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宋永平教授:深耕移植、探索新药,一代血液大咖的坚守与创新

2022年11月0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走近血液大咖的成长史,了解白血病的治疗变迁。

宋.jpg                
宋永平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州大学一附院副院长

中原名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届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会长
河南省医学会副会长
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副主编

回首过去:从医近40年,亲手书写河南省移植领域的从“无”到“有”

1984年,宋永平教授于河南医学院(现为郑州大学医学院)毕业,进入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式成为一名血液科医生,并致力于帮助恶性血液病患者重获新生。
谈及选择血液科的初衷,他这样说道:“大学期间,受电视连续剧《血疑》中身患白血病女孩故事的触动,以及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席雨人教授、李锦堂教授、赵志平教授等著名血液病专家积极攻克血液顽症的影响,我决心成为一名血液科医生。”
尽管当时与中西部地区相比,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在白血病的诱导分化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领域均走在全国前列,但尚未开展骨髓移植。为填补河南医科大学骨髓移植领域的空白,当时还是“小大夫”的宋永平教授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一头扎进骨髓移植领域,立志要做出一些成就。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严文伟教授的指导下,宋永平教授完成了河南省,也是中国首例采用单纯化疗预处理的MAC方案(马法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进行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并获得成功。随后又陆续完成了第二例和第三例,并在全国推广应用。1990年,MAC方案被中国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定为自体骨髓移植的标准预处理方案。
有了“零”的突破,宋永平教授在骨髓移植领域愈战愈勇:1993年,他主持完成了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996年,他主持完成了同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随后的1998年,又主持完成了我国首例采用同胞HLA配型相合的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并获得成功,如今,当年10岁的小男孩已经毕业结婚,并且生育了两个健康的孩子。
技术上的突破给了宋永平教授组建团队建设学科的强大信心,2001年10月,河南省卫生厅任命宋永平教授为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筹备血液科以及河南省的血液病研究所。从零开始,从组建科室到建立实验室,从建立骨髓移植病房到引进人才,从零起步的血液科5年成为河南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10年成为具有10个亚专科病区的血液病治疗中心,同时也是中西部地区著名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和血液肿瘤中心。
“目前,河南省肿瘤医院每年可以进行230多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同时有包含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儿科血液、贫血、出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亚专科(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专病团队)。与此同时,血液科的新药【如国产CD20单抗、BTK抑制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治疗】相关临床研究也已走在全国前列。此外,血液科的发展也带动了整个河南省肿瘤医院的综合发展,如放疗科、乳腺科等;并衍生出生物免疫治疗科、淋巴瘤科等亚专科。”宋永平教授自豪地说。
宋永平教授指出,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省的人口数量已超过1亿,但与其他地区相比,河南省的优质医疗资源却十分匮乏。因此相当数量的患者均集中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其中需要住院或等待住院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多达500余例。只有将血液学科做大做强,才能更好地为血液病患者服务。基于此种现状,在河南省卫建委的批准下,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宋永平教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院区筹建了河南省血液病医院,并建立了具有39个层流无菌病房的中西部最大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
从2001年调至河南省肿瘤医院工作,到2022年3月开始担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宋永平教授付出了整整20余年的心血,见证并改写了河南省血液学科的发展史。

聚焦现在:移植与新药相辅相成,恶性血液病治疗前景无限

近年来,伴随着靶向TKI类药物、CAR-T细胞治疗、抗体偶联药物(ADC)、特异性双抗类药物的问世,引发临床上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地位的争论。
宋永平教授认为移植与新药各有所长,他从以下三个方面发表了观点:

  • 互为补充,协同增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血液肿瘤的重要治疗技术,也是某些疾病的唯一治愈手段。而新药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能够帮助患者实现更深的缓解【即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降低肿瘤患者负荷,为移植打下基础。未来如何将移植与新药更好的结合,以提高恶性血液肿瘤的治疗效果,是临床医生探索的重要方向。

  • 新药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规避风险、弥补不足:尽管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某些恶性血液肿瘤中的疗效较好,但治疗过程繁琐,需要进行预处理等操作,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及身体状况均有严格的要求,存在一定的风险。新药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不足或作为替代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大化临床获益。

  • 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仍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需进一步探索:尽管在黄晓军教授为代表的血液病专家的不断努力下,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数量和质量均显著提高,与国外的差距明显缩小,一些移植技术(如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数量仍然落后于欧美国家,有待进一步加强。

展望未来:以奥加伊妥珠单抗为代表的新药优势显著,ALL治疗未来可期

宋永平教授介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常见的白血病,儿童ALL发病率更高,若单纯接受化疗,成人ALL的长期生存率治愈只能达到30~40%,50~60%的患者会发展为复发或难治性ALL,无法实现长期生存[1]。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提高ALL疗效的重要手段。其中,奥加伊妥珠单抗是由辉瑞公司研发的一种将抗CD2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与刺孢霉素的有效抗肿瘤活性结合在一起的抗体偶联药物。
随机对照、Ⅲ期INO-VATE研究[2]显示,相比化疗,奥加伊妥珠单抗可显著提高ALL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80.7% vs 29.4%;p<0.001),同时实现MRD阴性的患者比例更高。若与移植连用,可进一步助力ALL患者实现长期生存甚至治愈。
“未来,期待奥加伊妥珠单抗能够进一步在真实世界中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应用,为广大ALL患者带来更深层的临床获益。”宋永平教授充满期待地说。

PP-INO-CHN-0358 

到期日2024-11-7

参考文献

1. Shilpa Paul et al. Adul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Mayo Clin Proc. 2016 Nov;91(11):1645-1666.
2. Kantarjian HMetal. Inotuzumab Ozogamicin Versus Standard Care f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N Engl J Med.2016;375:740-753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Cindy.W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