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恶性肿瘤中,肺癌无论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均高居榜首。而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药物的出现,打破了肺癌传统治疗的局限,目前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联合策略已成为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其中,随着放免联合作用机制的不断探索,临床证据的快速累积,现放免联合已成为临床关注热点 。为进一步指导放免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放疗中国专家共识(2025 版)》[1](以下简称“2025版共识”)应运而生。
鉴于此,【肿瘤资讯】特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田允鸿教授结合2025版共识,分享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领域的优势人群、长生存获益与未来应用前景,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本期特邀专家——田允鸿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大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放疗科四区负责人,主任医师
肿瘤学博士,美国Emory大学博士后,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导师
广州市高层次人才
广州市高层次卫生人才“医学重点人才”
广州医科大学“南山人才(第五层次)”
研究方向:
鼻咽癌为主的头颈肿瘤放疗抵抗分子机制与免疫相关机制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
以第一作者在Redox biology和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主要社会任职:
广东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鼻咽癌精准治疗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鼻咽癌学组 副组长
广东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青年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聚集共识,放免联合协同增效,用于NSCLC患者优势显著
放疗联合免疫的作用机制
放疗可以通过杀伤肿瘤细胞产生的原位疫苗效应、增强抗原提呈和树突状细胞活化、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以及调控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的多种机制发挥与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该作用机制在2025版共识中的证据级别为3类。
放疗联合免疫的适用人群
对于不耐受手术切除或拒绝手术的Ⅰ期NSCLC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或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ABR)是临床标准治疗手段,总体治疗效果好。然而,患者在接受SBRT治疗后仍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而对于存在高复发转移风险因素的患者,2025版共识推荐,可考虑SBRT/SABR的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
对于驱动基因阴性不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的Ⅱ期NSCLC患者,标准治疗仍为放疗或同步放化疗(cCRT)及序贯放化疗(sCRT)。2025版共识推荐,此类患者也可在(化)放疗基础上联合免疫巩固治疗,但有待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验证。
对于驱动基因阴性不可手术Ⅲ期NSCLC患者,III期临床研究PACIFIC研究及GEMSTONE-301研究证实[2-3],不可手术的Ⅲ期NSCLC患者cCRT/sCRT后免疫巩固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免疫巩固治疗已成为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2025版共识推荐,患者可在放化疗后不良反应恢复至不良事件通用术语评价标准(CTCAE)0~1级后,尽早启动免疫巩固治疗(证据级别:1类)。
对于晚期寡转移NSCLC患者,2025版共识推荐,可考虑在系统(化)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局部放疗,但应充分评估技术上可行性且临床安全性(证据级别:3类)。
总之,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在不同阶段的肺癌患者中都显示出了潜在的疗效,尤其是在晚期NSCLC患者中。具体治疗策略的选择应基于个体患者的实际情况,包括肿瘤的分期、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是否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等因素。
更多获益,放免联合时机、剂量及分割方式等的探讨助力精准治疗
放疗+ICI时的时机
晚期NSCLC患者在放疗后较早介入免疫治疗可能使其有更多的生存获益。对于驱动基因阴性不可手术Ⅲ期NSCLC患者,2025版共识推荐,患者可在放化疗后不良反应恢复至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TCAE)0~1级后,尽早启动免疫巩固治疗。免疫巩固治疗时长建议为1~2年。对于晚期初始寡转移NSCLC患者,推荐先进行系统(化)免治疗后再进行局部放疗,放疗完成后继续免疫维持治疗(2025共识证据级别:3类)。对于伴有脑转移的晚期NSCLC患者,其中,无症状的脑转移患者应优先考虑接受系统免疫治疗,局部治疗可适当延迟;有症状的脑转移患者应积极进行局部治疗,依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决定系统免疫治疗介入的时机(2025共识证据级别:3类)。
放疗剂量及分割方式
理想的放疗剂量应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激活抗肿瘤反应,从而产生长时间的反应。当前,每次8~10Gy的辐射剂量被普遍认为是引起有效抗肿瘤反应的最佳剂量。2025版共识指出,Welsh等进行的探索性分析发现,对于转移性NSCLC患者,SBRT组(50 Gy/分4次完成)和传统放疗组(45 Gy/分15次完成)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SBRT组高级别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对于分割模式,《NSCLC放疗联合免疫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4]推荐在保证生物有效剂量的前提下,采用更容易实现的3~10次分割模式。对于中央型及超中央型NSCLC,应增加分割次数和降低单次分割剂量,但需要保证生物等效剂量>100Gy,才能取得较高的局部控制率。
ICI与SBRT联合产生的协同效应可以在照射区域外增强全身抗肿瘤反应,但是,放免联合的最佳模式仍不明确,未来对于其应用时机、放疗靶区、剂量设定、分割模式等的选择应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探索。
重要地位,放疗联合免疫策略拉开NSCLC人群长生存序幕
随着越来越多研究长生存数据公布,免疫治疗在肺癌领域的最大价值得以体现。放疗作为局部治疗的重要手段,与免疫治疗具有显著的协同潜力。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当前研究热点,也是晚期肺癌临床实践中的关键策略。
目前,与放疗结合的免疫治疗药物主要聚焦于抗PD-1/PD-L1药物和抗CTLA-4药物。近年来,也有新型免疫治疗药物逐渐崭露头角,如抗CD73抗体或抗NGK2A新型免疫调节剂等。在这些免疫治疗药物中,基于KEYNOTE-189和KEYNOTE-407研究结果,K药已成为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的晚期鳞状/非鳞NSCLC优选方案之一[5]。在CheckMate 9LA研究中,O药+CTLA-4抑制剂一线治疗转移性NSCLC的总生存期(OS)持续获益[6],为此类患者带来新的免疫治疗选择。
