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活动报道】中国前列腺癌规范化诊疗示范行——PC PILOT 领航项目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参访

2023年06月05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图片1.png

为提高中国前列腺癌规范化诊疗的进程,推进前列腺癌诊疗过程中PSA与睾酮同步管理的理念,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计划发起,中国抗癌协会男性生殖系肿瘤专委会(CACA-GO)和中国临床肿瘤协会前列腺癌专委会(CSCO-PC)作为学术支持方,北京生命绿洲公益服务中心执行的“中国前列腺癌规范化诊疗示范行-PC PILOT领航项目”第一期于2023年5月30日7:50-16:30通过线下与线上结合的形式召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周利群教授作为大会主席,携手17位来自全国各中心的骨干专家,就前列腺癌诊断、手术治疗及术后管理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学术交流。

开场致辞——周利群

图片2.png

周利群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虽然在中国一、二线大型三甲医院,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已接近国际水平,但整体的5年生存率与国外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同时强调手术治疗只是前列腺癌治疗的一部分,随着辅助治疗的发展,包括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化疗和新型药物等,前列腺癌的治疗变得更加多样化。本次领航项目的目标是提高全国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比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这需要泌尿科医师与肿瘤内科、影像科、病理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进行多学科团队合作(MDT),为每个病人提供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大会主席希望通过本次活动的交流与讨论,医学专家们能够共同探讨并提升前列腺癌患者的诊疗水平,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分享——谌诚

图片3.png

谌诚教授分享了他在前列腺癌手术学习中的经验,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手术入路策略选择的考虑、技术细节的改进以及个人600例数据的分享。

手术入路策略选择方面,谌诚教授强调了四个原则:手术要规范,手术方法要具备普适性,手术技术要容易掌握,要实现个体化治疗。针对入路选择,谌诚医生介绍了经腹入路和前后入路联合的方法,还讨论了保留技术和重建技术的应用策略。

技术细节改进方面,谌诚教授指出了机器人手术、开刀和腹腔等细节对手术质量和效率的影响。他强调不能单一追求手术速度,而是通过优化步骤和提高手术节奏来自然地缩短手术时间,从而改善患者的结局。谌诚教授表示通过包括文献学习、观看手术视频、与他人交流和通过随访都可以来修正技术路线,对于提升技术和在患者中的影响力都非常重要。

    最后谌诚教授分享了个人600例患者的数据和手术经验。他介绍了手术策略、术后结果以及对尿控恢复的观察,强调了术前PSA的重要性和手术类型选择,尤其是国产机器人手术的应用,指出不同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策略,根据肿瘤位置和患者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谌诚博士的分享为前列腺癌手术领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强调了细节改进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分享——沈棋

图片4.png

沈棋教授介绍了前列腺癌临床手术中的病理临床工作,并重点讨论了穿刺标本和根治标本的处理、病理报告和解读。前列腺穿刺病理报告包括肿瘤部位、类型、评分和其他信息,报告解读时需要注意评分、分级组、侵犯范围等信息, Gleason评分是重要的评分指标,但在穿刺标本中有特殊规定,要将占比最多且分级最高的组合作为评分结果。肿瘤范围和定量可以根据阳性针数、百分比或长度比进行判断,不同方法对肿瘤分布的判断没有显著差异。近年来,多参数核磁靶向融合穿刺的应用越来越多,其标本特点是组织长度增加且与根治标本的病理参数一致性更好。总之,准确的病理报告和解读对于前列腺癌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分享——郝瀚

图片5.png

郝瀚教授在会议上向大家介绍了前列腺癌的实用手术解剖。他指出,随着机器人微创时代的到来,前列腺癌根治术成为热门话题。与过去的腹腔镜和开放手术时代相比,机器人微创时代的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今,手术更加注重细节,不仅关注快速完成手术,还注重保护和重建结构。手术的难点已不再是技术水平,而是需要加强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

