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上皮细胞转化因子(MET)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重要驱动基因之一。近年来,针对MET通路异常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不断更新。2023年MET突变肺癌领域迎来了众多突破性进展,在一系列肿瘤学术盛会包括 ASCO、ESMO、WCLC等大会上,众多MET相关重磅研究结果相继公布,引领着临床实践变革,也引发了医疗界同仁的广泛关注。2023年12月9日, 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举办的“精准为先,一MET相承”2023MET年终盘点峰会圆满落幕。大会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敏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杨农教授以及广东省人民医院杨衿记教授担任主席,众多肺癌领域专家学者,结合临床研究进展及诊疗实战经验,分享和探讨肺癌精准治疗理念和观点,极大提升了临床医生对MET罕见靶点的临床认知,最终帮助更多患者赢得新生的机会。
主席致辞
大会开始,陶敏教授首先向来自全国的专家表示欢迎,强调了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特别是在医学和肿瘤学领域,并强调本次会议是交流和学习新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他指出肺癌领域研究进展尤其迅速,本次会议的重点是探讨肺癌领域MET变异相关研究进展。期待通过交流和讨论,加深对MET靶点的理解,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和未来研究。
杨农教授随后表达了在美丽的苏州举行会议的喜悦,他认为,尽管许多专家已经对MET有深刻理解和认识,但面对面的交流和碰撞仍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杨衿记教授分享了他对会议话题的看法,提到MET基因通路需要精准的治疗。他提出希望通过分享在这一领域的努力和挑战,为肺癌治疗的发展做出贡献。杨教授强调了肺癌成为慢性病的概念,以及MET靶向疗法在提高生存率方面的潜力。
纵横盘点,2023 MET领域治疗进展
大会第一阶段,在杨农教授的主持下,杨衿记教授首先进行了主题为“NSCLC MET抑制剂治疗进展盘点与展望”的报告分享。杨衿记教授主要围绕MET 14外显子跳变(METex14跳变)的临床治疗进展和展望,EGFR-TKI耐药后MET扩增及过表达的临床治疗进展和展望,以及其他MET异常的临床治疗进展和展望进行了三个方面阐述。
杨衿记教授表示,MET14外显子跳变是NSCLC独立致癌驱动因素,MET抑制剂的出现开启了MET 14外显子跳变NSCLC的新纪元。赛沃替尼是首个在中国获批的高选择性MET-TKI,中国权威指南一致推荐:MET14外显子跳变的晚期NSCLC使用赛沃替尼作为标准治疗方案。
杨衿记教授随后分享了MET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历程和临床应用情况。他提到MET扩增/过表达可作为NSCLC的继发/共同驱动基因,是EGFR-TKIs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SAVANNAH研究是全球第一个针对第三代 EGFR-TKI奥希替尼耐药后MET扩增和/或过表达晚期NSCLC患者的II期临床研究。针对NSCLC EGFR-TKIs耐药后出现MET扩增/过表达的EGFR-TKI+MET-TKI双靶联合治疗方案正在探索中。更多Ⅲ期研究在进行中,结果值得期待。
最后,杨衿记教授还讨论了MET扩增/过表达可作为NSCLC的共同驱动基因,针对原发性MET扩增/过表达的MET-TKI联合治疗方案正在探索中。更多Ⅲ期研究在进行中,结果值得期待。
总体而言,杨衿记教授的报告深入分析了MET基因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和挑战,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方向。他的报告不仅展示了其在该领域的深厚专业知识,也为参会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信息和新的研究方向。
之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媛教授进行了主题为“MET领域精准检测现状与未来”的报告分享。李媛教授主要围绕肺癌领域MET异常检测的价值、MET基因水平异常的探索优化、MET蛋白水平异常的探索优化、MET异常检测路径优化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李媛教授在会议上就MET异常的精准检测进行了深入讲解。她首先指出,在EGFR-TKI耐药后NSCLC中,MET信号通路介导的旁路激活是导致EGFR-TKI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MET基因异常表现为基因水平的扩增/14外显子跳变或蛋白水平的过表达。
李媛教授随后详细讨论了EGFR-TKI耐药后患者应进行MET扩增/14外显子跳变检测,然而目前第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MET扩增仍存在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我国专家团队针对NGS算法进行优化,初步建立了组织NGS检测MET扩增的统一标准和合格方法,且开展了多项真实世界研究,中国之音领先全球!
