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张小田教授:敬畏生命,不负韶华,因为热爱成就自己

2022年12月1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传承人文精神,践行精准医学。「2022 HI STRONG全国消化道肿瘤病例评选越野赛」全新出发,旨在为中国消化道肿瘤领域中青年医师搭建展示平台,推动中国消化道肿瘤精准诊疗规范化发展,同时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倡导“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让医学更有温度。【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与中青年医生们分享从医路上的难忘经历,体会医学人文精神。

WechatIMG14.jpeg

               
张小田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副院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青年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 支持治疗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学专家委员会 秘书长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癌防治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对患者持有敬畏之心,尊重每一位患者的每一句话

张小田教授:从2000年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工作以来,如今22年时间已悄然而逝。在二十余载从医生涯中难以忘怀的经历不胜枚举,或与临床诊疗工作相关,或与工作的同事相关,又或是与自己的求学生涯相关。回忆往昔,那些难忘的经历其实都会改变自己的思想,或是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疾病,又或是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在医患沟通过程中给予我最为深刻的感悟是应该尊重每一位患者的每一句话。为应对繁忙而复杂的诊疗工作,每个医生都会建立一套独有的信息整理体系以提取关键信息,从而更高效地工作。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疏漏,因为有时可能不能给予患者充分沟通的时间。作为一名医生,不能因为自己掌握着治疗决策权就非常骄傲,而是应当对患者的每一句话都给予尊重,这样才会避免自己因为粗心而导致诊疗错误。需知,只要是人就可能犯错,但作为医生而言,疾病诊疗发生错误的概率仅有0或1。在面对信赖自己的患者时,应如履薄冰,因为医生这一职业不允许犯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任何时候进修都不算晚

张小田教授:一名医生的成长需要很长的时间,大多数医生在工作以后还有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如出国研修、国内进修等。回想第一次去日本研修,如果单纯从专业角度来说,或许晚些时候去收获会更大,因为彼时业界对胃癌的认识还比较浅显。但从开拓思路的角度而言,任何时候去进修都不算晚,因为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体会。

当时我在日本研修的是肿瘤外科,彼时带教老师要求每个学习胃镜的医生必须在清醒状态下亲身体验过胃镜检查后才能在患者身上进行操作。因为他们需要让医生或操作者体会到患者的真实感受。而在给患者查体之前,日本的教授会先向患者鞠躬,并征求患者是否同意让学生进行检查。而年轻学生在学习查体时也会先向患者鞠躬,而后才进行;在操作结束后,还会说一声“谢谢”。其实医学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各种细节中,这些经历让我印象颇为深刻,但其实我们拥有相同的文化理念,因为对患者存有敬畏之心是所有不同国界的医生都需要共同遵守的准则。

研修时的第二个感受是,日本的医生培训体制会要求一部分外科医生既要会内镜操作,也要会做超声检查,还要会射频消融治疗;这一培养模式与国内一些肿瘤科的综合培养模式类似。但我认为,一个人是否需要同时具备所有技能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对于外科医生而言,最主要的工作是将手术做好;对于肿瘤内科医生而言,其基本职责是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诚然,多学科交叉或临床思维的全面性是国内对肿瘤科医生培训的基本要求。

在专业的学习上,我常会思考为何同样罹患胃癌,有的人预后很好,而有的人却很差?中国的胃癌和日本的胃癌有什么区别?日本的治疗方式是否适用于中国人群?在与日本、美国、欧洲等国的学者进行交流时,如何才能更好地展现中国经验?当进行系列研究发表论文时,我又会思考如何与同行相互促进。而诸如此类的经历,让我不断成长,亦让我难忘。

医学充满魅力,体验人生百味,成就丰满的自己

张小田教授:医学是一门有温度的学科,让人印象深刻的救治经历也非常多,其中既有成功的救治案例,亦有令人挫败与失望的案例。印象中让我最有挫败感的是一名曾与我共事的进修医生,当其进修返回工作岗位又再次回归我们团队时,却是因为自己被确诊为胃癌卵巢转移。尽管团队已经竭尽最大努力,但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好伙伴最终生存期仅为99天。这一事件曾让整个团队在一段时间内情绪极度低迷,但擦干眼泪还要继续往前走,才能带着她的那份期盼好好生活下去。对于年轻女性、低分化腺癌、卵巢和腹膜转移者,截至目前仍是胃癌治疗中最为棘手的类型。幸运的是,现在我们对生物标志物有了新的认识,有了诸如针对Clauding 18.2靶点的新药研发;而影像组学和病理组学带来的精准诊断与精准疗效评估,也体现了学科的快速成长。其实医生这份职业并不容易,当面对失败或压力时,只有自己站起来,擦干眼泪继续前行,才能对得起这份担当。