    在手术中,性功能和尿失禁是重要的考虑因素。研究发现,前列腺癌周围的局部解剖对尿控的恢复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郝瀚教授主要围绕解剖学、功能学和尿失禁的病理基础展开,并介绍了手术中应对这些问题的策略。他详细讲解了前列腺的筋膜结构,包括前列腺包膜、盆筋膜、肛提肌筋膜和迪氏筋膜等。在手术中,准确辨认和处理这些筋膜结构对于手术结果至关重要。此外,血管神经束的分布也是保神经手术的关键考虑因素。郝瀚教授的研究有助于改进手术技术,提高手术效果,并为患者的性功能和尿控恢复提供更好的保障。

手术展示——谌诚

图片6.png

谌诚教授成功进行了一例60岁患者的前列腺手术,该患者的肿瘤属于局部高危类型,并未发现前列腺外的病灶。手术采用经腹入路,并借助机器人辅助完成。在手术过程中,谌诚教授分享了关于手术技巧的一些小窍门,包括缝合技巧和断膀胱颈的方法,展现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功底,为团队成员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观众也向谌诚教授请教了关于机器人手术与传统手术的操作区别及机器人手术中的安全问题等。

分享——刘毅

图片7.png

刘毅教授在大会中分享了关于病理穿刺的经验和观点,提到目前正在努力优化前列腺穿刺针数和方式,并表示联合穿刺需要修正指南以减少患者承受的针数。他还提到在系统穿刺中不会刻意增加针数,而对于移行带因为定位较为困难,需要更多解剖标志来进行定位。关于穿刺结果的判断,刘毅教授表示对于怀疑性较高的患者,如PSA超过20且穿刺阴性,建议重复穿刺活检。对于PSA在4-10之间且PI-RADS评分为1-2分的情况则倾向于观察一段时间,并进行多次PSA检测后再考虑穿刺问题。在多参数磁共振方面,刘毅教授提到双参数磁共振(T2加DWI)已经足够,只有在DWI图像质量不好或有其他干扰时才考虑增强。最后,刘毅教授也分享了对于经会阴和经直肠穿刺的看法,强调穿刺的入路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

分享——范宇

图片8.png

范宇教授介绍了关于中国前列腺癌主动监测规范操作的话题,回顾了中国前列腺癌发病情况,强调了中国前列腺癌筛查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中国尚未实施前列腺癌筛查项目。主动监测作为一种疾病管理和治疗模式,范宇教授强调了其与传统的等待观察的差异,以及适合主动监测的人群。他详细解释了主动监测的过程和评价标准,并提到了主动监测的限制和退出条件。范宇教授还介绍了国际上关于主动监测入门筛选标准的不同观点,并强调了穿刺结果的重要性。最后,他提到了关于主动监测准确率的研究结果,并强调了准确诊断极低危前列腺癌的重要性。

分享——马茗微

图片9.png

放疗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重要性和研究进展是一项备受关注的话题。马茗微教授首先回顾了放疗的发展史,从二维时代到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再到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改善了前列腺癌的疗效和副作用。马茗微教授表示辅助放疗适用于高危因素患者,而挽救放疗则在PSA出现问题后进行。他介绍了一些相关的RCT研究结果,指出辅助放疗可以降低生化复发的风险。对于术后患者,他建议在尿控恢复后尽快进行辅助放疗,或者根据监测PSA水平选择早期挽救性放疗。此外,马茗微教授还探讨了术后放疗联合ADT(内分泌治疗)的效果。他介绍了两项经典RCT研究结果,发现在挽救性放疗中联合ADT可能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术后患者,选择合适的放疗策略和联合治疗方案可以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生存率,这一领域的研究将继续推动前列腺癌治疗的进步。

分享——张中元

图片10.png

张中元教授在会上分享了《双管齐下 去势必达——关注前列腺癌PSA和睾酮的同步管理》课题,强调PSA和睾酮在前列腺癌的ATD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前列腺癌治疗的基石,ATD治疗通过抑制睾酮水平来降低PSA的作用。然而,PSA作为前列腺癌的生物标志物,其特异性和灵敏性有限,因此需要辅助指标来进行监测。睾酮与前列腺癌的发病、分级和预后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上发现治疗后PSA和睾酮的下降幅度存在差异,缺乏一致性,一些治疗方法可能破坏PSA和睾酮之间的关系,仅仅通过PSA的下降来判断治疗效果是不准确的,睾酮水平也需要同时监测,临床医生对于PSA和睾酮的同步管理应给予更多重视,并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以提高前列腺癌患者的管理水平。同时张教授指出曲普瑞林在PSA和睾酮的控制方面显示出较好疗效,研究显示曲普瑞林强效降低PSA且持续稳定,PSA下降比率较基线>99%,SHIM研究结果显示曲普瑞林治疗后患者100%深度降酮,且持续稳定,临床上这类药物的规范使用将会为前列腺癌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分享——陈旭