最后,她总结了针对晚期NSCLC患者的MET异常检测路径,建议采用组织样本,以及在必要时采用血液样本进行检测。李媛教授的报告不仅提供了关于MET异常在肺癌治疗中重要性的深入见解,还详细阐述了现有检测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经验。
大会上半场的讨论部分由陶敏教授主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宁宁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吴育锋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陈晓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葛楠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邱田教授围绕“目前MET-TKI领域药物/研究对临床实践的影响,目前存在的挑战与临床探索”,和“真实世界如何精准的识别MET异常患者, MET IHC检测共识的发表将会如何改变临床诊疗实践,以及目前存在的挑战”两个主题进行了激烈讨论。
陈晓教授首先提出,MET通路的原发性改变并不多见,但在EGFR耐药后,MET通路的改变在指导治疗方面尤为重要。目前已有多种MET靶向药物上市,如赛沃替尼、谷美替尼和伯瑞替尼,这些药物在治疗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他预测未来的治疗重点可能是靶向药物的一线应用,尤其对于MET14外显子跳突患者。葛楠教授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强调了靶向药物治疗后耐药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术后辅助治疗方面。他认为,在后续治疗方面存在一定混乱,未来需要更多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提供指导。邱田教授从病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到了MET基因异常检测的重要性。他强调了NGS检测方法在精准治疗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对于EGFR耐药后的MET扩增检测。吴育锋教授提出,未来治疗的挑战在于药物选择和搭配的最优化,以及检测方法的标准化。他认为,统一的检测标准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周宁宁教授则认为,虽然理论上设定统一的检测标准是正确的,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NGS检测更为合适和全面。
最后,陶敏教授对讨论部分进行了总结,强调了检测标准的统一对于临床治疗选择和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虽然目前还存在争议,但标准化的检测对于疗效判断和信息交流具有潜在价值。
实践有道,MET临床诊疗经验分享
大会第二阶段,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夏曙教授的主持下,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茆勇教授首先进行了主题为“POST EGFR-TKINSCLC临床诊疗的策略与挑战”的报告分享。
茆勇教授深入探讨了EGFR-TKI耐药后NSCLC的临床诊疗策略和挑战。他的报告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EGFR-TKI耐药机制的分析,其次是探讨耐药后的治疗策略,包括基于耐药机制的精准治疗以及更广泛、未知机制的综合治疗。
茆教授指出,EGFR-TKI已被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作为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一线治疗药物,疗效显著。但获得性耐药不可避免,国内外指南推荐,对于EGFR-TKI耐药患者应进行活检,以明确耐药机制。
关于MET扩增,茆教授指出,MET扩增/过表达是EGFR-TKI重要的获得性耐药机制之一,SAVANNAH研究数据首次揭示:赛沃替尼联合奥希替尼在奥希替尼耐药后高水平MET扩增人群中显示出具有前景的临床疗效(FISH10+的ORR 54.8%,PFS 7.2m)。对于其他明确耐药机制的患者,均应给予相应的靶向药治疗,多项研究正在探索中。
茆教授特别强调,对于EGFR-TKI耐药后的患者,应该根据再次活检的结果来制定后续治疗策略。此外,对于尚未明确耐药机制的患者,免疫联合治疗、新型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正在持续探索中,仍需更多数据加以证实。
最后,茆教授对EGFR-TKI耐药后的治疗策略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包括化疗联合免疫和抗血管生成治疗、ADC药物等。他总结指出,目前临床上对于EGFR-TKI耐药后的治疗策略尚处于摸索阶段,未来需要围绕微环境和耐药机制进行更多基础研究,以期发现更精准的治疗方法。
随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玉苹教授进行了主题为“MET异常院内诊疗路径及临床实践的分享”的报告分享。李玉苹教授在本次会议上分享了她对于NSCLC中MET基因变异的认识及其所在医院的检测流程和案例分析并结合具体病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她首先强调MET基因是NSCLC中重要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其临床价值。MET基因的变异形式多样,包括跳突、基因扩增和蛋白过表达等。李教授特别指出,MET14外显子跳突在NSCLC患者中的总体发生率为0.9%-4%,而MET基因融合的发生率约为0.5%。
