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打好持久战:综合评估FN发生风险,G-CSF保障肺癌患者高效获益

2023年12月1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化疗作为其重要治疗手段,可有效杀灭肿瘤细胞,但同时也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不仅可影响化疗疗效,还可增加感染和死亡风险。第三代长效G-CSF艾贝格司亭α给药方便,长效且强效,拥有良好的安全性,为肺癌患者足剂量、足疗程使用化疗保驾护航。

肺癌疾病负担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频发雪上加霜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令人关注。虽然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出现使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但化疗仍然是精准医学时代下治疗肺癌的重要手段,在新辅助/辅助治疗、联合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放疗等抗肿瘤方案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基石地位。但是,化疗药物属于细胞毒药物,尤如一把“双刃剑”,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正常细胞尤其是对机体的免疫、造血功能有严重损害。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应用化疗药物最常见的血液学不良事件,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可能导致化学药物减量或延迟、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和严重的感染,从而增加治疗费用、降低化疗效果。
 
若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感染从而延误治疗或因暴发感染导致迅速死亡。据研究显示,相比FN肿瘤患者,无FN的肿瘤患者总生存期(OS)明显延长,中位OS分别为110.1月vs 87.2月(HR=6.015,95% CI 2.006~18.033 p=0.001)。因此,应及早识别并积极管理这种不良反应。

预防性使用G-CSF的临床获益,践行科学规范化管理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通过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向粒系细胞分化,促进粒细胞增殖、成熟和释放,恢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可有效防治肿瘤放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有研究表明,预防性使用G-CSF可以降低多种肿瘤患者FN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降低随后的感染率和住院率,并改善患者按期进行全剂量强度化疗的情况。荟萃分析证实,预防性使用G-CSF可以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风险和感染概率。
 
一项荟萃分析纳入3493例成年实体瘤和淋巴瘤患者,研究结果表明,预防性使用G-CSF降低了FN的发生风险(RR=0.54,P<0.001),提高了化疗的相对剂量强度(P=0.001),并显著降低了患者感染相关的死亡率(RR=0.55,P=0.018)和化疗期间早期死亡率(RR=0.60,P=0.002)。
 
G-CSF的预防可用于FN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以及接受根治性剂量密集方案化疗的患者在化疗后进行G-CSF的支持治疗。

第三代长效G-CSF艾贝格司亭α持续发力,再创新格局

2023年5月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新型长效G-CSF(rhG-CSF-Fc融合蛋白)艾贝格司亭α,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艾贝格司亭α采用Fc融合蛋白技术,同时携带两个G-CSF,长效的同时作用也更强,且去PEG化,不容易引起过敏反应,骨痛、背痛、肌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升白更加平稳有效。
 
在头对头比较艾贝格司亭α与培非格司亭的全球多中心、随机对照III期临床试验中,艾贝格司亭α和培非格司亭第1周期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平均持续时间均为0.2天,差异为0天(95%CI:-0.1-0.1)。在第2、3、4周期艾贝格司亭α组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0.1、0、0天,培非格司亭组分别为0.1、0.1、0.1天。在所有化疗周期和每个化疗周期中,艾贝格司亭α组因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任何感染导致的静脉抗生素使用和住院的平均持续时间和发生率均较低。严重不良事件和因不良事件导致停药率与培非格司亭相当。
 
在中国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III期临床试验中,艾贝格司亭α亦取得与非格司亭相似的疗效,两组患者第1周期3级/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0.67(SD 1.10)和0.71(SD 0.95)天;后续2-4周期的疗效终点与第1周期结果一致,但与非格司亭相比,艾贝格司亭α 组3级/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较低。期待艾贝格司亭α未来有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为更多肿瘤患者长期生存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HeissigB, HattoriK, DiasS, et al. Recruitment of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 from the bone marrow niche requires MMP-9 mediated release of kit-ligand[J]. Cell, 2002, 109(5):625-637.
[2]HuXL, ZhaoY.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neutrophil developmental differentiation[J]. Chin J Microbiol Immunol, 2013, 33(5):385-392. DOI: 10.3760/cma.j.issn.0254-5101.2013.05.017.
[3]LymanGH, DaleDC, CrawfordJ. Incidence and predictors of low dose-intensity in adjuvant breast cancer chemotherapy: a nationwide study of community practices[J]. J Clin Oncol, 2003, 21(24):4524-4531.
[4]XuBH, TianFG, YuJR, et al.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phase Ⅲ clinical study of PEG-rhG-CSF for preventing 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n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 Chin J Oncol, 2016, 38(1):23-27. DOI: 10.3760/cma.j.issn.0253-3766.2016.01.005.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