当然,拥有职业成就感的经历就更多了。例如,一例胃癌肝转移已高达80%的患者通过双免治疗获得了疾病的完全控制。其不但生存期已经超过7年,而且启发了临床对新的治疗模式的探索。这给予医生的成就感无法用言语形容。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医生给予完全的信任和依从,而医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创造出最好的结果,大家彼此合作,手拉手一起往前走。这种感觉非常美妙,因为这会让人感觉自己切实做了有用的事情,是一个有用的人。其实肿瘤治疗并不是一道有标准答案的数学题,其囊括医学知识、社会文化背景、家庭结构、患者自身的基础疾病和身体状态,乃至宗教信仰等,在不同场景下有不同的选择。

二十余载肿瘤医生的经历给予我最大的收获便是让自己成为了一个丰满的人。肿瘤治疗并不是由医生决定一切,而是需要医患双方共同进行决策。但在共同决策的过程中,医生应该有所担当,而不应该将所有的难题都交予患者。在A、B方案均可的情况下,基于医生的专业知识,倾向于A为首选,其次为B方案。而如果患者选择了B方案,那么医生也要积极配合进行合理安排,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每一个患者都能基于医学知识和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每个临床医生都有说不清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说不尽的感受,因为医学是一门有魅力的科学,医生是一个有意思的职业。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内外兼修不负韶华

张小田教授:寄语青年医生,不论你选择医生这份职业初心如何,当你从事这份职业时你会发现好的医生都是对自己有高要求的人。在工作中,需要你既要硬又要软,既要冷又要暖。所谓“硬”,即技术过硬、原则性强;所谓“软”,即决策时不刻板、僵化,特别是当指南中有一级、二级多种推荐时,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调节。所谓“冷”,即当你面对患者和家属抱头痛哭时,你不能陪着他们一起哭,此时需要你冷静,有时甚至是冷酷。但你同时还需要“暖”——做一个温暖的人。因为没有人愿意将可能挑战自己人生的重要抉择交给让他感觉到冰冷的人手中。无论你以何种方式传递给患者和家属的温暖,都应该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初心。或许这些要求看起来彼此矛盾,但在我的老师与前辈们身上我看到了彼此的融合,不论是沈琳教授、朱军教授,又或是季加孚教授,他们的医学素养与人文素养都非常值得青年医生学习。有时看似举重若轻的举动,其实在他们内心中或许早已掂量许久,但其中传递的自信会让患者感受到信心。毕竟与肿瘤抗争是一条艰难的路,谁也无法预知路在何方,又或者是否柳暗花明。

医学是复杂的,因而对医生而言具有高要求,既有技术要求,又有人文要求。或许诸如科学研究、申请课题之类的事情很“卷”;又如对体力要求很高,时常不能按时吃饭、回家。有一部分人因此离开了,但大多数留下的人归根结底是对医生这份职业的认可。在职业生涯中,难免存在压力,有时甚至不被患者认可、不被自己的同事认可、不被自己的家人认可,但努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方面是毅力,另一方面则是热情。保持原始的好奇心与学术热情是推动医学学科发展的基本驱动力,而在诊疗过程中与同伴们一起合作,会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医生这份职业的高要求体现在人文、医学技术、患者管理与沟通的全过程。

其次是全方位。对于肿瘤内科医生而言,不能只知道治疗药物,还要了解解剖结构,看懂外科医生的手术记录,理解他们取舍的理由。而作为外科医生,也需要了解内科医生使用了何种药物,对手术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医学本身便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背景上。如今的新药研发,不仅需要我们了解蛋白组学等基础分子生物学知识,还需要我们对统计设计有所了解,同时还要紧跟国家政策法规,实现全方位发展。

总之,我希望每一名青年医生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热爱这份职业。只有热爱才不会感到辛苦,又或者即便很辛苦,也依然很喜欢。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拥有有趣的灵魂,做能够帮助别人的事情,最终成就更好的自己,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益于自己的家庭和社会,有益于我们的国家。

专家寄语

希望大家高要求、全方位发展自己,做最好的中国肿瘤科青年医生!

责任编辑:QTT
排版编辑:Maggie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