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2年11月5日-12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25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2年CSCO学术年会”隆重召开,本次大会采用学术周的形式,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其中甲状腺癌专场在2022年11月8日召开。会议特邀北京协和医院林岩松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陈立波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邀请国内肿瘤病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演讲和新进展报告,共同交流学术信息,促进临床肿瘤学领域合作,分享临床研究和创新研究成果,力求全面、准确地传递临床肿瘤学领域的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技术。【肿瘤资讯】就甲状腺癌分会场精彩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Session 1 大会主席致辞
大会主席致辞环节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蕤教授主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蕤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林岩松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陈立波教授在大会主席致辞中表示,本次大会选题新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国内首部CSCO甲状腺髓样癌诊治指南的发布与解读,有基于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的特邀报告,有基于甲状腺癌最新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还有多学科专家评选出来的优秀青年医师论文分享,为国内甲状腺癌的临床诊疗带来了新的思考,促进我国甲状腺癌诊疗领域的发展。同时表达了对与会专家学者的衷心感谢,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协和医院林岩松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陈立波教授
Session 2:专题讲座
大会第二部分由北京协和医院李小毅教授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徐书杭教授共同主持。
北京协和医院李小毅教授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徐书杭教授
浙江省人民医院武晓泓教授首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甲状腺髓样癌诊治指南2022解读”的专题分享。甲状腺髓样癌(MTC)是起源于甲状腺滤泡旁上皮细胞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恶性肿瘤,比分化型甲状腺癌更具侵袭性,预后介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和未分化型甲状腺之间。目前,MTC 的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放疗和化疗作用有限,仅作为姑息治疗手段采用,初始手术治疗在MTC的整个治疗体系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只有做到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才能最大限度使病人获益,延长生存期。武晓泓教授表示,降钙素和癌胚抗原仍是目前常用的标志物,其升高能可靠诊断MTC。其术前测定值,术后倍增时间对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手术治疗建议甲状腺全切除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必要时侧区清扫。推荐常规进行RET 基因检测。对无法手术或远处转移病人,考虑靶向治疗。本次国内首部MTC诊疗指南的发布,让我国MTC 的临床规范诊治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应用Ctn、CEA、FNA、影像学检查提高MTC 的诊断准确率,促进早期诊断、精准手术、预后判断取得较多进展。并做到MTC 病人常规RET 基因测序,发现家族性病患、协助预后评估。对于复发或远处转移的病人采用靶向药物治疗。鉴于MTC 的总体预后较差,仍需加强其病理机制研究。
浙江省人民医院武晓泓教授
讨论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樊友本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高再荣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程歆琦教授担任讨论嘉宾,就国内首部MTC诊疗指南的发布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樊友本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高再荣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程歆琦教授
Session 3:专题讲座
会议第三部分由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辉教授和湖南省肿瘤医院石峰教授共同主持。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辉教授
湖南省肿瘤医院石峰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林岩松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多纳非尼片治疗局部晚期/转移性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及亚组分析结果(DIRECTION)”的主题分享。近年来,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曲线明显上升。分化型甲状腺癌经过手术、131 I 放疗及促甲状腺激素抑制等治疗后,大多数患者总体预后良好。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对放射性碘治疗不敏感且有1 个或多个癌基因的突变,则成为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林岩松教授深入解读了多纳非尼片治疗局部晚期/转移性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Ⅲ期临床研究及亚组分析结果,表示该项临床研究是至今入组最多中国RAIR-DTC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多纳非尼显著延长患者的mPFS,提高ORR,安全性良好。在所有预设的亚组中,多纳非尼组的mPFS均优于安慰剂组,包括既往接受过TKI的患者。在双盲期66.41%接受多纳非尼治疗的患者维持在起始剂量,进一步证明了良好的耐受性。基于多纳非尼治疗显示出显著改善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建议多纳非尼可作为进展性RAIR-DTC的治疗选择。
北京协和医院林岩松教授
讨论环节由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黄韬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章德广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闵大六教授担任讨论嘉宾,围绕DIRECTION研究的重要结果、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现状等问题展开探讨。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黄韬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章德广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闵大六教授
Session 4:专题讲座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李林法教授
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包建东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卓颖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研究进展”的专题分享。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少见,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病理学分型与成人一致,但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与成人相比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与成人相比常具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更多的腺外侵犯率以及更高的远处转移发生率和复发率,但总体病死率低于成人。然而由于分化程度较高,碘的摄取率较高,对治疗反应敏感,其总体预后较好。分子生物学上,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基因突变较成人少见,融合基因较成人常见。这可能是因为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基因变化后,有更长的发病潜伏期,也可能与甲状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功能特点有关。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及分子生物学改变与成人相比,都具有一定差异性,这提示两者发生、发展的机制中可能存在着不同的驱动因素。随着基因芯片技术及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更多甲状腺癌致病基因被发现,儿童及青少年与成人甲状腺癌不同特点背后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将被进一步揭示,这将为临床医生选择更合适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的帮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卓颖教授