而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PD-1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在晚期NSCLC领域也获得令人瞩目的突破性成果。RATIONALE-304/307研究相关数据显示[7-8],替雷利珠单抗已使约1/3患者实现4年长生存(非鳞癌和鳞癌患者的4年分别达到32.8%和32.2%),且持续治疗(LTE)患者的4年OS率高达90%以上。这一结果不仅显著提升了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预期,更将“治愈可期”从理想变为现实,替雷利珠单抗正助力“长期生存”逐步成为肺癌患者的“新常态”。而且,凭借扎实的循证医学证据,替雷利珠单抗已获得2025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五大适应症人群一致Ⅰ级推荐[9],这一举措为晚期肺癌的治疗选择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鉴于不同免疫治疗药物带来的临床获益,目前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模式愈发受到关注,选择长生存、强缩瘤、更安心的免疫药物或可更好地发挥这种联合治疗的协同作用,使患者更大获益,诚然这也是临床实践中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为使免疫治疗与放疗更好的有机结合,除关注免疫治疗药物的选择之外,放疗的分割策略、联合治疗时机及个体化治疗决策等均影响着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策略,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精准安全,放免联合治疗肺癌展现广阔前景
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安全性
对于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在肺癌领域的安全性,多项荟萃分析显示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95.5%),但并未增加整体安全性风险且大多数不良反应为1~2级。≥3级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为30%左右,其中肺炎是最常见的高级别不良反应(3.8%)和5级不良反应(0.6%)[1]。PACIFIC研究及GEMSTONE-301研究显示[10-11],对于Ⅲ期不可切除NSCLC,同步或序贯放化疗后,免疫维持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因不良反应导致治疗中断率均高于对照组。在晚期NSCLC中,免疫联合放疗的短期安全性似乎可以接受,免疫或放疗相关不良事件无显著增加。基于此,2025版共识指出,免疫联合放疗在肺癌患者中整体安全可控,联合治疗并未增加整体安全性风险。但部分不良反应与放疗的不良反应重合,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叠加,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证据级别:1类)。
未来发展前景及探索方向
放疗联合免疫的模式前景广阔,已在晚期NSCLC患者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而且随着治疗技术的优化与治疗模式的探索,其在局部晚期和早期患者中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为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无限可能。为进一步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与预后,未来放疗联合免疫治疗还应持续探索,首先,精确筛选获益人群,需要挖掘生物标志物和建立分层模型,以期筛选出可以尽早获益的患者;其次,放疗剂量及分割模式的选择、放疗与免疫治疗的最佳介入时机也亟待进一步明确;再者,放疗技术的改进与提升,例如质子重离子治疗可精准定向肿瘤病灶,减少正常组织损伤,为免疫联合提供更安全的技术支撑。此外,不良反应的管理同样是临床实践中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1.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 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放疗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25, 47(1): 39-64.
2.Spigel DR,Faivre-Finn C,Gray JE,et al.Five-Year Survival Outcomes From the PACIFIC Trial:Durvalumab After Chemoradiotherapy in Stage III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 Clin Oncol.2022;40(12):1301-1311.
3.Zhou Q, Chen M, Jiang O, et al. Sugemalimab versus placebo after concurrent or sequential chemo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unresectable, stage III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in China (GEMSTONE-301): interim results of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multicentre,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22;23(2):209-219.
4.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非小细胞肺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24,16(5):505-515.
5.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version4. 2024).
6.Luis PA et al. First-line nivolumab plus ipilimumab combined with two cycles of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CheckMate 9LA): an international,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21 Feb;22(2):198-211.
7.S. Lu, Y. Yu, X. Yu, et al. 2024 ESMO Asia 632P - RATIONALE-304 long-term outcomes: First-line tislelizumab (TIS) + chemotherapy (chemo) vs chemo for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non-squamous (NSQ) NSCLC. Annals of Oncology (2024) 35 (suppl_4): S1632-S1678.
8.Z. Wang, X. Yu, J. Zhao, et al. 2024 ESMO 1323P RATIONALE-307 long-term outcomes: First-line tislelizumab (TIS) plus chemotherapy (chemo) vs chemo alone for advanced squamous (sq) NSCLC. Annals of Oncology, Volume 35, S841 - S842.
9.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胞肺癌诊疗指南2025.
10.Spigel DR, Faivre-Finn C, Gray JE, et al.Five-Year Survival Outcomes From the PACIFIC Trial: Durvalumab After Chemoradiotherapy in Stage III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J Clin Oncol. 2022 Apr 20;40(12):1301-1311.
11.ZHOU Q, CHEN M, JIANG O, et al. Sugemalimab versus placebo after concurrent or sequential chemo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unresectable, stage Ⅲ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in China (GEMSTONE-301): Interim results of a rand omised, double-blind, multicentre, phase 3 trial[J]. Lancet Oncol, 2022, 23(2): 209-219.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王俊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