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卓越对话CIA】圆桌第二期丨王杰军教授&罗素霞教授&汪子书教授:化疗相关性贫血临床管理经验与新型药物进展

06月19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化疗相关性贫血(CIA)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对治疗的耐受性和敏感性降低,也是导致化疗剂量减少或延迟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我国CIA治疗率处于较低水平,CIA的规范化管理亟需重视。【肿瘤资讯】特邀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杰军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罗素霞教授和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汪子书教授开展圆桌对谈,探讨CIA的临床管理以及CIA新型药物研究进展。

Q1. 化疗相关性贫血(CIA)是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国际和国内学术组织都发布了关于CIA的各类临床指南。想请三位专家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一下您觉得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指南指导临床实践,推动CIA的规范化管理?

王杰军教授:对于肿瘤患者群体,除了肿瘤本身,还存在诸多症状需要予以关注,肿瘤治疗相关性贫血便是其中一种常见并发症。诸多国家的医疗学术机构已制定相应指南共识,我国的 CSCO 也较早推出了肿瘤相关性贫血诊治的专家共识和指南。然而,在临床中,贫血问题的关注度仍然不足。一方面,我们尚未充分认识到贫血对患者的严重危害;另一方面,恶性肿瘤患者贫血的发生和发展通常比较缓慢,初期症状不甚明显,与急性失血(如消化道出血)时的明显症状形成鲜明对比,致使患者自身也缺乏重视。

实际上,临床证据表明,贫血可引发诸多不良影响,例如贫血会导致组织乏氧,导致患者疲乏,进而降低生活质量和患者对肿瘤治疗的依从性;同时,贫血还会影响肿瘤治疗的疗效。鉴于此,我们应遵循各类共识指南,深刻领会治疗贫血的重要性,熟练掌握其诊疗规范,全方位加强对肿瘤患者的贫血管理,涵盖筛查、诊断、治疗及随访等各个环节,让患者在治疗中真正获益。

罗素霞教授:我将从治疗时机和治疗目标两个方面谈谈CIA治疗的关键点。

一、起始治疗时机:2024年《CSCO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1]建议,以下几种情况可考虑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或罗沙司他治疗CIA:①轻度贫血患者;②虽为中度贫血但症状较轻,休息及加强营养即可改善的CIA患者;③接受姑息性化疗且需要改善轻中度贫血的CIA患者;④有输血过敏史的CIA患者。起始治疗时机为血红蛋白(Hb)≤100g/L,当Hb处于80-100g/L时,应尽早治疗;若Hb≤80g/L,需调整化疗方案,优先纠正贫血[1]

二、治疗目标:①短期目标:纠正贫血危急状态、改善症状,保障抗肿瘤治疗按计划进行。指南推荐CIA治疗的Hb目标值为110-120g/L[1]。过低难以有效改善贫血,过高则可能引发血栓风险。对于存在血栓高风险的患者,如肺癌、血液肿瘤、妇科肿瘤等瘤种患者,以及高龄、卧床或制动患者等,不建议将Hb靶目标设置过高。另外,含顺铂的治疗方案、抗血管生成药物等治疗相关因素也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对于血栓形成风险较高的外科肿瘤患者,如麻醉时间≥2h、围术期卧床时间较长等患者,要根据情况适当降低Hb靶目标,防止Hb短时间快速升高过多。
 
②长期目标:通过改善贫血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确保抗肿瘤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CIA和乏力是导致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研究显示,Hb水平处于110-120g/L时,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最显著[2]。此外,贫血会加剧肿瘤缺氧,可能促进肿瘤进展,影响抗肿瘤治疗效果。一项研究[3]显示,Hb≥111g/L的ⅢA/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位总生存期显著长于Hb<111g/L的患者。所以,长期来看,将Hb维持在110-120g/L的目标范围内,对改善患者贫血状态和长期预后意义重大。

汪子书教授:在治疗CIA时,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指南推荐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2024年《CSCO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1]推荐以下治疗方法:

一、输血:重度贫血(Hb<60g/L)或中度贫血伴严重症状时首选输血,能快速提升Hb水平,缓解急性缺氧症状。但我国血源紧张,临床可及性差,例如我院Hb低于70g/L才能申请输血。且输血疗效维持时间短,可能引发感染、过敏、铁过载等风险,使用须谨慎评估。

二、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适用于轻至中度贫血或不适合输血的患者。ESA可有效提高Hb水平,减少输血需求,改善生活质量,但可能引发血栓栓塞等不良反应,使用过程须密切监测。

三、铁剂:CIA与胃肠道反应所致的铁缺乏密切相关。要全面评估患者铁代谢状态和营养状况。绝对性缺铁患者须补充静脉铁或口服铁;EPO治疗且存在功能性缺铁的CIA患者,静脉铁剂可作为辅助治疗。但静脉铁剂可能引起低血压和过敏反应等,治疗时要重点关注。

四、罗沙司他:一种新型口服小分子药物,已完成Ⅲ期临床研究。它通过短暂、间歇性激活低氧诱导因子(HIF)信号通路,内源性促进生理浓度的EPO生成,激活铁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增加铁吸收利用,并降低铁调素,对炎症状态下的功能性铁缺乏有改善作用,其口服给药方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Q2. 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以及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作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这些疗法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贫血也是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如何看待免疫、靶向、ADC治疗引起的贫血问题,贫血是否会影响抗肿瘤效果,以及如何管理贫血?

