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SGBCC 名家解读丨首设“中国专场”,中外专家携手共议HR阳性早期乳腺癌诊疗热点

03月15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第19届圣加仑国际乳腺癌会议(SGBCC 2025)于2025年3月12日至15日在奥地利维也纳盛大启幕。作为两年一度的学术盛会,本次会议云集全球百余个国家的顶尖乳腺癌学者,共探早期乳腺癌诊疗的革新路径与治愈边界,以共识投票锚定未来实践方向。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大会首次设立了中国专场,集中展示了中国学者在乳腺癌诊疗领域的突破性成就,并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向世界传递东方智慧,彰显了中国在全球乳腺癌研究中的重要影响力。


3月15日,国际共识会议将对关键争议议题进行投票表决,其结果将为未来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备受全球关注。在投票前夕,【肿瘤资讯】特邀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Michael Gnant教授、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殊教授展开深度访谈,聚焦早期乳腺癌诊疗中的东西方差异、循证证据与临床实践的冲突等核心问题,深入解析权威专家对精准治疗和未来图谱的思考。

砥砺共进

SGBCC汇聚全球智慧赋能临床实践

Q:您怎样看待SGBCC 2025的会议亮点?您如何评价SGBCC在乳腺癌诊疗领域上的学术影响力,及其对于早期乳腺癌临床实践的意义?

图片2.png

SGBCC不同于常规学术会议侧重前沿成果发布的模式,更致力于系统性整合过去24个月的循证医学进展,通过国际专家共识确立早期乳腺癌诊疗的标准化框架。这种以"证据凝练"代替"信息增量"的范式,正是SGBCC的独特学术定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届首设“中国专场”,成为会议亮点之一。

乳腺癌是全球性问题,会议旨在寻求全球性的科学及临床共识,最终达成的共识有望明确全球专家所认可的当前早期乳腺癌治疗的最佳实践方案,对指导早期乳腺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东方力量

Voice of China奏响学术强音

Q:本次SGBCC 2025首次设置了CSCO中国专场,这标志着双方合作的新起点。您如何看待这一创新性设置?您对未来CSCO与SGBCC的合作有哪些期待?对CSCO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又有何畅想与期待?

图片1(1).png

感谢圣加仑大会主席Michael Gnant教授对中国专家团队的邀请。中国学者在SGBCC中的角色已从旁听者转变为重要发声者。如今,包括我本人、邵志敏教授、徐兵河教授、殷咏梅教授以及来自中国台湾的黄俊升教授在内,五位中国专家已成为SGBCC的重要声音。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全球乳腺癌研究中日益重要的地位。本次“中国专场”盛况空前,中国团队表现卓越。国际专家对中国学者的研究贡献给予高度肯定,并指明了未来合作的方向,为中国与全球在该领域的深入合作、共同推动诊疗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临床决策方面,我们必须立足于各区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手术策略上,当欧美专家讨论二次手术的必要性时,我们需要基于中国患者的特征和医疗条件做出判断;在药物应用方面,中国已取得显著进步,以瑞波西利为例,其价格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并已纳入医保,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用药的可及性。今年1月,我们在CSCO乳腺癌指南讨论中汇集了100名中国专家的意见,这些基于中国临床实践的观点将通过我和殷咏梅教授等渠道带到国际舞台,进而影响国际共识的形成。这种双向交流机制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全球乳腺癌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也意味着中国在乳腺癌治疗领域的实践经验不仅能服务于本国患者,还能为经济条件相似的国家提供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未来,我们期待在国际平台上创造更多交流机会,同时在国内学术盛会上邀请更多国际专家来华交流,共同探讨临床难题,促进全球乳腺癌研究的协同进步。

难题求解

HR+高危早期乳腺癌研究与个体化决策

Q:SGBCC是专注于早期乳腺癌诊疗领域的国际盛会。在发病率最高的HR+早期乳腺癌方面,近年来研究进展不断涌现。您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些进展,以及它们对临床实践的影响?