图片11.png

陈旭护士介绍了机器人辅助下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随访管理。他强调了前列腺癌根治术后随访的重要性,因为手术和放疗无法彻底清除所有的癌细胞,而随访可以及早发现复发和转移的迹象。他还提到了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常见的症状管理,包括尿失禁、性功能障碍和肠道功能问题。为了减轻尿失禁,他们团队采用了盆底肌肉锻炼和生物反馈仪器辅助训练,并在随访中密切追踪患者的锻炼情况和效果。另外,她提到临床上曲普瑞林缓释剂型是肌肉注射,

较皮下注射吸收更快,针头外径更小,降低前列腺癌患者出血和疼痛风险,使用曲普瑞林还可以帮助前列腺癌患者改善疼痛和乏力症状,全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他们团队还建立了详细的随访内容和时间点,包括对病人进行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和功能恢复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康复管理和心理支持。陈旭教授强调了随访的重要性,并呼吁患者积极参与随访工作,以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手术展示——谌诚

图片12.png

谌诚教授主刀的第二台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是一名高龄患者,他强调在手术适应症方面,对于年龄在75岁以下的患者积极推荐手术,但年龄在75岁以上的患者则更倾向于放疗或主动监测。谌诚教授此次针对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病情进行了综合考虑,决定不进行淋巴结清扫手术,而采用经腹的切除方式,强调了个体化需求对手术决策的影响,以及与患者充分沟通的重要性。术中谌诚教授指出在机器人手术中避免直肠损伤的关键是在脂肪层面进行切割,介绍了侧方筋膜打开的经验技巧、术后的缝合技巧和血管处理的注意事项,为观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指导。

分享——唐琦

图片13.png

唐琦教授介绍了MDT的核心理念,即将各个科室的专家团队聚集在一起,为患者提供更综合的治疗方案。他指出,过去患者需要在各科室之间奔波,而现在MDT的出现使得治疗变得更加便利和个体化。现在,随着MDT的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初始治疗时也被推荐进行多学科会诊,影像科、病理科、检验科和核医学科等这些科室为临床提供了许多支持和帮助,只有在对患者进行准确评估的基础上,才能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唐琦教授还提到,在晚期肿瘤的治疗中,除了强调系统性治疗,局部治疗在一些晚期肿瘤患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经验分享——谌诚

图片14.png

谌诚教授分享了他关于后重建理论和手术演变的研究成果,首先介绍了后重建的理论基础,详细描述了尿道外括约肌及其周围结构的构成和活动方式。随后谌诚教授介绍了后重建手术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开放手术方式到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下进行。然而后重建手术仍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表明后重建并不能显著改善术后尿控,而其他研究则认为后重建具有诸多优点,如简单、可重复、不增加手术时间等。综上,后重建手术作为一种改良的尿控恢复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对于其长期效果和应用范围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讨论。这一领域的发展将为改善术后尿控提供更多选择,并为临床实践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手术展示——谌诚

图片15.png

第三台手术展示是一名62岁的患者,PSA不到10,穿刺仅1针阳性,Gleason 3+3分,但是前列腺体积略大,谌诚教授对其进行了保神经手术。手术过程中有节制地使用电刀,展示了精湛的手术技巧。

总结——周利群

图片16.png

周利群教授在会议总结中表示会议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前列腺癌的解剖、病理诊断、靶向穿刺、手术和MDT多学科治疗等方面。同时感谢益普生中国的支持及及所有参加领航项目的专家,第一期会议活动暂告一段落,PC PILOT领航项目还将在6月举办更多直播活动,请大家关注线上平台,下次再见!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 Oli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