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张力教授、赵洪云教授团队免疫治疗组合抗体(QL1706)最新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Hematology&Oncology》发布

2023年05月11日

2023年5月8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赵洪云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Hematology&Oncology》( IF 23.168)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First-in-human phase I/Ib study of QL1706 (PSB205), a bifunctional PD1/CTLA4 dual blocker,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的研究,该研究是免疫治疗组合抗体QL1706首次人体大型1期临床研究,研究证实,QL1706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耐受性良好,并且在非小细胞肺癌、鼻咽癌、宫颈癌等瘤种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成果为双免疫治疗用于晚期实体瘤患者提供了新的证据。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86/s13045-023-01445-1 

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抗体联合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4, CTLA-4)抗体的双免疫治疗已批准用于多种晚期实体瘤的治疗。然而,双免疫治疗产生的毒性明显增加。因此,探索新型的高效低毒的双免疫治疗手段十分必要。

QL1706由PD-1抗体IgG4和CTLA-4抗体IgG1按照固定的比例组成。药物中的CTLA-4抗体成分经过改造,半衰期缩短。因此,QL1706可以在体内维持正常PD-1抗体暴露量的同时,降低CTLA-4抗体的暴露量,有望成为毒性更低、耐受性更佳的双免疫疗法。

本研究分为I期和Ib期两部分。I期部分为剂量递增与扩展,运用3+3研究设计,起始剂量为0.3mg/kg,最高剂量为10.0 mg/kg,患者每3周接受1次治疗,综合评估各项数据确定II期研究推荐剂量(recommended phase 2 dose, RP2D)为5 mg/kg。在Ib期部分,患者按照RP2D接受QL1706治疗,每3周1次,直至达到疾病进展等停止治疗的标准。

本研究共入组518例患者,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eatment-related adverse events, TRAEs)的发生率为(74.9%,388/518),其中≥3级TRAEs的发生率为16%。30例(5.8%)患者因为TRAE退出,最常见的TRAE为皮疹(19.7%)、甲状腺功能减退 (13.5%)和瘙痒 (13.3%)。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的发生率为46.1%(239/518),其中≥3级irAEs的发生率为8.1%。

共468例患者接受了5 mg/kg QL1706治疗,其中79例患者观察到客观缓解(1例完全缓解),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为16.9%。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edian duration of response, mDoR)为11.7个月(95% CI, 8.3-NR)。QL1706在非小细胞肺癌、鼻咽癌和宫颈癌患者中的ORR分别为14% (17/121), 24.5% (27/110)和27.3%(15/55)。在既往未接受过免疫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鼻咽癌、宫颈癌中,QL1706也显示出卓越的疗效,ORR分别为24.2%,、38.7%和28.3%。

图1 QL1706在既往未接受过免疫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A和B)、鼻咽癌(C和D)、宫颈癌(E和F)中的抗肿瘤活性及治疗持续时间。

与既往的双免疫治疗研究相比,本研究显示QL1706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并且在在非小细胞肺癌、鼻咽癌和宫颈癌等瘤种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和进行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的探索,目前 QL1706联合化疗的II期(NCT05576272, NCT05179317)和III期(NCT05446883, NCT05487391)研究正在进行当中。

张力教授、赵洪云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赵媛媛副主任医师、马宇翔副主任医师等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张  力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大内科主任、博导、二级教授、肺癌首席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CACA)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临床研究学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精准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赵洪云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I期病房负责人,临床研究部副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肺癌精准治疗及临床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健康中国2030》—肿瘤健康之“肺癌规范化诊疗”项目组专家顾问
•华南国家重点实验室PI,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临床医学科学家”,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岭南名医

赵媛媛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肺癌精准治疗及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马宇翔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2014年8月开始担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试验中心I期病房住院医师,2022年1月受聘为副主任医师。
•主攻方向:肺癌、鼻咽癌等实体肿瘤新药研发。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肺癌精准治疗与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青年委员会委员。
•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0篇,
•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和一项省卫生厅基金,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


撰稿:马宇翔; 修定:赵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