图片2.png

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是占比最高的亚型,其诊疗革新是学界关注焦点。近年来,CDK4/6抑制剂(CDK4/6i)从晚期治疗向早期辅助治疗领域的战略前移值得关注。基于NATALEE、MonarchE等Ⅲ期临床研究数据,瑞波西利、阿贝西利等CDK4/6i可显著提升高危患者的无浸润性疾病生存率(IDFS),绝对获益达到6%。相较于传统化疗方案,CDK4/6i治疗体系展现出精准靶向治疗机制、口服给药模式提升治疗依从性、通过严格风险分层筛选适用人群等三大核心优势。但不同药物在给药周期及适用人群界定标准方面存在细微差异,需在后续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中加以考量。

图片3.png

现有试验无法解答所有疑问,临床医生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并作出决策。以中国为例,存在大量高风险乳腺癌患者,部分患者已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AI)长达两年甚至三年,临床考虑是否需要加入CDK4/6i进行治疗。此外,针对众多高风险患者,临床有多种强化治疗策略可供选择,但究竟是延长治疗时间、增强治疗强度,还是两者同步进行,尚无定论,亟待深入研究与探讨。

图片2.png

在临床实践中,常遇到一些临床试验尚未涵盖的患者相关问题,如对于高危患者,在MonarchE和NATALEE研究中,患者接受CDK4/6i治疗的起始时间分别为12周和12个月,因此对于接受两三年内分泌治疗(ET)后是否适合添加CDK4/6i,目前缺乏相关数据支持。关于基础ET方案的差异,目前三种AI的作用已被多次证实具有高度相似性,但从技术层面而言,我们依然缺乏相关数据支持。当患者处于高风险状态时,如何强化治疗,是优先选择更强烈的内分泌药物,还是添加化疗,对于中等风险群体,是否可以避免化疗,转而使用CDK4/6i,这些领域目前均缺乏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需在专家小组讨论中进一步探讨。

学术思辨

CDK4/6抑制剂辅助治疗的探索与应用

Q:鉴于并非所有CDK4/6i的辅助治疗试验都取得了成功,您认为NATALEE试验取得成功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此外,目前临床上有三种主要的CDK4/6i,但它们在辅助治疗中的表现却存在显著差异,您如何看待这种差异?

图片2.png

PALLAS试验和PENELOPE-B试验的阴性结果表明,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临床决策应更加个体化。MonarchE和NATALEE试验的患者群体有显著区别,MonarchE研究主要局限于淋巴结阳性患者,没有纳入更多危险因素。而NATALEE研究则将目标人群几乎扩大一倍,涵盖了几乎所有ⅡA到ⅢC期患者,既入组了MonarchE研究人群,又纳入了该研究以外的人群(包括N0和N1全人群),且NATALEE研究对照组中N0患者群体4年IDFS为87%,说明研究者挑选的是相对高风险患者,可以说为更广泛的高风险人群带来了治愈机会。在临床实践中,需探寻正确方式,为需强化治疗的患者升级治疗方案,为无需额外治疗也可能治愈的患者降级治疗方案。

图片3.png

CDK4/6i或许在作用机制以及患者耐受性方面存在差异,但目前已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试验结果,临床医生可在后续的临床试验及治疗过程中,更为明智且有选择性地运用这些药物。

深度洞察

St. Gallen共识投票热点前瞻

Q:随着SGBCC 2025的开幕,St. Gallen共识投票环节也即将拉开帷幕。结合中国及国际早期乳腺癌的治疗现状及未满足的治疗需求,您对本次会议上St. Gallen共识的哪些临床问题投票特别关注?

图片2.png

中国在医疗照护标准方面正以极快的速度追赶,但仍有工作有待推进。中国乳腺外科手术中的保乳率目前约为30%,而奥地利这一比例约为80%,这种差异本质上反映的是早期诊断率而非技术能力的差距。预计本次会议的一个热门话题会是腋窝分期,一些大型试验结果显示,腋窝分期可从传统的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术降级为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甚至对于极低风险的患者,可能根本无需对腋窝进行处理。由于疾病分期状况的原因,这类极低风险的患者在中国比较少见,中国的同行们在这方面可能会采取保守的态度。

图片3.png

我关注的话题同样是ALND及治疗强度调整。此外,近年来ctDNA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它们究竟是应该融入到临床实践中,还是继续留在研究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其中存在着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SGBCC之所以吸引人,关键就在于它不仅仅局限于对现有数据的讨论,更多的是深入探讨那些在实际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我对即将进行的投票结果满怀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取更多对临床实践有指导意义的信息。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Jin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CYX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