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精准定义未来”——肺部小结节诊治MDT系列论坛 暨2017年胸外肺癌联盟会议总结

2017年04月05日
来源:肿瘤资讯
肺部小结节的筛查,诊治与预后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上海胸外科肺癌联盟拟定肺小结节作为主题系列学术活动,2017年3月30日下午上海市肺科医院陈昶教授等多位胸外科专家齐聚一堂,针对肺部小结节的临床热点、难点、疑点以及规范和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了使会议内容更加丰富,陈昶教授特邀了上海市胸科医院的韩宝惠院长等多位跨学科专家参与了此次会议。

1.png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肺小结节筛查和诊断篇”和“肺小结节综合治疗篇”两部分展开。议题包括《肺小结节筛查项目及基于外周血基因表达谱的微小结节良恶性甄别方法》、《再论小结节外科干预的时机及指证》、《肺小结节的外科处理疑点及难点》、《导航支气管镜引导的肺外周结节诊断及治疗》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学习讨论。

在“肺小结节筛查和诊断篇”中,杨雯佳博士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团队有关外周血基因芯片检测用以提高肺小结节良恶性甄别的实践进展。戴晨阳博士则站在胸外科医生的角度,对小结节外科干预的时机及指证相关进展进行了精彩的发言。戴博士提到,根据实性成分的比例不同,肺部小结节可分为纯GGN、混合性GGN和实性小结节3大类。对于纯GGN,当直径≤5mm且薄层CT确认为纯GNN时,无需每年的CT随访;当其直径>5mm,需在3个月后CT复查确认为纯GGN,随后每年一次CT,持续3年,若发现直径增长,外科干预手段首选亚肺叶切除,可能并不需要行淋巴结清扫及采样。对于混合性GGN,则应注意其中实性成分的直径,若其直径<5mm,应以随访为主,若实性成分直径>5mm,则应在综合患者情况、术者角度、影像学等多因素考虑后适时进行干预。对于实性结节,目前有不少列线图模型可协助综合各危险因素对结节的良恶性进行判断,相比之下,我们提出的上海模型预测准确性更高。而对于手术时肺叶切除与亚肺叶切除的手术方式选择,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术中冰冻的病理类型、腺癌亚型、气腔扩散(即在肿瘤边界外,正常肺泡内观察到了肿瘤细胞)等因素。  

2.png

在“肺小结节综合治疗篇”中,上海胸科医院呼吸科孙加源教授向大家介绍利用虚拟导航引导支气管镜对肺外周结节进行诊治的经验。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的蒋伟教授也跟我们分享了他对于肺部GGO诊治和临床实践的研究与思考。蒋教授强调我们必须认识到,GGO总体来讲是一种发展缓慢的病灶,它是可以随访的,当结节出现增大或实变时,可以考虑进一步手术治疗。关于手术介入的时机,应综合考虑结节的大小、C/T值(实性成分最长径/肿瘤最长径)、CT值、动态随访结果多个因素。如既往研究显示:8mm可以作为GGO随访的临界值还有动态随访的变化;外周型GGO<2cm,C/T值<25%为非侵袭性肿瘤,其五年生存率97.1%;平均CT值-472HU可作为鉴别腺癌和BAC的临界值。对于多发GGO,在没有突出病灶的情况下我们建议进行长期随访,如果有突出病灶、手术可切除的情况,我们会综合考虑患者年龄、肺功能、肿瘤大小、肿瘤数量、肿瘤部位来综合考虑切除方式。我们通常会综合肿瘤最大直径、有无毛刺征、肿瘤成分等因素分析,对存在高危因素的GGO进行淋巴结清扫/采样。此外,我们还需要认识到PET-CT和抗生素的应用对于GGO的诊治价值有限的。

3.png

4.png

5.png

会议接近尾声时,各位专家仍意犹未尽,对“气腔扩散”“如何普及肺小结节的社区筛查”等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总结环节,韩宝惠教授提到,任何小结节都需要动态随访观察变化,不建议初诊时就穿刺活检,具体手术介入时机及方式需要综合全面的考虑,但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研究,而且目前我们亟需一个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比较高的专家共识!陈昶教授也认为此次会议给我们提供的是肺部小结节临床诊治的更新知识平台,同时也为以后的临床研究开拓了思路!希望以后能持续深入地举办此领域的MDT学习交流活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