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珠江之畔热潮涌动,岭南名城佛山迎来学术盛会。2025年7月13日,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主办,临医会肺癌精准治疗及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协办的“2025年肺癌精准治疗及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五次年会”在广东佛山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襄盛会,聚焦肺癌精准诊疗的前沿与未来。
学会领导致辞
年会开幕式上,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副理事长姜文奇教授发表致辞,总结了肺癌精准治疗及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进展,涵盖学术交流、多中心研究协作、青年人才培养及临床转化推动等方面。他指出,委员会在推动肺癌精准诊疗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展望未来,姜教授强调将继续围绕多组学联合分析、靶向与免疫协同策略、以及临床真实世界研究等方向,进一步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推动我国肺癌精准医学高质量发展。
开幕式致辞
本次开幕式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尤长宣教授主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赵洪云教授和黄岩教授分别致辞,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充分肯定了专业委员会近年来在推动肺癌诊疗规范建设、临床研究创新与成果转化中的积极作用。张力教授指出,肺癌诊疗正处于从靶向、免疫向多维度联合策略演进的关键阶段,期待本次年会促进行业共识凝聚,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落地。赵洪云教授强调,科研应面向临床实际需求,关注患者获益和长期疗效,鼓励青年医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形成持续的人才梯队建设。黄岩教授则呼吁,未来应重视多组学、生物标志物和AI辅助技术在肺癌精准治疗中的整合应用,进一步提升诊疗的个体化和预测性。三位专家的致辞内容紧扣学科前沿,体现了对肺癌精准治疗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也为本次大会的顺利召开奠定了良好基础。
随后,主持人尤长宣教授宣布大会正式开始。
主旨汇报
浙江省肿瘤医院范云教授主持第一场主旨汇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曾木圣教授作大会首场主旨报告,题为《致癌病毒EBV疫苗研发的分子基础与策略》。他介绍,EB病毒主要感染B细胞和上皮细胞,其关键受体为GP350和GP42。课题组构建了可模拟EBV感染的鼻咽癌癌前病变模型,并发现跨膜蛋白R9AP特异性表达于感染细胞表面,具有良好的靶向潜力。研究还发现,病毒蛋白gHgL和gB具备强免疫原性,能高效诱导抗体形成,而gP42可作为保护性抗体靶点。此外,潜伏膜蛋白LMP也常整合入宿主基因组并在鼻咽癌细胞表面表达,截断LMP蛋白抗体同样具有保护作用。基于上述成果,课题组开发了整合多种糖蛋白的EBV嵌合纳米颗粒疫苗,目前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展现出作为鼻咽癌综合性疫苗的良好前景。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张剑威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宇翔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罗繁教授在讨论环节表示,曾院长的报告展示了从病毒受体识别到嵌合纳米疫苗设计的完整创新路径,体现了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深度融合;通过多糖蛋白整合的疫苗策略,针对鼻咽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思路,具有明确的临床应用前景;利用R9AP等新靶点及LMP截断蛋白的发现,体现了对病毒致癌机制及免疫逃逸的精准识别与干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汪波教授主持第2场主旨汇报。卓越临床试验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物统计学嵇元教授以《肿瘤早期临床研究设计创新方法学介绍》为题,深入探讨了临床研究中的统计学原理与应用。他首先解析了不确定性、概率及P值的科学解读,强调正确理解统计学意义对研究设计的重要性。随后,他重点介绍了贝叶斯统计方法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并分享了其团队开发的创新研究方法,如mTPI、i3+3、generalized 3+3、joint 3+3及药物联合爬坡设计等新型试验设计,为肿瘤早期临床研究提供了更灵活、高效的统计解决方案。
广州市胸科医院苏宁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济宾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吴灏祥教授讨论部分提到,嵇教授的报告精准澄清统计学核心概念,如P值和不确定性,强化了早期临床研究的理论基础;系统展示多种先进贝叶斯试验设计工具,体现统计学在肿瘤药物开发中的前瞻性应用;提出的一系列新型剂量递增模型切实提高了早期研究效率和安全性评估的准确度。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常建华教授主持第3场主旨汇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郭卉教授作题为《2025年ASCO晚期NSCLC治疗进展》的主旨报告。她首先介绍了团队在PD-1皮下注射制剂研究方面的进展,采用PD-1与透明质酸a联合注射可突破皮下屏障,免疫原性低、安全性更好,具备与静脉注射相当的疗效和更高便捷性。随后,郭教授总结了ASCO大会上多种免疫治疗联合策略的最新成果,包括联合抗血管生成药(如贝莫苏拜单抗)、抗体偶联药(如Dato-DXd、芦康沙妥珠单抗)及创新ADC SGNB6A与帕博利珠单抗的联合疗法。最后,她重点分析了靶向耐药后的治疗优化策略,介绍KRAS G12C联合免疫的研究进展,以及EGFR耐药后的两项ADC研究——HERTHENA与TROPion-lung03,并剖析了疗效差异的机制,为后续ADC研发提供方向参考。
