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ICML氏野|全面开花,多点突破,莫妥珠单抗驱动淋巴瘤治疗新进展

06月1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B细胞恶性肿瘤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尽管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在复发/难治性(R/R)以及特定亚型患者中,仍存在巨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以CD20xCD3双特异性抗体莫妥珠单抗(Mosunetuzumab, Mosun)为基础的“去化疗”联合及单药方案,正在多个淋巴瘤亚型中展现其“全面开花”的治疗潜力。在2025年国际恶性淋巴瘤会议(ICML)与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上,一系列重磅研究数据发布。其中,关键的III期SUNMO研究在不适合移植的R/R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首次数据分析惊艳亮相,被ICML接受为LBA。同时,其在边缘区淋巴瘤(MZL)、套细胞淋巴瘤(MCL)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等领域的探索也成果颇丰。

为此,【肿瘤资讯】系统解读两大学术会议前沿进展,并特邀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贺鹏程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洪煌明教授进行精彩点评。

本期导读 

  1. R/R DLBCL治疗的重大突破:III期SUNMO研究显示,Mosun-Pola方案将中位PFS延长近三倍,CR率翻倍。

  2. 一线治疗惰性淋巴瘤:MorningSun研究证实Mosun单药在MZL一线治疗中的潜力。

  3. 攻克高度难治性MCL:Mosun联合Pola方案在BTKi经治的R/R MCL中展现优异疗效。

  4. 联合治疗新思路:转化研究为Mosun在R/R CLL中的联合策略提供了临床前依据。

“双靶”联合,为后线治疗树立新标杆

临床问题一:对于不适合移植的R/R DLBCL患者,这一极具挑战性的人群,我们能否打破化疗瓶颈,迎来更优效、更安全的“去化疗”免疫联合方案?

ICML-LBA研究速递:SUNMO研究主要分析显示Mosun-Pola方案在不适合移植的R/R LBCL中的疗效[1]

对于不适合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或CAR-T治疗的R/R LBCL患者,预后普遍不佳,临床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武器。莫妥珠单抗(Mosun)作为CD20xCD3 T细胞衔接双抗,能重定向T细胞清除B细胞;而维泊妥珠单抗(Pola)作为靶向CD79b的ADC药物,能精准递送细胞毒素。这两款机制互补的药物组成的“双靶向、去化疗”联合方案备受期待。

在今年的ICML大会上,全球、随机、III期SUNMO研究公布了其主要分析结果,证实了Mosun联合Pola方案对比标准化疗R-GemOx,在不适合移植的R/R LBCL患者中,在主要终点上取得了具有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改善。

研究关键结果:

  • PFS实现三倍延长:Mosun-Pola组的中位PFS达到了11.5个月,而R-GemOx组仅为3.8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大幅降低59%(HR=0.41, p<0.0001)。

  • CR率翻倍:Mosun-Pola组的完全缓解(CR)率高达51.4%,是R-GemOx组(24.3%)的两倍以上,客观缓解率(ORR)也达到了70.3%。

  • 安全性特征优异:该联合方案的安全性良好,在所有T细胞导向疗法中,其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为最低之一,且未观察到ICANS事件,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也极低(2.2%)。

SUNMO研究的结果,标志着Mosun-Pola方案为不适合移植的R/R LBCL患者的治疗树立了新的标杆,并提供了一个疗效确切、安全便捷的门诊治疗新选择。

多点布局,

莫妥珠单抗在多个淋巴瘤亚型进行探索

临床问题二:作为靶向CD20位点的双特异性抗体,莫妥珠单抗能否在更广泛的淋巴瘤亚型中展现其价值,满足多样化的临床需求?

EHA-oral S232:MorningSun研究,Mosun一线治疗MZL显示良好疗效[2]

在惰性淋巴瘤领域,MorningSun研究评估了Mosun皮下注射剂型作为有症状的边缘区淋巴瘤(MZL)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结果显示,在中位11.3个月的随访后,ORR为75%完全缓解(CMR)率为61%。其安全性特征良好,最常见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均为低级别且可控。该研究证实,Mosun单药作为一线疗法,疗效明确且给药便捷,能够支持患者在门诊或社区中心接受治疗。

ICML-oral 050:Mosun联合Pola方案针对BTKi经治的R/R MCL[3]

对于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尤其是BTK抑制剂(BTKi)治疗失败后的患者,治疗选择极为有限。II期研究GO40516探索了固定疗程的Mosun联合Pola方案在此类人群中的疗效。结果显示,在42例既往经过多线治疗的R/R MCL患者中(其中26%的患者既往接受过CAR-T治疗),该“去化疗”联合方案由IRC评估的ORR为88%完全缓解(CR)率为79%。中位PFS和OS分别为19个月和21个月。该方案安全性可控,有望为这一预后不良的人群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EHA-poster PD1560:转化研究为Mosun在R/R CLL中的联合治疗提供新思路[4]

在R/R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领域,一项转化医学研究探讨了肿瘤负荷及既往维奈克拉(Venetoclax)治疗对Mosun疗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既往维奈克拉治疗不仅未损害T细胞功能,反而通过降低肿瘤负荷,诱导了更有利的B细胞:T细胞比率。这一发现从机制上为Mosun与维奈克拉的联合治疗策略提供了临床前依据。

