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AMS在粒缺伴发热高危患者的应用

2024年06月09日


图片 1.p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nd Infection Control 》(IF: 4.89; Q2)期刊于2022年3月发表了《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危患者的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旨在评估抗菌药物管理 (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 AMS)对⾼危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 FN)患者抗⽣素使⽤和临床结果的影响1。

研究背景

2011年欧洲白血病抗感染指南 (ECIL4) 建议对特定FN患者降阶梯/停用抗生素的策略:对于入院及住院后72-96小时病情稳定且既往未检出病原菌的患者,即使患者仍有发热或无发热,可考虑停用联合抗生素药物治疗,改用包括头孢哌酮/舒巴坦在内的更窄谱抗生素治疗1,2。本研究目的是根据指南推荐评估AMS对高危 FN 患者的抗生素使用及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1

研究方法

一项观察性研究纳入法国巴黎科钦大学医院血液科490例住院人次数据。抗生素降阶梯治疗和停药策略基于ECIL4指南,由血液学家和AMS管理团队共同实施,比较AMS管理前(2018年1月至10月)和管理后(2019年1月至10月)的患者情况。研究回顾性收集临床和微生物学数据,通过医院药房数据汇总抗生素消耗量,并通过计算每1000名患者日的限定日剂量来对其进行标准化。研究使用中断时间序列方法分析每两个月的抗生素消耗量,并将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或医院死亡的临床结果作为复合终点1

研究结果亮点

执行AMS策略, 可降低⾎液科的抗菌药物使⽤强度

A.氨基糖苷类

图片 2.png

B.碳青霉烯类图片 3.png
C.第三代β-内酰胺类(第三代头孢菌素或脲基青霉素/羧基青霉素)图片 4.png
D.第四代β-内酰胺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假单胞菌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图片 5.png
E.氟喹诺酮类图片 6.png
F.糖肽类图片 7.png


图1.研究期间每 1000 患者日的规定日剂量抗生素消耗量的分段线性回归1
(实线:粗略计算的每2个月抗生素消耗量;虚线:分段线性回归)

执行AMS策略,显著降低 高危FN患者转入ICU概率或死亡风险

图片 8.png
图2. 不良结局(转入ICU超过24小时或死亡)发生的Kaplan-Meier曲线1
(A:总研究人群;B至少发热1次住院患者;颜色区域代表每条曲线的95%合并区间,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

研究结论

多学科AMS管理高危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与碳青霉烯和糖肽的减少使用和临床结果的改善有关1

讨论

碳青霉烯类是超广谱的 β-内酰胺类药物,可有效对抗 ESBL-PE 和厌氧菌。既往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史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发生密切相关。万古霉素是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最常用的糖肽类抗生素,其肾毒性往往会引起患者急性肾损伤。使用上述两种药物治疗FN会促进粪便中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生长,导致患者粪便中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高密度定植,可能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1

本研究发现AMS管理减少患者碳青霉烯、糖肽类药物使用,由此可带来两方面获益:一方面减少药物副作用,降低临床耐药菌定植、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风险,改善抗菌治疗压力,对于遏制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减少抗菌药物使用可以降低FN患者治疗成本,减轻患者负担。此外,AMS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病情,降低转入ICU概率及死亡风险1

综上所述,AMS管理通过减少抗菌药物使用,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FN患者带来多重获益,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临床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Contejean A, et al. Antimicrob Resist Infect Control. 2022 Mar 26;11(1):52.
2. Averbuch D, et al. Haematologica. 2013 Dec;98(12):18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