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蒋明教授、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黄潞教授、东莞市人民医院刘克军教授在讨论环节分别就郭教授的讲题提出:PD-1皮下注射新方案兼顾疗效与便利性,具有较强的临床推广潜力;系统梳理ASCO免疫与ADC联合治疗最新成果,全面反映晚期NSCLC治疗发展趋势;深入剖析EGFR耐药后治疗分化结果,精准把握ADC未来研发的关键突破口。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明芳教授主持第4场主旨汇报。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储天晴教授在《肺癌治疗中的心脏病学机遇与挑战》报告中,系统阐述了肿瘤心脏病学(Cardio-Oncology)的重要性。他指出,传统化疗药物、新型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均可能引发心脏毒性,并详细分析了免疫治疗相关心肌炎的机制、诊断(如心肌活检、多模态影像技术)及管理策略。此外,他以蒽环类药物为例,介绍了PRADA研究、PROTECT研究等在预防和治疗肿瘤心脏毒性中的临床价值。最后,他总结了当前肿瘤心脏病学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强调多学科协作在优化肿瘤患者心血管健康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蔡徐杰教授、江门市中心医院刘冬英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陈海洋教授在讨论环节指出,储天晴教授的报告深化了肿瘤治疗与心血管管理交叉领域的重要性,推动肿瘤心脏病学理念落地;兼顾免疫相关心肌炎的机制解析与PRADA等研究的临床应用,科学性与实践性兼具;强调多学科团队在防控治疗相关心脏毒性中的核心价值,为临床决策提供整合思路。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林忠教授主持第5场主旨汇报。在《2025 ASCO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主题报告中,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王立峰教授系统梳理领域突破:广泛期治疗方面,IMforte研究证实芦比替定一线维持治疗价值,DeLLphi-304研究显示Tarlatamab双抗显著提升二线生存获益,NEJ045A研究则优化了ECOG PS评分较差患者的免疫联合胸部治疗策略;同时局限期ADRIATIC探索性分析揭示,长期无进展生存者的肿瘤微环境具免疫激活特征,为优势人群筛选提供依据。新药研发多维突破,包括T细胞结合器(TCE-obrixtamig/ZG006)、WEE1抑制剂及B7H3/EGFR-ADC均展现抗肿瘤潜力。基于分子生物标志物的转化研究进展,王教授强调未来需着力破解耐药机制、优化联合策略及推进精准治疗临床转化。
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代莹教授、中山市人民医院张俊凯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芙蓉教授参与了讨论,各位观点如下:王教授系统归纳ASCO大会小细胞肺癌广泛期与局限期治疗研究进展,信息密度高、重点突出;涵盖多种前沿治疗策略与新药类型,展示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的多维突破路径;聚焦耐药机制与精准联合策略,提出未来转化研究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的关键命题。
专题会议
专题会第1场由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冯卫能教授主持,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陈华林教授以“从木桶理论看ALK+NSCLC患者的最佳获益”为讲题,他强调多因素协同管理的重要性,提示仅优化单一环节难以实现治疗最大化,需全面提升诊断、治疗、监测与依从性等各环节质量。
专题会第2场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赵媛媛教授主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龙健婷教授分享了“从延长总生存角度看靶向治疗新进展及思考”,她靶向治疗应以延长总生存为核心目标,需通过全程管理和策略优化实现更持久的临床获益。
专题会第3场由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李群教授主持,广东省人民医院陈兢兢教授分享了“EGFR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辅助治疗的创新与突破”,强调靶向药物在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正不断拓展,尤其在精准分层和疗效持续性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推动早期NSCLC治疗策略向更个体化方向发展。
专题会第4场由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练英妮教授主持,广东省人民医院王斌超教授讲题为“EGFR突变NSCLC患者全程管理优化新策略”,系统阐述了从初始分型、靶向治疗选择到耐药监测与后续干预的全流程管理思路,强调应通过动态评估与个体化策略提升EGFR突变患者的长期获益。
专题会第5场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方文峰教授主持,福建省肿瘤医院黄章洲教授演讲了题为“非小细胞肺癌MET”靶点新突破,分享了MET突变及扩增在NSCLC中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新一代MET抑制剂的疗效、安全性及联合治疗策略,强调靶点精准识别与机制导向研发是未来治疗优化的关键。
