像学完全缓解(CR)还是部分缓解(PR)意义并不大,因为都要进行手术切除。对于晚期肝癌患者,介入治疗联合TKI好还是联合T+A好,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相关研究亚组分析显示,就中国患者的疾病生态而言,可能更适合T+A方案,其缩瘤率更好,对肝功能的维护也很好。

由于大部分进行转化治疗的患者属于高危,因此我更关心转化切除后介入治疗的应用情况,其加入免疫治疗能否减少其复发与转移,未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ZERO0263333333333.jpg李家平 教授

李华教授:对于转化治疗的概念其实并不清晰,所谓“手术能切但预期不能产生很好疗效”的界定其实很模糊。对于局部联合靶免治疗,广东地区比较火热,而北方的专家则主要以系统治疗为主。就TACE、HAIC、射频消融与系统治疗的联合,许多基础研究都给与了支持,尤其是免疫相关治疗拥有大量的证据,这将是今后发展的大方向。

李华 教授

专家介绍

陈敏山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 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癌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肝癌分会 前任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名誉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 外科学分会 肝脏外科学组 委员
中华医学会 肝病学分会 肝癌学组 委员
中华医学会 肿瘤学分会 肝癌学组 委员
2013~2016年中国名医百强榜
2014年首届“中山大学名医”
2015年、2018年岭南名医
2017年首届“广东好医生”奖
2018年荣耀医生专科精英奖肝病奖项
专注于肝癌临床多学科治疗研究,有着数千例肝癌切除术、肝癌射频消融术和肝癌介入治疗(TACE)的临床经验。以肝癌多学科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研究为学术发展方向。        

商昌珍 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肝胆外科党支部书记、科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委员会委员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中国肝癌临床研究协作组共同发起人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医学信息传播与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胆管癌协作组成员
广东省医学会肝癌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肝胆胰微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消化肿瘤MDT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审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人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广东省医学会科技成果评审专家
广东省“南粤优秀博士生”
广东省医学杰出青年人才、广州市实力中青年医生

陈亚进 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普外科主任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肝胆胰ERAS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肝胆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外科学专业委员会胆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ellow(FRCS),国际腹腔镜肝脏外科协会(ILLS)常委
亚太腹腔镜肝脏手术推广委员会委员兼中国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肝癌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肝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副总编辑
《岭南现代外科临床杂志》主编
腹腔镜肝切除技术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
2020获评“国之名医-卓越建树”,2020年广东医师奖获得者
2019年、2020年、2021年连续三年获得广东省医师协会优秀肝胆外科医师分会。
2018、2022年荣获广东十大优秀临床科主任

陈晓明 教授
广东省医学医科院 &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特聘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介入医学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世界华人肿瘤医师协会肿瘤微创与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肝癌分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及介入治疗学组组长
广东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肿瘤微创诊疗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院协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介入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智能介入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CSCO肿瘤消融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李家平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介入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全国介入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数字智能介入诊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CSCO介入放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介入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首届全国青委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介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肝胆胰学会微创介入治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亚洲冷冻学会副主席、亚太影像引导下肿瘤消融协会常务理事
世界华人医师协会肿瘤微创介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委会胰腺癌分会主任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重大科研专项7项,荣获多项科技进步奖,发表SCI论著100余篇

李华  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普通外科主任、肝脏外科暨肝移植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组委员兼秘书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器官捐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专业信息传播和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微循环学会肝脏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常委
国际肝胆胰协会(IHPBA)中国分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肝胆分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胰腺外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肝癌与肝转移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肝胆胰微创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肿瘤学组副组长
广东省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学分会肝癌术中消融学组副组长
国家卫健委国家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

元云飞 教授
中山大学二级教授、二级研究员、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脏外科主诊教授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PI
专长:肝脏肿瘤的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肝癌与肝转移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Cancer Communications》编委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编委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编委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编委

周杰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学肝胆胰外科暨肝脏移植中心 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 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分会 副主任委员
加速康复外科(ERAS)分会 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学分会 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肝胆外科分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 副理事长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肝癌MDT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委、《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肝胆胰外科杂志》及《器官移植》杂志编委
★第五届“人民名医”-卓越建树(2021)
★第七届中国医学家年会“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十大医学促进专家(2022)
★广东省委保健专家,首届“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南粤好医生”

责任编辑:Cynthia
排版编辑:Crystal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