她提到,自2019年以来,她所在医院已经开始使用院内PCR平台进行MET14外显子跳突检测,并从2022年开始使用NGS技术。她详细介绍了医院在这方面的检测数据,包括MET14外显子跳突、MET扩增以及MET蛋白过表达的检测情况和结果。特别是在耐药患者中,MET扩增和蛋白过表达的检测显示出了显著的增加。
李玉苹教授还通过具体的病例,详细说明了MET变异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1例70多岁男性患者,脑转移症状明显,2023年1月确诊肺恶性肿瘤, cT2bNxM1 IV期( 腺癌;KRAS突变,PD-L1 90%,TMB-H),患者先后接受免疫治疗、放疗等方案,均无明显效果,后 FISH检查显示:C-MET/CEP7:58%的细胞表达≥4,MET拷贝数阳性。随后选择帕博利珠单抗200mg+赛沃替尼300mg qd。1周期治疗后患者肢体肌力完全好转。复查提示肺内肿瘤PR,颅内肿瘤PR。2023年5月行单靶向治疗,方案:赛沃替尼300mg qd。
李玉苹教授的报告深入探讨了MET基因变异在NSCLC治疗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耐药患者中的应用。通过实际病例分析,她强调了在面对复杂病情时,个性化治疗策略的重要性。她的报告对于理解和运用MET基因变异在肺癌治疗中的最新进展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阶段会议的讨论部分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振欣教授担任主持,中日友好医院张永明教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胡沛臻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春霞教授围绕“TKI耐药后患者的临床诊疗实践经验,如何处理”以及“院内如何建立规范的MET异常诊疗路径,临床病理高效协作实践,惠及MET异常患者”两个话题进行了精彩分享。
张永明教授首先讨论了EGFR突变及TKI耐药后的处理策略,强调了根据病情进展(寡进展或广泛进展)采取相应治疗方案的重要性。他还提到了在第三代TKI耐药后MET通路扩增的治疗策略,如赛沃替尼和奥希替尼的联合应用。
胡沛臻教授从病理学角度探讨了MET异常的检测重要性,指出了临床与病理学之间协作的重要性。她提到,虽然临床医生倾向于使用第二代测序(NGS),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组化和FISH等方法同样重要。
张春霞教授进一步强调了EGFR耐药后精准检测的必要性,并讨论了不同检测方法(如NGS、FISH和免疫组化)的应用和重要性。她提到,在NGS检测中未发现MET扩增的情况下,与病理科合作进行FISH检测是必要的。
王振欣教授总结了讨论内容,重申了EGFR耐药后不同耐药机制的识别和治疗选择的重要性。他强调了MET抑制剂与EGFR抑制剂联合治疗的潜在益处,并提出了对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展望。
本次大会第二部分最后一个环节,李之曦教授分享了一例关于MET14跳跃突变的肺鳞癌和肉瘤样癌的病例报告。
李教授强调,针对晚期NSCLC,包括腺癌、鳞癌和肉瘤样癌,应常规进行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检测。此外,还讨论了靶向治疗药物耐药性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结合局部治疗策略,如手术或放疗,来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李教授强调了临床医生在选择和管理治疗方案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问题时。整个病例报告突显了个性化医疗在晚期肺癌治疗中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的治疗方向提供了深刻洞见。
王振欣教授针对病例进行了精彩点评,患者最初在缺少基因检测报告的情况下接受了化疗,但期间出现了过敏反应。后来的基因报告显示了METex14跳跃突变,随后患者开始接受赛沃替尼治疗。王教授强调,对于具有明确靶点的患者,靶向治疗应成为首选策略。
杨衿记教授、陶敏教授和杨农教授也发表了见解,合理的沟通和处理合并症状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心理状态至关重要。他们还强调了MET抑制剂在NSCLC治疗中的进展,以及MET异常的检测和治疗策略
总结
最后,三位大会主席总结强调,在未来的临床实验和个体化治疗中,MET靶点还有很多探索和应用的方向,精准时代仍要注重精准检测的发展与规范化,同时对MET通路要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整个研讨会为MET抑制剂在NSCLC治疗的应用提供了深刻洞见,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实践提出了重要建议。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oli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