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引领全程 共愈未来丨张昊教授:免疫疗法联合前沿技术,推动早中期NSCLC走向治愈

08月2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NSCLC外科手术与围术期治疗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从微创技术的全面普及到人工智能精准导航,再到免疫疗法突破传统手术边界。目前,作为免疫疗法的代表,替雷利珠单抗已获批国内首个Ⅱ-Ⅲ期NSCLC围术期免疫治疗适应症的PD-(L)1单抗,并被2025《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列为可手术Ⅱ-Ⅲ期NSCLC患者围术期治疗I级推荐,有望为早中期NSCLC治疗带来革新选择。值此NSCLC诊疗格局步入多维度创新之际,【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昊教授进行专访,以飨读者。

本期特邀专家——张  昊 教授

张  昊 教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导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副院长 胸外科主任
徐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
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AKH胸外科Clinical Fellow
亚洲冷冻治疗学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纵隔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防筛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胸外科分会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分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外科学)负责人
第四届金山茶花人民好医生(肺癌领域)
科技创新2030四大慢病国家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骨干、函审专家

Q1:作为胸外科领域的权威专家,能否请您结合一下您的研究近况,谈谈外科手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昊教授:在过去十年间,胸外科领域经历深刻变革,其核心在于从传统开胸手术向以胸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手术的转变。早期胸外科手术具有切口大、恢复周期长的特点,而随着胸腔镜技术的普及,患者在手术体验、住院时长、恢复周期及临床预后等方面均获益显著。目前,微创手术在各医疗机构胸外科的占比已普遍超过90%。在此基础上,机器人辅助手术、自然腔道手术以及非外科介入治疗手术等新兴技术应运而生,进一步丰富治疗手段,为患者带来更多益处。

如今,胸腔镜技术已全面覆盖胸外科绝大多数疾病谱,为患者带来极大益处。在多发肺结节和局部晚期NSCLC这两个重点病种的治疗上,秉持以微创为核心的多学科、多种技术融合的手术理念实施外科切除。针对多发肺结节,核心目标是实现肿瘤学上的彻底切除并最大程度保留患者肺功能。鉴于部分患者结节数量众多,必须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兼顾主要病灶与次要病灶的处理。对于结节位置深、切除可能导致肺功能损失较大的情况,采用杂交治疗方式,如运用机器人支气管镜与微创手术切除相结合的模式,让患者获益显著。

此外,积极探索新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借助术前三维导航、三维定位以及基于肺实时影像解剖,推动NSCLC手术模式化术前规划,并利用术中导航装置、可穿戴设备等实现多发肺结节精准切除。今年初参与的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钟文昭教授的人工智能肺结节精准识别项目,通过基于机器人支气管镜系统结合人工智能,有望实现更精准的个体化手术决策,对多发肺结节患者实现更精准的切除和肺功能保留具有重要意义。

Q2:您在临床深耕多年,请您谈谈早中期NSCLC诊疗模式面临的挑战及近年来有哪些重要变化?

张昊教授:对于早中期NSCLC患者来说,按照外科医生的常规经验,多数早期NSCLC患者都有机会接受手术,且手术切除通常可以顺利完成。然而,对于Ⅲ期NSCLC患者而言,情况更为复杂,往往需要制定个体化的围术期治疗方案,才能实现根治性切除的目标。在实际临床中,初诊时能直接接受手术的NSCLC患者仅占约1/3。如果部分NSCLC患者在初诊时就直接进行手术,预后可能并不理想。因此,在手术之前开展新辅助或诱导转化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缩小肿瘤、降低分期,从而为NSCLC患者创造根治性切除的条件。

近年来,免疫与靶向治疗领域的飞速发展,彻底革新新辅助治疗的模式,打破过去仅依赖化疗或放化疗联合的局限。如今,术前治疗能够使部分NSCLC患者达到pCR或MPR,再结合手术切除,可以显著提高NSCLC患者的EFS和OS。虽然靶向治疗在术前新辅助中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但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已经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广泛认可,这让原本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中央型NSCLC患者也获得手术的机会。随着药物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Ⅲ期NSCLC患者有望迎来新的手术可能性,从而获得显著的治疗益处。

Q3:替雷利珠单抗RATIONALE-315研究在众多NSCLC围术期免疫治疗Ⅲ期研究中脱颖而出,并获批中国首个Ⅱ-Ⅲ期NSCLC围术期免疫治疗适应症,开启NSCLC围术期治愈新篇章,您认为这会对我们的临床实践带来什么改变?

