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EGFR突变肺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因素——国家级癌症数据揭示高危人群

07月0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肺癌术后复发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尤其对于EGFR突变患者而言,EGFR靶向药物辅助治疗虽有效,但高昂费用和保险限制让治疗选择充满争议。有学者基于韩国国家癌症登记数据,分析了3,176例接受根治性手术的I-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首次从人群层面揭示了EGFR突变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不仅为临床筛选高危人群提供循证依据,更对优化辅助治疗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相关成果已于2025年1月发表于Cancer Res Treat杂志。

研究背景

手术是I-IIIA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即使完全切除,术后复发率仍居高不下。根据全球数据,I期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RFS)为87.8%,II期为54.7%,而III期患者则骤降至33.4%。术后辅助化疗(如含顺铂方案)被推荐用于II-IIIA期及部分高风险IB期患者,但化疗的毒副作用和有限疗效促使学界探索更精准的治疗策略。近年来,随着靶向药物的突破,EGFR突变患者的辅助治疗迎来转机。ADAURA试验证实,奥希替尼可将II-IIIA期EGFR突变(19Del/21L858R)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从73%提升至85%,这一结果直接推动了NCCN指南的更新。然而,奥希替尼的长期用药成本(通常需持续3年)及停药后复发风险仍存争议,尤其在亚洲地区,EGFR突变发生率高达40%-50%,但医疗报销政策差异显著,使得高危人群的识别成为临床决策的关键。

包括韩国在内的东亚地区作为肺癌流行病学研究的重点区域,其国家癌症登记系统(KCCR)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新发病例,数据代表性极强。本研究依托韩国肺癌协会(KALC-R)2014-2017年登记的9,860例NSCLC患者,筛选出3,176例接受根治性手术的I-IIIA期病例,其中EGFR突变亚组占27.3%(867例)。这一人群的深入分析,不仅填补了亚洲大规模真实世界研究的空白,更揭示了不同于西方人群的复发风险特征。例如,胸膜侵犯(PL1-3级)在东亚患者中更为常见,但其对预后的影响尚未在EGFR突变亚组中明确;此外,有限切除手术(如楔形切除)在早期肺癌中的应用增加,但其长期安全性仍需验证。

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韩国中央癌症登记处(KCCR)和肺癌注册委员会联合开展的回顾性抽样调查。纳入标准为2014-2017年确诊、接受根治性手术且病理分期为I-IIIA期的NSCLC患者,排除临床IV期及分期不明者,最终纳入3,176例患者。EGFR突变状态通过实时PCR或二代测序检测,突变亚组共867例。术后复发定义为影像学或病理证实的局部或远处转移,早期复发为术后1年内发生。胸膜侵犯按Hammar分级系统分为PL0(无侵犯)、PL1(突破胸膜弹性层)、PL2(侵犯胸膜表面)及PL3(侵犯壁层胸膜)。统计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年龄、性别、吸烟史、病理分期、手术类型等变量对复发和生存的影响,显著性水平设为p<0.05,并使用Bonferroni校正多重比较。

结果

1、总人群特征

在3,176例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中,EGFR突变亚组占27.3%(867例)。突变组中位年龄62.5岁,女性占61%,非吸烟者比例高达68.3%,与东亚人群的EGFR突变流行病学特征一致。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94.3%),鳞癌仅占4.0%。病理分期分布显示,75.2%为I期,11.2%为II期,11.8%为III期。手术方式中,肺叶切除占比82.1%,楔形切除和肺段切除分别占7.0%和8.9%。胸膜侵犯方面,73.5%无侵犯(PL0),19.3%为PL1级,5.2%为PL2级,1.6%为PL3级。中位随访时间35.4个月,总复发率为17.1%,其中EGFR突变组5.1%为早期复发,14.0%为晚期复发,中位RFS为33.0个月(表1)。

