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二届国际青年肺癌研讨会(INSPIRE)在京召开:深化跨国协作,聚焦小细胞肺癌前沿诊疗新策略

06月18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6月7日,北京——继首届会议成功搭建亚洲青年学者协作网络后,由国家癌症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国际青年肺癌研讨会在北京西南华邑酒店举行。本次会议在荣誉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全程指导下,由大会主席王志杰教授、燕翔教授、Herbert Loong(香港)教授与执行主席徐佳晨、韩解非、费凯伦共同领衔,汇聚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与地区的专家学者。会议聚焦小细胞肺癌(SCLC)前沿诊疗策略,通过主题报告与病例解析,深入探讨免疫治疗优化路径、靶向药物临床转化及耐药机制破解等核心议题。

微信截图_20250618142509.png

会议主席王志杰、燕翔教授

会议在王洁教授、王志杰教授及燕翔教授的开幕致辞中启幕。王洁教授强调深化跨国科研协作对破解肺癌地域异质性的关键作用,呼吁建立跨国多中心研究平台以加速研究开展及成果转化;王志杰教授重申青年学者在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中的核心使命,尤其强调研究领域的突破价值;燕翔教授则提出整合多学科资源构建全程管理范式的必要性。三位学者共同期待本次会议进一步激发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动能与合作潜力。

微信截图_20250618142557.png

执行主席徐佳晨、韩解非、费凯伦

首场“进展速递”环节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许斌教授系统梳理了SCLC免疫治疗最新临床证据,深入剖析联合用药增效机制,特别是免疫联合方案的最新数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汪麟教授全面解析2025年抗肿瘤新药研发趋势,重点探讨抗体偶联药物(ADC)在克服SCLC治疗耐药性中的转化潜力。

微信截图_20250618142633.png

"进展速递"环节主持人费凯伦与讲者许斌、汪麟

本环节讨论嘉宾包括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仲佳、孙博洋教授及来自清华大学的李冠乔教授,几位学者围绕两位报告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就生物标志物筛选策略及药物序贯方案展开热烈讨论。

微信截图_20250626142756.png

讨论嘉宾仲佳、李冠乔、孙博洋教授

“海外交流”专题中,菲律宾肺癌中心Rogelio Velasco教授梳理了基于多组学研究的SCLC分子分型研究进展,为临床精准干预提供路径参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姚卓然教授首次公布靶向DLL3的αPD-L1/4-1BB双特异性抗体的研究思路及数据,其创新设计引发国际专家对细胞治疗在该领域的疗效、安全性及适用人群的深度探讨。

微信截图_20250618142730.png

"海外交流"环节讲者Roger(菲律宾)、姚卓然

病例实战环节是会议亮点之一。马来西亚沙捞越中央医院Voon Pei Jye教授通过塔拉妥单抗(Tarlatamab)治疗广泛期SCLC的全程管理案例,展示动态监测技术对优化给药时机的指导价值,同时分享了治疗细胞因子风暴的时间窗和经验;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Stephanie Saw教授则分享一例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结核激活但仍获长期生存的复杂病例,为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管理提供重要借鉴。

微信截图_20250626142907.png

"海外交流"病例讨论主持人Stephanie Saw教授及参与讨论专家

在病例讨论环节,由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的Stephanie Saw教授担任主持,引导讨论嘉宾针对案例中的核心难点进行深入的专业剖析。讨论嘉宾包括夏旸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刘思阳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Omali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Vijay教授(印度班加罗尔Sparsh医院)、刘潇衍教授(北京协和医院)以及Kevin Chua教授(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

来自国内外的专家们围绕治疗手段的选择、治疗时机的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管理等关键议题,不仅展开系统性的学术探讨,还结合各自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分享了针对复杂病例的实用策略与跨文化诊疗见解,为跨国协作提供了宝贵参考。

微信截图_20250626143013.png

"海外交流"讨论嘉宾夏旸、刘思阳、刘潇衍教授

会议尾声,王志杰教授与燕翔教授在总结中高度肯定青年学者的创新贡献,指出本次会议成功建立了小细胞肺癌跨国交流机制,为亚太肺癌研究协作网络注入新动能。未来INSPIRE平台将持续推动前沿成果转化与临床实践优化,助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诊疗规范。

第二届国际青年肺癌研讨会-韩解非1301.pn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B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