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会议报道】HOW TO DEVELOP 中国肿瘤发展论坛——广州专场启航!打造属于中国的科研交流平台,助力我国肿瘤领域高速发展

2023年04月25日
来源:肿瘤资讯

基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实现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助力中青年医生的科研能力提升,共同探讨中国肿瘤领域科研发展,实现中国肿瘤医生从“临床实践医生”到 “科研创新医生”的转型。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研究基金会与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主办,良医汇肿瘤资讯独家媒体支持的“How To Develop 中国肿瘤发展论坛”系列活动于2023年4月21日在广州再次启航。本次论坛将邀请众多国内消化道诊疗领域的大咖学者,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了一场涵盖临床研究开展、免疫治疗和新药早期研发等极具实用指导意义的学术饕餮盛宴,推动了消化道肿瘤治疗新理念、研究新进展的深度传播。

在此,【肿瘤资讯】特对会议关键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大会开幕

会议伊始,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主持下,本次大会的主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丁克峰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分别进行了欢迎致辞。

李进教授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同仁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指出“How To Develop 中国肿瘤发展平台”建立的宗旨凝聚着对中国临床研究的热烈期盼。既往的十五年间,是我国经济和医学领域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创新的研究与医药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发展也对中青年新生代医生如何把握这一机会,成为未来领导临床研究的中流砥柱带来了考验。丁克峰教授指出“How To Develop”这一计划旨在搭建面向未来、高瞻远瞩的科研交流平台,能够让中青年医生在临床科研领域迈向新的台阶。在消化道肿瘤领域,如何实现通过临床研究、临床创新来解决让患者得到合理先进的治疗是我们目前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徐瑞华教授回顾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既往的研究历程并强调临床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各个地区、医院和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蔡三军教授提到我国的学术理念日新月异,因此“临床是基础,研究是重点”将是我国未来临床研究的核心理念,我们应当以潜在可治疗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改进治疗指南为第一要义。

王峰教授

李进教授

image3.png丁克峰教授

徐瑞华教授

蔡三军教授

高瞻远瞩,踔厉奋发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就“基于生物标记物的抗肿瘤新药早期研发”为主题进行了汇报。郭教授首先总结了近年来全球及我国抗肿瘤新药研发趋势、中国抗肿瘤新药的研发类型和临床试验的类型,并简要概述了抗肿瘤新药的研发历程。郭教授还通过文献回顾来说明肿瘤生物标志物知识内容及代表案例的临床应用,以期对生物标志物的概念形成具体的认识框架。郭教授强调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日渐显著,可以更好的指导肿瘤药物的开发及临床试验多样性的开展。同时,生物标志物的早期介入有望极大改变Ⅰ期临床试验的设计并加速新药的研发进程,最终促使个体化的Ⅰ期临床成为可能。

郭晔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廖旺军教授针对“胃癌的个体化免疫治疗”为主题进行了演讲。廖教授提出当前胃癌的个体化免疫治疗之路任重而道远,因此如何寻找高效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则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肿瘤微环境(TME)是由各种类型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其他非细胞成分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异质性。通过探索胃癌肿瘤微环境分型特征与患者预后,明确了TMEscore预测准确性高于其他标志物,这一发现和正在开展的观察性临床研究强调了TMEscore可作为预测晚期胃癌一线免疫治疗疗效的指标,其预测准确性显著高于CPS评分系统。此外,胃癌肿瘤微环境分型的多维度解析还可有助于筛选临床决策的获益人群,进而为胃癌患者探索最佳治疗方案。

廖旺军教授

紧随其后,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的主持下,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邱红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陈誉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丁培荣教授三位专家表示,以上两主题汇报令人受益匪浅。廖教授及其团队在胃癌微环境分型及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工作,未来如何从基础转化为临床实践,并在最大可能减少患者检测的经济消费的基础上,促进临床研究的切实开展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同时,如何借助有限的资源和时间,最大程度地取得研究发展的突破亦需要深入考量,也应不断加强外界力量的协同合作。

张小田教授

邱红教授

陈誉教授

丁培荣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带来“从结直肠癌的术前治疗看临床研究的开展”,阐述了开展临床研究的必要性,临床研究是推进医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结直肠癌作为我国的第二大肿瘤,探索术前化疗成为临床研究的重中之重。邓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开展的引入三药联合方案,探索加入第三种不同作用机制药物,强化术前治疗以解决结直肠癌的远处转移问题。最后,邓教授以研究设计统计资讯、立项管理、项目资助、数据管理平台、样本管理平台和质量控制共6项说明临床研究发展所需的架构支撑。希望这一经验的分享,能够推动我国其他医院及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邓艳红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功教授针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MRD检测的共识与争议”为核心进行了学术分享。陈教授首先重申了微小残留病灶(MRD)的定义并强调MRD是评估肿瘤是否“清零”的新标准,同时也是评估结直肠癌根治性治疗后复发风险的新标准。同时,还需要明确循环肿瘤DNA(ctDNA)是检测微小残留病灶的技术,提供了比影像学和其他常规方法更灵敏的检测,而MRD则是一种疾病状态。随后,陈教授通过分享国内外的临床研究说明了结直肠癌根治术后ctDNA的监测作用,说明了术后ctDNA阳性与分期明显相关,且与基因突变相关。目前MRD领域仍面临着临床困境,肿瘤知情分析(Tumor-informed)定制化技术或许是未来的主流,这一技术是原发瘤肿组织的全外测序(WES)检测,可找到特异性突变位点。我们坚信,MRD将指引未来结直肠癌个性化辅助治疗决策的临床实践。

陈功教授

随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潘志忠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彭俊杰教授广东省中医院张海波教授三位嘉宾直抒己见,专家们指出临床试验的开展核心思想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MRD检测技术在微转移和早期预后预测、转移复发检测等方面功不可没。早诊早筛的开展与推广,是结直肠癌患者获益的根本手段之一。但针对ctDNA的最佳检测时间的确认仍需要临床进一步的摸索。此外,针对结直肠癌转移灶的临床决策也应当根据患者个体状态予以干预。期待未来更多的前瞻性和观察性等临床研究的开展,可以切实可行地进一步指导临床医生工作。

潘志忠教授

彭俊杰教授

张海波教授

会议总结

“HOW TO DEVELOP中国肿瘤发展论坛-广州专场会议”深含着对我国加速建设临床科研平台的期许。以临床研究为抓手,以创新性的思维和临床工作为载体来推动中国临床肿瘤学术活动是“HOW TO DEVELOP”的主旨理念。丁克峰教授强调我国进入了临床研究迭代的时期,肿瘤是临床研究最集中的治疗领域。通过临床研究的开展定会不断深入了解、并切实解决临床问题。相信通过我们凝心聚力,定能全面提升我国医疗科研的水平进步,期待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专注于肿瘤学科的发展,最终惠及广大患者。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at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y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