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专访陶荣教授: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2023年02月2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2023年2月17-19日,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CSWOG)主办,四川省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共同承办的“2023中华淋巴瘤高峰论坛”在广州市盛大召开!会议期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陶荣教授分享了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肿瘤资讯】特邀陶荣教授针对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鉴别诊断要点、治疗策略及主要进展等话题展开采访,详情如下。

陶荣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科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多学科首席专家
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转化医学专委会常务委员
擅长淋巴瘤的诊治,对NK/T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治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分类与鉴别

陶荣教授:我们看到本次大会上有很多关于2022年淋巴瘤最新研究进展,其中我分享的内容是围绕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是T细胞淋巴瘤中的一个亚型,占所有T细胞淋巴瘤的15%左右,占所有淋巴瘤的3%左右。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目前在临床上主要分为四类,分别为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占比最高)和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这两种类型可累及全身,呈侵袭性病程;第三种类型是原发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程进展缓慢、较惰性,主要累及皮肤,5年生存率较高(90%甚至95%以上);第四种类型是乳腺假体相关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与乳腺假体植入后长时间刺激产生炎症反应有关。这四种类型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等具有独特性,因此相互之间的鉴别诊断相对简单,尤其是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不同单位的诊断的一致性较高(97%以上),而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一致性相对较低(约75%),因为该类型形态学方面像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而基因表达特征像外周T细胞淋巴瘤。而对于原发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以及乳腺假体相关间变大细胞淋巴瘤,起病部位对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前者一般累及较浅表层的部位。
整体来说,鉴别诊断时需要进行全身评估,同时结合病理形态、免疫组化、临床表现等方面。

CD30在诊断与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陶荣教授:几乎所有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均CD30表达阳性,所以CD30在疾病诊断中是非常有价值的标志物,在疾病治疗中也成为一个很具潜力的治疗靶点。维布妥昔单抗是靶向CD30的一个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药物,通过ADC的技术将细胞毒药物MMAE引入细胞内,从而阻止肿瘤细胞的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

陶荣教授: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领域发展较为成熟的主要有两个药物,其一是维布妥昔单抗,即CD30 ADC药物,临床研究已充分证实了其治疗这类患者的有效性:在复发难治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有效率达80%左右,完全缓解率接近60%,这一疗效是CD30靶向治疗在其他T细胞淋巴瘤类型中不能达到的水平;大型临床研究也证实了CD30 ADC药物化疗联合一线应用能够降低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减少死亡率。因此,CD30 ADC药物对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治疗选择。ALK酪氨酸激酶的异常激活是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的基础,所以另一个重要的治疗药物是ALK抑制剂。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ALK抑制剂克唑替尼能使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快速获得缓解,总有效率高,并且80%左右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而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后可有机会接受后续的巩固治疗如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而获得长期的无病生存。然而,患者长期应用克唑替尼可能会出现复发、耐药的情况,所以我们应在其发挥疗效时注意后线治疗的选择。
另外,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可能会有PD-1/PD-L1高表达。因此,从机制上而言,应用抗PD-1抗体治疗也可能会发挥较好的疗效,但目前临床数据还比较有限。除此之外,CAR-T细胞治疗将来也可能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发挥治疗作用。几乎所有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CD30高表达,并且几乎所有肿瘤细胞均可检测到CD30表达。所以,理论上来说CD30可成为CAR-T治疗靶标,但目前尚未批准此类CAR-T产品,临床研究数据也相对较少,因此未来值得开展更多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CD30 CAR-T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


责任编辑:Amiee
排版编辑:XF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