专题会第6场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阳教授主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宇翔教授分享了“晚期驱动基因阴性NSCLC一线免疫治疗新突破”,他针对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NSCLC患者,一线免疫治疗正展现出突破性进展,未来应聚焦精准分层与联合策略优化。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尤长宣教授主持第6场主旨汇报。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慧娟教授在《肺癌双抗、ADC治疗进展》报告中系统梳理前沿突破:从双抗研发历程切入,详述抗肿瘤双抗临床研究进展与作用机制,重点解读埃万妥单抗(EGFR-MET双抗)的PAPILLON研究与MARIPOSA-2研究、BL-B01D1(EGFRxHER3双抗ADC)关键数据,并分析依沃西单抗(PD-1/VEGF双抗)对比帕博利珠单抗的HARMONi-2研究结果,同时分享PD-1/IL-20-bias双抗初步成果;ADC药物领域则阐明其作用机制与发展脉络,系统评述HER2-ADC、TROP2-ADC、HER3-ADC及MET-ADC在肺癌治疗中的研究结果。王教授强调,当前双抗与ADC虽在疗效安全性方面表现积极,仍需更多III期研究确证临床价值,尤其ADC药物在晚期肺癌治疗中虽展现潜力,距精准治疗目标仍面临诸多挑战。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阳教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黄维甄教授分别讨论,王教授的报告系统汇总双抗与ADC治疗在肺癌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涵盖多个关键靶点与代表性研究;指出当前疗效虽有积极信号,但仍需III期试验和精准人群筛选以推动临床真正落地。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章必成教授主持第7场主旨汇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孟睿教授以《NSCLC罕见突变治疗进展》为题,系统阐述了ALK融合、KRAS突变等罕见靶点的治疗挑战与策略。他结合"有靶打靶"的临床实践,深入探讨了ALK融合的优化治疗、共突变管理及联合方案选择,并强调NGS检测对精准诊疗的基石作用。最后,孟教授展望了AI辅助诊疗和创新临床试验设计等未来方向。
高州市人民医院张海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孟奇教授分别讨论到:孟教授深入解析NSCLC罕见突变的治疗难点与策略,强调“有靶打靶”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价值;提出NGS、AI和创新试验设计的融合前景,展现对未来精准诊疗模式的战略思考。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山常国教授主持第8场主旨汇报。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朱正飞教授在《放疗在免疫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用》报告中,通过临床数据与机制研究,揭示了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效应,特别分享了其团队在脑转移患者中的突破性发现。朱教授最后强调在免疫时代,放疗在晚期NSCLC中的价值不可或缺,如何选择优势人群实施精准治疗极其重要,需要积极探索放疗联合免疫的机制,不断优化治疗联合策略。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剑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邓彩旧教授分别讨论:朱教授以临床数据与机制研究并重,突出放疗与免疫协同效应在脑转移NSCLC中的应用突破;强调筛选优势人群与优化放免联合策略的重要性,突显放疗在免疫时代的关键地位。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岩教授主持第9场主旨报告。Cell Reports Medicine高级编辑虞莎教授在《在Cell Press发表您的医学论文》报告中,系统介绍了Cell Press期刊集群的发展历程与学术定位,涵盖基础研究至临床转化领域。她重点解析了临床转化方向的核心期刊——Cancer Cell(肿瘤学前沿)、Cell Reports Medicine(转化医学)和Med(综合医学)的关注领域和发表标准,为学者投稿提供精准指导。
深圳市光明区人民医院徐舒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薛锦慧教授分别讨论:虞教授清晰梳理Cell Press旗下核心医学期刊定位与要求,为医学研究者投稿提供具体指导路径;强调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链条,助力提升学术成果在高影响力期刊中的转化与发表机会。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赵洪云教授主持第10场主旨报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方勇教授在《KRAS突变肺癌的治疗进展》中,从KRAS靶点发现史切入,全面梳理了从免疫治疗到KRAS G12C抑制剂(如格索雷塞、MK1084)的研发突破。他指出KRAS抑制剂单药还是面临耐药问题,当前研究聚焦从“水平”和“垂直”两个角度抑制RAS通路的多个节点来克服耐药,具体包括泛RAS抑制剂开发及联合策略优化等,强调未来需平衡KRAS G12C抑制剂联用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舒阳春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晶教授进行讨论:方教授从KRAS靶点演进到最新G12C抑制剂进展,系统梳理肺癌靶向治疗的关键突破;聚焦耐药机制与多通路联合干预,强调疗效与安全性的动态平衡,为后续研发提供方向。
大会总结
最后,在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肺癌精准治疗及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洪云,和黄岩教授做了会议总结。她表示2025年肺癌精准治疗及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精彩纷呈,她总结了委员会过去一年在学术建设、协作研究、人才培养和临床转化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强调规范化发展已初见成效。展望未来,专委会会将聚焦多组学融合、靶向与免疫协同、以及真实世界研究等方向,持续推动我国肺癌精准诊疗体系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