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万里雪飘。为了提高临床医师多发性骨髓瘤诊疗水平,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血液系统临床研究中心所召开的2023年苏州多发性骨髓瘤精准诊疗学习班于2023年11月24日在苏州成功举办。在本次会议中,血液肿瘤权威专家聚焦骨髓瘤临床新进展、国内外研究动态、临床实践经验等内容,进行了精彩的学术交流。在此,【肿瘤资讯】特对关键内容学术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会议伊始,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傅琤琤教授的支持下,本次会议的大会主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进行了会议开场致辞,指出在本次会议中将围绕骨髓瘤的前沿进展和临床诊疗进行深度学术交流,各位同道将通过本次会议及时掌握骨髓瘤最新治疗资讯,从而惠及广大骨髓瘤患者。
大咖观点,洞隐烛微|学术分享
单细胞测序解析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侯健教授进行了学术分享,指出低免疫反应评分可预测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不良药物反应和预后。转录因子YBX-1将促进MM细胞增殖、参与免疫调控。最后,侯教授还对单细胞多组学技术的应用未来进行了展望。
随后,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陈兵教授的主持下,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炳宗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宏杰教授围绕该议题进行了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山东大学内科学/齐鲁医院王鲁群教授的主持下,江苏省人民医院陈丽娟教授进行了学术分享,指出近30年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一直是MM患者主要治疗方法,目前仍是TE-NDMM治疗的基石。近年来,接受ASCT的老年患者逐渐增多,国内外指南也逐步放宽ASCT的年龄限制。目前指南推荐的干细胞动员方式主要包括G-CSF+/-普勒沙福或G-CSF联合治疗。目前国内外移植指南推荐的MM ASCT预处理方案主要是大剂量美法仑。串联移植已被证实能够克服高危细胞遗传学的不良预后,挽救性二次移植能提高复发MM的无疾病进展生存(PFS)2和总生存(OS)。
随后,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菲教授的主持下,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傅爱林教授和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徐敏教授围绕该议题进行了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动力学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蔡真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安刚教授进行了学术分享,指出微小残留病(MRD)在MM治疗决策中,不仅可以评价治疗疗效和比较治疗方案的优劣,而且,可以根据MRD调整治疗的维持强度和持续时间,同时,亦可引导早期挽救性干预。至于MM危险度分层,应该予以重新认识,在遗传学层面,具备1p32缺失和MYC易位被列为高危因素,单独1q21获得或扩增不能定义高危骨髓瘤。
随后,在陕西省医师协会赵万红教授的主持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颜灵芝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晓慧教授围绕该议题进行了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MRD检测与应用
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刘竞教授的主持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陈文明教授进行了学术分享,他对于自己中心多发性骨髓瘤MRD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进行了介绍,并表示希望这些临床研究结果能够在未来驱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随后,在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高力教授的主持下,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张桂芳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戴兰教授围绕该议题进行了讨论。
双靶点CAR-T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
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许贞书教授的主持下,上海长征医院杜鹃教授进行了学术分享,指出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CAR-T)是大家非常期待的一种疗法。未来哪些靶点组合疗效可以达到最大化,疗效是否可以进一步提高?CAR-T细胞体内扩增、细胞因子的释放以及疗效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都是未来大家将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随后,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靳凤艳教授的主持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何静松教授和宜兴市人民医院吴文忠教授围绕该议题进行了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基因芯片研究进展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路瑾教授的主持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潘金兰教授进行了学术分享,指出光学基因组(OGM)是细胞遗传学的革命,Bionano以超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覆盖全基因组所有结构变异。这事未来即将开展的研究方向。
随后,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冲教授的主持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商京晶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姚利教授围绕该议题进行了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口服治疗实现长期管理-苏附一经验
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房佰俊教授的主持下,金松教授进行了学术分享,指出对于MM的长期管理,规范化治疗是达到良好疗效,获得长期生存的前提。持续治疗是获得优质长期生存的保证。在制定治疗策略时,需要根据指南规范以及持续治疗的要求进行药物选择。MM长期管理当中需要重视疗效评估及随访监测,及早发现复发指征并进行治疗。
随后,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傅卫军教授的主持下,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卢绪章教授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屈晓艳教授围绕该议题进行了讨论。
CD38单抗在高危SMM的研究进展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糜坚青教授的主持下,青岛市市立医院钟玉萍教授进行了学术分享,指出识别高危冒烟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SMM)常用工具包括基于Mayo和西班牙PETHEMA的危险分层系统。尽管2020年IMWG验证了20/2/20危险分层模型并增加了细胞遗传学因素,更准确的分层仍有必要。目前SMM的标准治疗是在临床研究之外进行密切监测,高危SMM鼓励参加临床研究。新型治疗药物,例如CD38单抗在SMM的应用值得期待。
随后,在北京朝阳医院高文教授的主持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张瑾教授和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费小明教授围绕该议题进行了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CAR-T疗法若干问题的探讨
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振宇教授的主持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李春蕊教授进行了学术分享,对于MM CAR-T治疗疗法中的若干问题,包括:在多种靶向BCMA的治疗选择和模式下,对于BCMA靶向治疗排序的考虑;是否有T细胞标志物可以预测CAR-T细胞治疗后的不良与预后以及CAR-T病程早期可能更有效的原因是什么?正在进行哪些研究,随机报告中报告了哪些研究数据,以支持将CAR-T细胞移至骨髓瘤二线或三线治疗?这些问题都给予了自己的看法。
随后,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夏忠军教授的主持下,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张彦明教授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黄红铭教授围绕该议题进行了讨论。
双抗在RRMM研究进展
在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丁凯阳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协和医院庄俊玲教授进行了学术分享,指出双特异单抗在MM患者治疗中取得突破性疗效。BiTE与其它免疫治疗/化疗在RRMM,维持治疗,NDMM领域均有探索研究。基于激活免疫系统/消耗T细胞等机制,BiTE治疗中CRS和感染问题需引起重视。
随后,在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贡铁军教授的主持下,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孙梅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陆晔教授围绕该议题进行了讨论。
外周血循环浆细胞检测在骨髓瘤中的应用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澎教授的主持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医院苏春艳教授进行了学术分享,指出当前外周血浆细胞流式检测在浆细胞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制定的目的是提高国内专家对CPCs认识,并以此为切入点引起临床专家对外周血流式检测重视。通过目前国际上发表临床确证性高,循证较为充分研究进行谨慎推荐。这些将为未来临床开展CPCs相关研究提供指导。
随后,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罗军教授的主持下,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王春玲教授和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顾伟英教授围绕该议题进行了讨论。
金玉良言,遵遵嘱托|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傅琤琤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指出本次会议是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会议。希望能够给骨髓瘤同道,特别是年轻同道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借鉴,以带领我国骨髓瘤治疗朝向更好方向发展。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X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