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EHA】肖希斌教授:泽布替尼联合R-MTX方案治疗新诊断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06月1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第30届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正在意大利米兰盛大举行。作为欧洲血液领域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每年都会吸引全球各地的血液学专家齐聚一堂,共探血液领域前沿进展。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肖希斌教授开展了一项关于泽布替尼联合R-MTX方案治疗新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多中心、单臂、开放标签II期临床试验的初期结果入选本次大会的壁报摘要。【肿瘤资讯】将结合会议发表对研究进行解读,并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肖希斌教授点评此次研究成果,以供读者参考。

背景

PCNS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DLBCL(占90%),传统大剂量甲氨蝶呤方案治愈率低(<40%)且患者易复发;泽布替尼作为新一代BTK抑制剂(BTKi),在复发/难治性PCNSL中的总缓解率(ORR) 达64.7% 且安全性相对更优。

研究设计

多中心、单臂、开放标签、II期临床试验。

图片1.png

图一 研究设计

研究主要终点

ORR;关键次要终点:最佳OR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安全性。

研究结果

截至2025年2月,共有23例新诊断PCNSL患者入组。

表1.基线特征微信截图_20250612140336.png

在ZR-MTX诱导治疗后,9例患者接受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7例患者接受移植前接受了ZR-MTX方案作为巩固治疗(之后评估为完全缓解[CR]),2例患者在移植前接受了阿糖胞苷联合噻替哌的巩固治疗。在每个巩固治疗组中,各有1例患者发生疾病进展,其余7例患者处于持续缓解中。在第二周期结束时,研究的ORR为82.6%,其中5例患者达到CR,14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在诱导治疗结束时,14例(60.9%)患者达到CR, ORR为78.2%。

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范围:10-50个月),中位PFS与中位OS尚未达到。预估的2年PFS率为66.1%,预估的3年OS率为72.9%。

表2.疗效与生存情况分析

图2. PFS和OS曲线

在安全性方面,所有患者(100%,23/23)至少发生1次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6例(26.7%)患者出现≥3级TEAE(均为3级),其余均为为1-2级;无4-5级不良事件,无治疗中断。

研究中常见的TEAE(发生率≥14%)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100.0%)、贫血(69.6%)、出血(65.2%)、恶心(60.9%)、食欲减退(43.5%)、呕吐(39.1%)、疲劳(39.1%)、便秘(39.1%)、血小板减少(34.8%)、口腔黏膜炎(34.4%)。研究中未观察到预期外毒性。

研究结论

泽布替尼联合R-MTX方案在初治PCNSL患者中展现出显著疗效和可接受的安全性。

专家点评
肖希斌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中国医师协会毕教委执委会评估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肿瘤联盟浙江分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青年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MDS/MPN专业组委员
美国City of Hope 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主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省厅、局级课题以及医学院教育改革项目多项,SCI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并出版著作2部
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一项,省医学科技二等奖一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PCNSL是一种罕见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难度较大。传统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联合化疗方案疗效有限且毒副作用显著。近年来,BTKi已成为PCNSL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BTKi单药或含BTKi的多药联合化疗方案在PCNSL患者中的ORR为50%-77%,体现出BTKi在治疗PCNSL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泽布替尼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4%,与一代BTKi(97.3%蛋白结合率)相比,泽布替尼较低的蛋白结合率可能使其游离药物浓度更高,从而更易穿透血脑屏障。本研究纳入23例初治PCNSL患者,采用ZR-MTX方案(泽布替尼+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治疗。结果显示,最佳ORR为82.6%,诱导治疗结束CR率为60.9%,ORR 为78.2%。中位随访22个月后,14例患者达CR,中位PFS与中位OS尚未达到。预估的2年PFS率为66.1%,预估的3年OS率为72.9%。研究结果表明ZR-MTX方案治疗初治PCNSL缓解率高、耐受性良好,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策略,值得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2025 EHA poster PF935
2.  C. Grommes, A. Pastore, N. Palaskas, et al.a. Cancer Discov 2017,7(9):1018-1029.
3. C. Soussain, S. Choquet, M. Blonski, et al. Eur J Cancer 2019,117(121-130.
4. L. Schaff, L. Nayak, et al. Leuk Lymphoma 2024,65(7):882-894.
5. M. S. Lionakis, K. Dunleavy, M. Roschewski, et al. Cancer Cell 2017,31(6):833-843.e835.
6. Z. Lin, J. Ma, Y. Ma, et al. Acta Haematol 2024,147(5):555-563.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herr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王姝雅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