讨论环节由中日友好医院张波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吴宇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爱民教授担任讨论嘉宾,围绕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前沿进展、临床诊治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中日友好医院张波教授
福建省肿瘤医院吴宇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爱民教授
Session 5:专题讲座
大会第五部分由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王学菊教授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林承赫教授共同主持。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王学菊教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林承赫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刘志艳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第五版WHO甲状腺肿瘤分类解读”的专题分享。第五版WHO 内分泌肿瘤分类根据肿瘤的病理、临床及基因学特点,对内分泌肿瘤的分类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刘志艳教授表示,第五版WHO甲状腺肿瘤分类将甲状腺滤泡上皮起源的肿瘤分为良性、低风险和恶性肿瘤,强调生物标记物在辅助诊断、判定预后、指导靶向治疗方面的作用。而且,新版分类扩展了良性肿瘤疾病谱,新增了甲状腺滤泡结节性病变。以甲状腺滤泡细胞起源“低风险肿瘤”取代“交界性肿瘤”概念,具有极低转移潜能,凸显分子特征和侵袭性对肿瘤分类的重要性,提出BRAF样、RAS样恶性肿瘤。同时,不再主张“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作为独立分类,新增“高级别甲状腺滤泡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近乎传统低分化癌。首次对甲状腺髓样癌进行分级,分为高级别和低级别髓样癌。新增甲状腺母细胞瘤分类,定义为一种与DICER1基因突变有关的罕见胚胎性肿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刘志艳教授
讨论环节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吕斌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王任飞教授和湖南省肿瘤医院彭小伟教授担任讨论嘉宾,聚焦第五版WHO甲状腺肿瘤病理分类、生物性特征等临床关注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吕斌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王任飞教授
湖南省肿瘤医院彭小伟教授
Session 6:专题讲座
大会第六部分由甘肃省肿瘤医院王军教授和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智勇教授共同主持。
甘肃省肿瘤医院王军教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智勇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郑向前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分化型甲状腺癌侧区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与处理”的专题分享。郑向前教授表示,分化型甲状腺癌是一类进展缓慢、预后良好的头颈部肿瘤,但其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并不少见,而淋巴结转移增加区域复发风险,影响患者预后。颈部超声检查仍是首选影像学检查,对于颈部淋巴结体积较大、多发淋巴结转移及结外侵犯的DTC患者,颈部增强CT 或MRI 会对超声进行有效的补充。目前,对于DTC 发生侧部颈淋巴结转移的处理尚存在争议,手术仍是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首选治疗手段,但有关治疗指南对手术切除范围的态度趋向于保守化,推荐仅对明确为cN1b 的DTC 患者行治疗性侧颈部淋巴结清扫,预防性清扫并不能明显改善预后且容易因并发症影响患者生存质量。通过术前、术中全面有效地评估,使手术清扫范围精准化、个体化,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对进展期的DTC患者,除手术治疗外,还需行RAI、EBRT、化学治疗等综合治疗。术前全面详细评估,术中精准定位治疗,手术的根治性切除,恰当地综合治疗是目前针对DTC患者发生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时的最佳治疗策略。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郑向前教授
讨论环节由广州妇女儿童医院李杰教授、吉林省肿瘤医院郑颖教授和四川省肿瘤医院李超教授担任讨论嘉宾,围绕分化型甲状腺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诊疗技术研究进展以及外科治疗体会等话题,发表了深刻观点。
广州妇女儿童医院李杰教授
吉林省肿瘤医院郑颖教授
四川省肿瘤医院李超教授
Session 7 专题讲座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侯鹏教授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玉龙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单细胞图谱剖析”的专题分享。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和发展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现在,人们已了解了相当多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发生的基因改变,包括激活和失活体细胞突变、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微小核糖核酸失调和异常基因甲基化。甲状腺癌中关键基因发生点突变或基因重排/融合,导致MAPK途径和PI3K/AKT途径的激活,从而导致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因此,随着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深入,基因检测已经开始辅助临床治疗,有望改善甲状腺结节中良恶性鉴别的准确性、癌症风险分层的预估和晚期甲状腺癌靶向药物治疗。王玉龙教授介绍了其团队运用热门的单细胞测序技术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进行单细胞图谱分析的研究结果。该研究鉴别出了癌前甲状腺细胞,为甲状腺癌临床诊断提供了新思路;发现TMSB4X可能是参与PTC启动和发展的关键靶点,为靶向干预PTC病程提供新思路;发现PKHD1L1是判断肿瘤进展的一个关键的基因,为靶向诊断PTC提供新思路;发现PTC可以通过抑制VEGFR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为抗VEGFR联合ICB治疗晚期甲状腺癌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研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肿瘤起源、恶性演进过程进行了深度探索,深入揭示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肿瘤异质性。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玉龙教授
讨论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埔分院张凌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叶丰教授和青岛大学附院西海岸院区王继纲教授担任讨论嘉宾,就单细胞技术发展优势、甲状腺乳头状癌单细胞基因组学等研究热门话题进行探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埔分院张凌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叶丰教授
青岛大学附院西海岸院区王继纲教授
Session 8:优秀论文交流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陆克义教授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王馨培医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十溴二苯醚长期暴露经MAPK信号通路激活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与发展”的论文成果分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何紫燕医师带来了主题为“不明原因高甲状腺球蛋白血症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诊断性碘-131扫描的价值研究”的论文成果分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刘春浩医师带来了主题为“中国低风险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主动监测:年轻患者表现出较差的心理状态”的论文成果分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叶丰教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温强教授和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王任飞教授依次对以上三位医师分享的论文结果进行精彩点评。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王馨培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何紫燕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刘春浩医师
点评专家
大会的最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陈立波教授做会议总结。陈立波教授在致谢各位参会专家的同时表示,2022年CSCO学术年会甲状腺癌专场作为年度盛会,具有参与学科广、分享专家多、信息量大、新鲜度高等突出特点。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学者发表了深刻的真知灼见,青年学者也展现出喜人的学术风貌。让我们共同努力,持续精进,期待2023年CSCO学术年会专场的分享!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陈立波教授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y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