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孙春艳教授团队创新发现LDHAL6B可作为MM新型预后标志物,助力精准诊疗新突破

07月0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多发性骨髓瘤(MM)作为第二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高度异质性和复发难治性仍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尽管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药物等新型治疗手段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但个体预后差异依然显著。近年来,肿瘤代谢重编程在M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其中,糖酵解关键酶乳酸脱氢酶A(LDHA)的异常表达与MM细胞增殖、耐药性密切相关。然而,其同源蛋白LDHAL6B在MM中的临床意义尚未被探索。


近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孙春艳教授团队Haematologica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首次揭示:LDHAL6B可作为MM新型预后标志物,其在肿瘤细胞中的异常高表达不仅与疾病进展、不良预后显著相关,更能弥补血清LDH水平在风险评估中的局限性,为完善MM精准分层体系提供了代谢层面的全新视角。【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孙春艳教授就该研究的开展背景、重要发现及临床意义进行深入解析,详情如下。

特邀专家

孙春艳
三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 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学组 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委员会 委员
中国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工作组 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瘤分会 副主委
武汉医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 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
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SCI论文60余篇
分别于2007、2012及2020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MM预后标志物新探索:LDHAL6B的发现与临床意义探讨

孙春艳教授:MM是一种以浆细胞异常克隆性增殖为特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国际分期系统(ISS)及其修订版(R-ISS)虽在风险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治疗方案的不断更新,特别是在R-ISS Ⅱ期这类中间风险患者中,传统分期系统在预后预测中的能力已显不足[1]。 

近年来,肿瘤代谢重编程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根据“瓦伯格效应”,多数肿瘤细胞即便在有氧条件下也倾向于依赖糖酵解供能[2]。对于MM细胞而言,由于需要合成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同时适应骨髓缺氧微环境,其对糖酵解的依赖程度更高。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关注到乳酸脱氢酶A(LDHA)的一种同源蛋白—LDHAL6B。该分子最初在人类睾丸组织中被发现,主要参与睾丸发育与精子发生[3],其在肿瘤中的作用尚未明确。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首先利用多组公开数据库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LDHAL6B在MM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随后,我们对本中心初诊MM患者样本进行了系统分析,评估LDHAL6B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特征和随访数据,探索其潜在的临床价值与生物学意义[4]

LDHAL6B高表达:预示MM不良预后与治疗缓解不足

孙春艳教授:本研究结果显示,LDHAL6B在MM患者中显著高表达,且其高表达与更高的疾病分期密切相关,包括ISS、R-ISS、R2-ISS及MASS等。此外,我们还观察到LDHAL6B高表达的患者往往合并肾功能损伤、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外周血循环浆细胞比例升高、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溶骨性病变和髓外病变等不良预后因素。更重要的是,这类患者在初始治疗中更难以达到深度缓解(如VGPR或MRD阴性),并且其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明显缩短。 

尤其在R-ISS Ⅱ期这一异质性较大的中间风险群体中,LDHAL6B表现出良好的风险再分层能力,有助于识别隐匿的高风险亚群。基于此,我们构建了一个整合LDHAL6B表达水平、高危细胞遗传学改变及血清LDH的多因素预后模型,结果显示该模型在预测患者3年PFS率和OS率方面优于传统R-ISS系统。该研究不仅为改进现有分层工具提供了新方向,也为个体化治疗决策的优化奠定了潜在基础。

MM预后评估升级:LDHAL6B或可作为血清LDH的有效补充

孙春艳教授:血清LDH作为R-ISS中纳入的高危指标,反映了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与侵袭性。但在临床实践中,其风险识别能力仍存在一定局限。本研究发现,约75%的初诊患者血清LDH水平处于正常范围。而在这部分人群中,若LDHAL6B高表达,其预后与血清LDH水平升高者相似,提示血清LDH水平在部分患者中存在“低估风险”的可能。

LDHAL6B作为代谢相关分子,其组织表达水平可能更直接反映骨髓瘤细胞的代谢活性。通过骨髓活检对LDHAL6B进行检测,有望作为对血清LDH的有效补充,特别适用于血清指标正常但疾病进展较快的患者。

展望未来:LDHAL6B有望进一步推动MM个体化治疗发展

孙春艳教授:目前已在体外实验中发现,LDHAL6B能够促进MM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能调控细胞内乳酸生成。蛋白互作分析揭示,LDHAL6B可能与多种参与葡萄糖与氨基酸代谢的关键酶存在交互作用,提示其或在能量代谢调控中发挥重要功能。 

未来,我们将重点探究LDHAL6B在调控糖酵解及其他代谢通路中的具体分子机制,并尝试通过基因干预、小分子抑制剂等策略评估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行性。此外,我们也将联合多中心扩大样本验证,力求推动LDHAL6B相关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助力MM风险评估工具和个体化治疗策略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J. Corre, N. C. Munshi, H. Avet-Loiseau. Risk factors in multiple myeloma: is it time for a revision? Blood, 2021, 137(1): 16-19
[2] O. Warburg. On the origin of cancer cells. Science, 1956, 123(3191): 309-14
[3] H. Wang, Z. Zhou, L. Lu, et al.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intronless lactate dehydrogenase gene in human testis. Int J Mol Med, 2005, 15(6): 949-53
[4] L. Zuo, Z. Li, L. Cai, et al. LDHAL6B is a novel prognostic marker and promotes disease progression in multiple myeloma. Haematologica, 2025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thil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王俊澔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