图片10.png

表1. 入组患者基线临床病理与治疗特征

2、复发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在EGFR突变NSCLC患者中(n=867),多因素Cox回归显示,年龄>65岁(HR=1.41,95%CI 1.02-1.94)、病理N1(HR=2.00,95%CI 1.12-3.56)和N2分期(HR=2.53,95%CI 1.31-4.91)、II期(HR=1.93,95%CI 1.10-3.39)和III期(HR=1.38,95%CI 0.71-2.71)、胸膜侵犯(HR=1.89,95%CI 1.33-2.70)是EGFR突变患者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肺叶切除术相比楔形切除可降低34%的复发风险(HR=0.66,95%CI 0.32-1.37),而全肺切除术因样本量较小(17例),其保护效应需进一步验证(HR=0.45,95%CI 0.26-0.79)(表2)。

图片11.png

表2. EGFR突变NSCLC患者RFS预后因素Cox回归分析

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HR=0.48)、年龄>65岁(HR=1.99)、低BMI(HR=0.93)、ECOG≥2(HR=2.86)、肺弥散功能(DLco)下降(HR=0.98)、III期(HR=4.69)及壁层胸膜侵犯(PL3,HR=3.34)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III期患者死亡风险较I期升高4.69倍,壁层胸膜侵犯患者死亡风险较无侵犯者增加3.34倍,而女性患者的死亡风险仅为男性的48%(表3)。

图片12.png

表3. EGFR突变NSCLC患者OS预后因素Cox回归分析

3、胸膜侵犯的预后价值

胸膜侵犯程度与EGFR突变NSCLC复发风险呈显著正相关。PL0、PL1、PL2和PL3患者的24个月RFS率分别为96.2%、91.5%、85.7%和85.7%。进一步分析显示,胸膜侵犯(PL1-3)患者的平均复发时间为45.02个月,而无侵犯组为53.42个月(p<0.001)。这一结果提示,即使肿瘤大小符合早期标准(如T1-2),胸膜侵犯仍可能通过淋巴转移等途径增加复发风险。

4、亚组分析:

IA期EGFR突变患者(390例):男性占比45.5%,复发风险显著高于女性(HR=2.17,95%CI 1.02-4.62)。手术方式中,楔形切除患者的复发风险是肺叶切除的2.86倍(HR=2.86,95%CI 1.14-7.19),可能与切除范围不足导致微残留相关。

IB期EGFR突变患者(203例):胸膜侵犯(PL1-3)是唯一独立危险因素(HR=2.75,95%CI 1.31-5.75)。此外,肺弥散功能(DLco)每提升1%,复发风险降低2%(HR=0.98,95%CI 0.96-1.00),提示合并肺功能损伤可能增加术后复发风险。

5、生存分析

EGFR突变患者的OS显著优于EGFR野生型患者(p<0.001),但两组RFS无统计学差异(p=0.214)。这可能与EGFR突变患者复发后接受靶向治疗比例较高有关,野生型患者更多依赖化疗或免疫治疗,后线疗效相对有限。

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韩国国家癌症登记数据,首次系统揭示了EGFR突变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晚期病理分期(II/III期)、胸膜侵犯(尤其是PL2-3级)及有限切除手术(如楔形切除)显著增加复发风险。对于IA期患者,男性性别与手术方式选择是关键预后指标;而IB期患者需重点关注胸膜侵犯及肺功能状态。这些发现为靶向药物的精准应用提供了人群证据,建议对符合高危特征的患者优先开展辅助治疗,并优化手术策略(如避免楔形切除)。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以下局限性:回顾性研究本质,无法获取EGFR突变亚型和位点相关数据。此外,由于本研究纳入2014-2017年确诊患者,TNM分期只能依据AJCC第7版标准。未来研究需结合EGFR突变亚型(如19外显子缺失与L858R)及分子残留病灶(MRD)检测,进一步细化风险分层模型。

参考文献

Kim KY, Kim HC, Kim TJ,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in Stage I to IIIA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th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Mutation: Analysis of Korean National Population Data. Cancer Res Treat. 2025;57(1):83-94. doi:10.4143/crt.2024.073。

审批编号:CN-158264

过期日期:2025-08-18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Yuno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Sall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7月06日
马坊
漳州市医院 | 大肠外科
家级癌症数据揭示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