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致力肿瘤医生科普能力提升,打造中国肿瘤科普创作交流中心

2023年09月0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169286931ced14f95d4b58d05c019ef.jpg

如今,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在青年人群中的蔓延,癌症已经不再是一个对多数人而言遥远的话题。在我国,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常见癌症的发病率正逐年走高,成为全社会亟需面对的重大健康威胁。

癌症发病率逐年走高,防治癌症刻不容缓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数据,我国年度新发癌症病例已经超400万例,世标发病率达每10万人186.46起,其中,男性患者的发病率更是可达到每10万人207.03起。所有癌症中,发病数最高的是肺癌,可达到82.8万例,其次则为结直肠癌(40.8万例)、胃癌(39.7万例)、肝癌(38.9万例)、乳腺癌(30.6万例)与食管癌(25.3万例)等。癌症死亡病例则达到了241.4万例,其中最高的同样为肺癌(65.7万例)、肝癌(33.6万例)、胃癌(28.9万例)、结直肠癌(19.6万例)与食管癌(19.4万例)等。
 
值得关注的是,多种常见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包括前列腺癌、结直肠癌、白血病、胰腺癌等。考虑到癌症发病与年龄的相关性,未来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能会持续走高。

人人携手,全面行动:全人群,全周期,全社会

很多患者属于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当出现症状就诊后,可能已经处于中晚期,甚至失去治愈机会,而如果可以及早进行筛查、检查,将有望于疾病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从而获得更好的预后。以发病率最高的肺癌为例,I期肺癌患者经过根治性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而IV期肺癌如果未能得到精准治疗,5年生存率甚至不及1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将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提高15%。这不仅需要全国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每一位国民的共同参与。如果仍将医生与医院作为肿瘤防治的“第一战场”,那么将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只有将防治关口前移至广大民众自身,才能有望于癌症的更早阶段将其发现。

如果每一位潜在癌症患者都可积极进行癌症早筛,那么将有更多癌症在有望早期被发现,并通过及时的干预取得良好的预后。而欲提高广大民众的癌症早筛意识,便需要由医生向其传递相关的科普知识,建立癌症早筛意识。2023年,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是“癌症防治 全面行动-全人群 全周期 全社会”,再次号召全社会共同加入癌症防治行动,积极推动肿瘤防治的关口前移,加强肿瘤宣教力度,从而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保障肿瘤防治的综合疗效。

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接受了手术治疗或系统治疗的患者,对于疾病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复查的频率及项目、家中护理常识等。为了帮助患者得到更好的院外康复,医生的科普工作同样至关重要。因此,癌症的科普是一项面向全人群、全周期、全社会的工作。

新时代,新媒介,新科普

癌症发病率逐渐走高的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普的媒介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今,随着手机、平板及移动互联网的高速普及,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融媒体时代。知识的传递不再局限于书本、海报或电视节目,以微博客、PLOG、短视频为代表的创新流媒体传播方式打破了以往科学知识传播的诸多壁垒,成为新时期的媒体传播阵地。科普的形式也不再局限于上课般的单向知识输出,而可以以更为活泼、生动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甚至形成一时的热门话题。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医生建立了自己的科普专用账号,结合临床科研进展与临床经验,开展科普工作,其中不乏一些已经形成了一定影响力的“大V”医生。

对于当代肿瘤医生而言,更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主旨,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推进健康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开展新时代的肿瘤科普工作。基于此,我们推出了“肿瘤医生科普能力提升计划”,希望以H5交流平台为原点,全面助力肿瘤科普创作者量及质的提升,助力科普工作者创造更多符合时代特征的肿瘤科普作品,积极传递正确而规范的肿瘤科普知识,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投身肿瘤防治事业,共建2030健康中国。

多样化科普视频形式,线上线下联动授课

平台计划收录总计80个优秀患教科普视频,内容可涵盖肿瘤领域的方方面面,包括肿瘤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用药管理、饮食建议、生活方式干预等,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短视频内容,向广大民众、患者传达简洁、易懂的科普知识。平台会将收录的视频进行展示,并由读者进行投票,评选出最受欢迎的科普视频,形成互相学习的积极氛围。

此外,平台还将开展线上、线下联动,支持10位优秀专家在所在医院开展线下患教科普讲堂,近距离解答患者疑惑,平台将进行录制并于后续在平台中进行展示。

平台还将以更多样形式带来精彩科普作品,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QTT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BJ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