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耀新生·愈食光 | 食管外科前沿进展中外对话云端盛大启幕,深度交流探索食管癌发展契机,中外协作赋能外科高质量前行

06月2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无论在全球范围还是我国国内,食管癌都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外科治疗作为潜在治愈食管癌的主要手段,由于其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和创伤性,近年来呈现出“中心化”集中趋势。与此同时,随着免疫治疗的不断发展,围术期免疫治疗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全球首个食管癌围术期免疫治疗Ⅲ期ESCORT-NEO/NCCES01研究的成功,为中国食管癌围术期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证据。该研究结果显示,卡瑞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顺铂组(A组)和卡瑞利珠单抗+紫杉醇+顺铂组(B组)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均显著优于紫杉醇+顺铂组(C组)(A组 vs C组,28.0% vs 4.7%,p<0.0001;B组 vs C组,15.4% vs 4.7%,p=0.0034)。两组均达到了主要终点,且未增加手术风险,安全性可控。基于此研究结果,2024版《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和顺铂方案纳入注释更新推荐。这一更新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国食管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选择。

为推动食管癌外科治疗迈向新高度,2025年6月19日,恒瑞独家支持的“【耀新生·愈食光】食管外科前沿进展中外对话”峰会云端盛大启幕。此次盛会力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印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马建群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李志刚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谭黎杰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姜宏景教授担任会议主持,引领中外专家思想交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康晓征教授、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医学中心Prof. Bas Wijnhoven、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Prof. Suzanne Gisbertz在会中发表精彩演讲,众多国内专家围绕食管癌外科治疗、规范诊疗质量控制等前沿热点展开深入探讨。此次峰会深度拓展了中欧在食管癌外科领域的合作版图,为全球食管癌外科治疗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肿瘤资讯】特整理会议重要内容,以飨读者。

演示文稿1_01(2).jpg

【耀新生·愈食光】食管外科前沿进展中外对话

在大会开幕之际,李印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致以热烈的欢迎。他指出,欧美地区的食管癌外科手术与国内存在一定差异。本次大会荣幸地邀请到两位享誉国际的荷兰消化外科教授,为我们展示荷兰的食管癌外科手术前沿进展及数据库搭建经验。李印教授提到,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食管癌患者,但目前我国在结构化、科研级数据库建设方面相对薄弱,尤其是缺乏协作性、国家级或区域性的数据库。近年来,我们一直倡导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基于中国人群的食管癌临床研究体系。在此,期望各大中心能够携手合作,共同打造高质量的中国数据库及食管癌分期系统。同时,我们希望通过此类交流活动,进一步深化各方在临床培训、数据库建设、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合作。最后,希望大家通过此次交流都能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演示文稿1_01(3).jpg

大会主席:李印 教授

由“量”到“质”,

优化中国食管癌外科概念、策略及技术

演示文稿1_01(4).jpg

大会主持:马建群 教授

马建群教授的主持下,康晓征教授首先分享了中国食管癌外科持续质量改进概念、策略及技术发展。食管癌手术是国际公认的高风险且极具挑战性的手术。外科质量不仅关乎于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生命安全,而且也对其长期生存及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我国食管外科亟需开始从追求“量”到追求“质”的学科转型。针对我国医疗模式和食管外科特点,临床亟需一套适合我国食管外科现状的可持续的外科质量改进系统,以进一步优化治疗,从而提高我国的5年总生存(OS)率。

在本次大会上,康晓征教授隆重公布了由国家癌症中心食管癌质控专家委员会牵头制定的中国首个国家认可的食管癌切除术“教科书式结局”,并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了我国食管癌外科治疗的“新标杆”:一、食管癌的精准分期与多模式治疗,强调了个体化诊疗在提升治疗效果中的关键作用;二、肿瘤外科手术概念的演变,展示了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三、系统评价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实践,突出了快速康复在改善患者预后中的重要性;四、术后随访方案的架构,确保了治疗效果的持续跟踪与评估。这些内容旨在规范、促进并夯实外科质量管理,推动食管癌外科质量的持续提升。