张昊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长利教授主导的RATIONALE-315研究,作为中国首个成功且规模最大的针对Ⅱ-Ⅲ期NSCLC患者的围术期免疫治疗Ⅲ期研究,在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其中pCR率高达41%,相较于其他同类研究的仅约20%有着明显提升。pCR率是衡量新辅助治疗疗效的关键指标,其提高往往与更优的EFS和OS相关,这一联系在Checkmate-816和Keynote-671等研究中得到验证。所以,RATIONALE-315的高pCR率预示着NSCLC患者可能获得更佳的长期生存获益。期待其最终的OS数据通过长期随访来进一步确认,但这一pCR率已然为高生存获益提供有力证据。基于RATIONALE-315研究的卓越成果,替雷利珠单抗已获批在中国用于Ⅱ-Ⅲ期NSCLC患者的围术期免疫治疗,为早中期NSCLC患者的治疗提供关键选择,有望改善NSCLC患者长期预后,给处于Ⅱ-Ⅲ期NSCLC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和更多治疗选项。

Q4:随着NSCLC围术期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您认为未来哪些具体且前沿的方向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

张昊教授:关于提升pCR率,目前存在多个研究维度和方向。在新药物组合方面,LAG3、ADC和双抗等新型药物,以及治疗方式联合如SBRT或小剂量放疗等,均展现出提升pCR率的潜力。过去一年中,多项研究取得显著成果,今年有望公布更多相关研究结果,这些进展有望进一步提升NSCLC患者围术期治疗的获益。

在治疗周期的选择上,以RATIONALE-315研究为例,采用3-4周期的术前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同时,3-4周期为NSCLC患者带来最佳pCR率获益选择的探索仍在进一步进行。目前有前瞻性Ⅱ期研究和Meta分析支持,且有不同周期数的比较研究仍在进行中。例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范军强教授的研究显示,3周期相较于2周期可提升pCR率约5%,其正在进行的3周期对比4周期研究已完成约80%入组,预计今年年底有望公布结果,揭示增加周期数对pCR率的潜在影响。我们团队则开展一项3周期对比5周期的研究,在术前采用3周期化疗联合免疫治疗,随后加用2周期单药免疫治疗。初步结果显示,15例入组NSCLC患者的pCR率显著提升,未来两项研究结果将为临床实践中的周期数选择提供指导性答案。

此外,术前阳性淋巴结在治疗后的降期情况对NSCLC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治疗后淋巴结转阴与MPR的组合是预测NSCLC患者长期预后的良好指标。在生物标志物的探索方面,除ctDNA外,其他生物标志物的组合研究也在进行中。我们团队在多个单臂探索性IIT研究中引入ctDNA检测,系统性地评估其在预测pCR率、疗效及长期预后中的价值。尽管目前完全依赖ctDNA预测免疫治疗疗效仍具挑战,但未来2至3年内有望实现生物标志物组合筛选获益人群,并可能用于术前预测pCR,从而为Ⅲ期NSCLC围术期治疗选择带来重大突破。

Q5:本次访谈围绕NSCLC外科手术及围术期治疗进行深入探讨,您是否还有什么想跟大家分享的?

张昊教授:在探讨早中期NSCLC时,我们不能忽视Ⅲ期中那些被判定为不可手术切除的NSCLC患者群体。目前,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上海市东方医院方文涛教授等多位专家及多个医疗中心正对此类NSCLC患者给予高度关注。然而,对于那些影像学表现复杂、处于可切与不可切临界状态的病例,例如肿瘤临近大血管或疑似寡转移的NSCLC患者,如何精准判定其可切性仍存在争议,这需要MDT深度讨论。此外,我们不应仅凭一次评估就断定NSCLC患者可切或不可切,而应随着治疗的推进,利用药物的潜在效果,持续通过MDT讨论进行评估,因为最初判定为不可切的NSCLC患者在未来可能实现R0切除。

在围术期治疗管理方面,无论是大型多中心研究还是单中心探索性研究,纳入研究的NSCLC患者都接受高质量的治疗,包括治疗期间的密切随访、精细监测以及临床研究协调员和治疗团队的精准跟进。然而,当治疗周期结束后,NSCLC患者在向常规治疗过渡时会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将临床研究中的精细化管理转化为普惠性医疗实践,以提升真实世界中NSCLC患者的治疗获益,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如此,如果我们在日常诊疗中能够为NSCLC患者提供类似临床研究的全周期生命管理,这将对提升NSCLC治疗的整体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当然,这需要克服经济、医保支付、患者配合度等现实问题。

总结

在胸外科领域,技术革新正重塑早中期NSCLC诊疗格局,免疫治疗的应用进一步增添助力,目前替雷利珠单抗已获批国内首个Ⅱ-Ⅲ期NSCLC围术期免疫治疗适应症,并已被2025《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列为可手术Ⅱ-Ⅲ期NSCLC患者围术期治疗I级推荐,有望为早中期NSCLC围术期管理带来更优的解决方案。未来,随着MDT的深化、新药物和新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及生物标志物筛选的优化,胸外科将迈向更精准、个体化的治疗时代。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为患者带来手术机会和长期生存希望,也推动NSCLC治疗迈向更精准、高效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Bear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王俊澔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8月21日
雷昕奕
永州市中心医院 | 胃肠外科
免疫疗法联合前沿技术,推动早中期NSCLC走向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