专家点评
张会来
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科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恶性淋巴瘤的分子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主要协会/学会任职:
国家癌症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CACA)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及淋巴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副会长
天津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入选天津市第二批卫生健康行业高层次人才(津门医学英才)培养计划、天津医科大学“临床人才培养123攀登计划” 第一层次人选培养计划,天津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获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奖1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三等奖3项,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目前担任《肿瘤药学》副主编、《中华血液学杂志》、 《白血病∙淋巴瘤》、《中国肿瘤临床》、《Hematological Oncology》、 《Blood Research》等国内外期刊杂志编委,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lood、Cancer Research、J Exp Med、JITC、Leukemia、CTM、AJH 、BJH、 Blood Adv 、Int J Cancer 等国际专业杂志以及中华系列杂志、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著九十余篇
荣获第四届 “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

莫妥珠单抗作为CD20xCD3双特异性抗体,其临床开发策略清晰。今年的ICML和EHA会议上公布的一系列数据,系统性地展示了它从单药到联合,从惰性到侵袭性淋巴瘤的应用前景。其中,SUNMO研究是本年度淋巴瘤领域备受关注的临床试验之一。作为该项国际多中心研究的中国主要研究者之一,我们观察到Mosun联合Pola方案为不适合移植的R/R DLBCL患者带来了临床获益。这类患者以往主要依赖化疗,疗效和耐受性均不理想。SUNMO研究以III期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证实了“免疫+ADC”组合在PFS上的获益,这一结果可能对未来的临床实践产生重要影响,也为双抗药物与其他新药的联合探索开辟了新的道路。

专家点评
贺鹏程
主任医师

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血液内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专业委员会 常委;
陕西省医学会血液病分会 候任主任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诊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2023年“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
陕西省造血干细胞移植与细胞免疫治疗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3项、牵头开展结构优化的新型 CART 国际单中心临床研究3项。发表科研论文 9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40 余篇,主编著作2 部,副主编著作 1 部。荣获陕西省教育厅一等奖 2 项,陕西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莫妥珠单抗系列研究的成果,不仅体现了其临床疗效,也展示了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的紧密结合。在CLL中的研究(EHA- PD1560)就从机制层面,探讨了不同治疗背景下肿瘤微环境的变化,为优化联合用药顺序和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这提示我们,未来的临床实践需要关注作用机制以指导临床决策。此外,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探索疗效预测标志物的研究(ICML-poster 239),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方向。如何精准筛选出优势人群,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通过整合基因组、转录组等多维度信息,我们有望在未来开发出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将合适的药物用于合适的患者。从宏观的III期临床试验,到微观的生物学机制探索,莫妥珠单-抗的研究布局为整个淋巴瘤治疗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专家点评
洪煌明
肿瘤内科中心副主任

四川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中心副主任  Ⅰ期临床病区主任
中国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获得者
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四川省青年千人,四川省杰青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CSCO罕见肿瘤专委会常委
CSCO淋巴瘤专委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
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
第一/通讯作者发表JHO、Molecular Cancer、Leukemia、AJH、Genome Med、BJH
2018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
2021年获华夏医学科技二等奖

今年的会议数据体现了莫妥珠单抗作为一款平台型药物的应用价值。我们不仅看到了它在侵袭性淋巴瘤(如DLBCL、MCL)后线治疗中取得的进展,也观察到它在惰性淋巴瘤(如MZL)一线治疗中的表现。MorningSun研究的结果显示了良好的前景,提示对于部分惰性淋巴瘤患者,或许可以在一线采用这种免疫疗法,以期避免传统化疗可能带来的长期毒性。皮下注射剂型的应用,顺应了当前肿瘤治疗“门诊化”的趋势。从SUNMO研究中Mosun与ADC药物的联合应用,到其他研究中单药治疗的表现,莫妥珠单抗展示了其作为联合治疗药物的潜力。这些研究共同提示,通过合理的药物组合与患者选择,我们可能为更广泛的淋巴瘤患者群体带来获益。

参考文献

1. Westin J, et al. Mosunetuzumab plus polatuzumab vedotin is superior to R-GemOx in transplant-ineligible patients with R/R LBCL: Primary analysis of the Phase III SUNMO trial. ICML 2025; LBA.
2. MorningSun: open-label phase II trial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ubcutaneous mosunetuzumab (mosun sc) as frontline (1L) treatment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marginal zone lymphoma (MZL). EHA 2025; S232.
3. Budde LE, et al. Fixed-duration outpatient subcutaneous mosunetuzumab + polatuzumab vedotin shows robust efficacy in a Phase II study of relapsed/refractory (R/R) post-BTKi mantle cell lymphoma. ICML 2025; 050.
4. Jin HY, et al. Impact of tumor burden and prior venetoclax treatment on mosunetuzumab-mediated tumour control in relapsed/refractory CLL. EHA 2025; PD1560.

往期精彩回顾:

ICML氏野|从一线“长跑”到后线“冲刺”:维泊妥珠单抗重塑DLBCL治疗全程管理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shelin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to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