王杰军教授:在肿瘤治疗领域,CIA诊断治疗已有诸多规范。免疫治疗激活免疫系统,可能引发自身免疫相关疾病,导致骨髓抑制及贫血,这是与传统细胞毒性药物治疗不同的状况。同时,ADC药物含化疗成分,与传统化疗一样也可引发骨髓抑制,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可能抑制骨髓,引发贫血相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及ADC药物导致贫血的机制,与传统治疗不完全相同。

在贫血治疗方面,应依据2024版《CSCO肿瘤治疗相关贫血的指南》[1],及时评估和治疗,使Hb维持在目标值水平。期望通过贫血治疗,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缓解贫血与疲乏等症状,增强治疗获得感,同时缓解组织乏氧状况,提升治疗效果。

未来,需积累更多临床经验,明确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及ADC药物等引发的贫血与传统抗肿瘤治疗的区别,以解决新问题,丰富指南和共识。临床指南和共识是大家共同认可的观点,且有大量临床数据支持,遵循指南和共识是我们实现规范治疗的最佳途径。

Q3. 目前,针对CIA的新型药物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些药物的研发集中于贫血的核心病理机制,特别是红细胞生成和铁代谢的调控,通过全新的作用机制有望弥补传统治疗的不足,并为患者带来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临床上比较关注哪些正在研究中的治疗CIA的新型药物,它们可能带来哪些突破?

罗素霞教授:罗沙司他是全球首款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可抑制脯氨酰羟化酶(PHD),稳定HIF表达,通过每周3次给药频率,短暂、间歇性激活其下游与红细胞生成相关的靶基因,对红细胞生成进行多环节调控。它不仅可以增加EPO及其受体的表达,还能改善铁的吸收和利用,且疗效不受微炎症状态影响。近期,国际肿瘤学顶级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JCO)发表了罗沙司他治疗非髓系恶性肿瘤患者CIA的中国Ⅲ期注册研究,结果[4]显示其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α(rHuEPO-α)相当,并且能让更多患者在更短时间内实现具有临床意义的Hb改善。并且,罗沙司他是口服制剂,用药便捷,能提高治疗依从性。2024版《CSCO肿瘤治疗相关贫血的指南》首次将其作为Ⅱ级推荐用于CIA治疗,推动了CIA治疗格局变革[1]。目前,其用于治疗CIA的上市申请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受理。

汪子书教授:除罗沙司他外,目前还有多款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新药,如乳铁蛋白、铁调素拮抗剂和抗IL-6抗体等。乳铁蛋白具抗菌、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特性,可作为新型铁代谢调节剂;铁调素拮抗剂通过减少铁调素产生来增加铁吸收;IL-6参与慢性炎症状态下的铁代谢,抗IL-6抗体则能提高Hb水平并改善贫血。这些新药有望为CIA治疗提供更多选择。总体而言,新型药物研究从症状控制向机制治疗迈进关键一步,带来诸多突破。它们不仅能改善贫血症状,还能解决贫血发病机制问题,减少输血需求,降低治疗风险。随着临床试验推进,未来有望改变CIA治疗格局,为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方案。

结语

CIA作为恶性肿瘤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影响显著,我国CIA治疗率较低,规范化管理亟待加强。专家们深入探讨了CIA的临床管理及新型药物研究进展,强调了运用指南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并指出新型药物如罗沙司他等的研发为CIA治疗带来新突破。未来,随着更多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推进,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助力医学发展,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推动CIA治疗进入新阶段,为全球肿瘤治疗领域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2024)》
[2] Spivak JL, Gascón P, Ludwig H. Anemia management in oncology and hematology. Oncologist. 2009;14 Suppl 1:43-56.
[3] Topkan E, Selek U, Ozdemir Y, et al. Chemoradiotherapy-induced hemoglobin nadir values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I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Lung Cancer. 2018 Jul;121:30-36.
[4] S. Lu, J. Wu, J. Jiang,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oxadustat for anemia in patients receiving chemotherapy for non-myeloid malignancies: a randomized, open-label, active-controlled phase 3 study[J]. J Clin Oncol. 2024 Oct 1:JCO2302742.

评论
06月21日
杜建帅
平遥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
06月21日
王隆来
上海市监狱总医院 | 肿瘤内科
化疗相关性贫血的处理
06月21日
杜建帅
平遥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