演示文稿1_01(5).jpg

分享专家:康晓征教授

科学严谨,荷兰上消化道癌症审计数据库的

构建及管理经验

演示文稿1_01(6).jpg

大会主持:李志刚 教授

随后,在李志刚教授的主持下,Prof. Bas Wijnhoven分享了荷兰在食管癌数据库建设及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他强调,在诊疗过程中进行全程监测至关重要。为了改善临床治疗结局、促进相关研究创新、提高医生专业技术并降低成本,荷兰自2011年起开始建设荷兰上消化道癌症审查(DUCA)数据库。这是一个国家级、强制性的审计数据库,所有医院都必须在该数据库中在线登记每个手术患者的信息。同时,荷兰制定了集中化医疗政策,通过数据库来激发最佳临床实践。

当然,荷兰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每个中心、每个医院的患者量及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各不相同,因此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其次,为了保证注册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DUCA小组增加了患者信息的覆盖率,并采取了相应的审查流程,以把控质量。最后,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一方面,患者可以根据网上公开信息选择就诊医院;另一方面,参与医院可以通过DUCA数据库更新的统计结果回顾其近期的医疗水平和全国的平均医疗水平,在促进临床相互学习的同时,监测患者结局并进一步探讨更优诊疗方案,从而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

演示文稿1_01(7).jpg

分享专家:Prof. Bas Wijnhoven

数往知来,欧洲国家食管癌外科诊疗现状

演示文稿1_01(8).jpg

大会主持:谭黎杰 教授

其后,在谭黎杰教授的主持下,Prof. Suzanne Gisbertz全面梳理了欧洲国家食管癌外科的诊疗现状。在荷兰,食管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且新发病例数呈上升趋势。ESOPEC研究、SANO研究、MATTERHORN研究、CheckMate 577研究等一系列围术期探索成果不断地推动着食管癌治疗领域的发展。

Prof. Suzanne Gisbertz还展示了荷兰过去十年间外科手术术式的演变,涵盖从标准淋巴结清扫术到开胸手术,再到微创手术、Ivor Lewis术式等多种术式。多项研究证实,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在临床获益方面更具优势。ROBOT-2研究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期待能尽快公布相关数据。在淋巴结清扫方面,TIGER研究已成功入组近5000例患者,这离不开复旦大学、上海市胸科医院等中国研究中心对该研究的大力支持。此外,Prof. Suzanne Gisbertz还展示了吲哚菁绿(ICG)近红外荧光(NIRF)技术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创新应用,这一技术为手术过程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演示文稿1_01(9).jpg

分享嘉宾:Prof. Suzanne Gisbertz

思维碰撞绽光芒,中欧共携谱写

食管癌外科治疗新篇章

演示文稿1_01(10).jpg

大会主持:姜宏景 教授

姜宏景教授的主持下,冷雪峰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秦建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程超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田凯华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张双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张仁泉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其他专家们共同聚焦食管癌外科手术治疗等热点问题,以问答形式展开了一场热烈且深入的讨论。

演示文稿1_01(11).jpg

大咖论道

至此,本次会议在专家们的热烈讨论中圆满落幕。姜宏景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向各位教授的积极参与和热情讨论表达了衷心感谢。他指出,正是这种热情与投入,让本次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我国食管癌领域发展迅猛,这离不开各位专家的辛勤付出以及前辈们宝贵经验的传承。姜宏景教授强调,数据库建设虽是当下的短板,但更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交流机会,推动国内外食管癌专家团结协作,共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1c9fcbff76edd9ef25b58fae60f5435.png

扫描二维码观看精彩回放

材料编号:TG - 肿瘤-胃肠食管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艾瑞卡®) - 406 - 2028-06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ri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老猫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