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精彩回眸】汇创新,谋发展: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淋巴细胞疾病学术大会隆重召开

2023年04月1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春和景明,万象更新。2024年4月14日-16日,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淋巴细胞疾病学术大会在天津隆重召开。作为领域内的大规模、国际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本次大会共设置19个分会场、2个专题会场和两个大会主旨报告会场,汇集了国内血液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一线大咖学者。
本次报道了4月15日的开幕式及大会报告内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等多位专家围绕淋巴细胞疾病诊治、进展等话题展开精彩分享和深入交流,为促进我国淋巴瘤细胞疾病诊治与研究水平提高、推动我国淋巴细胞疾病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宝贵力量。

开幕式

 开拓创新、前景无限: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淋巴细胞疾病学术大会扬帆起航

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共同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常子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志祥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王建祥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进行精彩致辞。

1.png 赵维莅教授主持

2.png邱录贵教授主持

几位教授共同表示:近年来,在全国血液学同道的协同攻关和不懈努力下,我国淋巴细胞疾病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淋巴细胞疾病发病机制、靶向及免疫治疗等领域持续取得骄人的成绩,也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新生。在几位主席的精心组织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等的支持下,本次大会得以成功举办。衷心感谢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对本次会议提供的指导和支持,以及对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血液组对于本次大会的精心组织筹划。

本次大会规模宏大、会场布置丰富、内容丰富,涵盖基础、临床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为与会人员提供了充分学习、交流、沟通的平台,是一场 “高大上”的学术会议,为各位学者提供了一场品味独特的学术大餐。本次会议旨在提高我国淋巴细胞疾病诊断、治疗水平,加强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协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让更多有效、安全的方案惠及患者。相信通过本次会议,中国淋巴细胞领域协作将进入新的台阶,进入快速发展通道。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未来,期盼广大血液学同道能够坚持不懈、持续精进,使中国在淋巴细胞疾病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关于淋巴细胞疾病的研究能够不断取得新突破,将中国成果展现于世界舞台。
 3.png

常子奎教授精彩致辞

4.png

沈志祥教授精彩致辞

5.jpg

吴德沛教授精彩致辞

6.jpg黄晓军教授精彩致辞

7.jpg胡豫教授精彩致辞

大会报告

 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精准肿瘤学新实践

沈志祥教授和吴德沛教授的主持下,于金明院士就《精准肿瘤学新实践》主题进行精彩学术报告。

8.jpg沈志祥教授、吴德沛教授主持

于金明院士强调,全球肿瘤负担重且中国最为堪忧,我国1.32/万人或9.2人/分钟被确诊为癌症,0.9万/天或6.3人/分钟死于癌症。我国肿瘤治疗疗效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水平、经济原因和治疗规范程度。

随后,于金明院士详细介绍了肿瘤治疗的演变历史,强调肿瘤治疗模式已进展为精准医学及智慧医学,多学科协作下的联合治疗是新的方向。展望未来,肿瘤治疗应继续秉持“规范、创新、精准”的理念不断前行。

9.jpg于金明院士的学术报告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黄云虹教授:细胞和基因治疗类药物临床试验监管进展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肖志坚教授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启发教授的主持下,黄云虹教授就《细胞和基因治疗类药物临床试验监管进展》主题进行精彩学术报告。

10.jpg肖志坚教授、刘启发教授主持

黄云虹教授从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沟通交流和申报情况、监管科学行动计划、鼓励和加快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申报、细胞治疗药物上市后进一步研究四个层面详细介绍了我国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临床试验的监管现状。她强调多方合作是创新性药品成功的关键:国家应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培育和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学术界的科研突破及转化医学的进一步跟进可助力科研成果向产业化发展;企业应提高创新能力、加大科研力度、突破细胞治疗的核心技术,打造先进的自动化、工业化细胞生产体系;监管部门应对细胞治疗的政策法规进行进一步细化及完善,进而引导行业良性有序发展。

11.jpg黄云虹教授的学术报告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血液淋巴恶性肿瘤靶向和细胞治疗回顾与现状和Best ASH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周道斌教的主持下,马军教授就《血液淋巴恶性肿瘤靶向和细胞治疗回顾与现状和Best ASH》主题进行精彩学术报告。

12.jpg 张晓辉教授、周道斌教授主持

马军教授详细介绍了化疗、移植、靶向凋亡治疗、精准治疗、免疫化疗、细胞免疫疗法、免疫抑制点的治疗(PD-1/PD-L1)、以抗体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单抗、双抗、抗体偶联药物(ADC)]、以细胞内信号调节通路和微环境为治疗靶点(蛋白酶体抑制剂、HDACI抑制剂、PI3K抑制剂等)等治疗手段在恶性血液肿瘤治疗中的发展历程。强调我国在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领域已位于世界前列,但仍需在恶性、罕见疾病中进行进一步探索;近五年我国已有36个血液肿瘤新药获批上市,新增适应症达10个,未来还有更多新药即将获批。此外,近年来,淋巴瘤领域研究进展不断,越来越多的新药和联合方案在不断提高淋巴瘤的疗效的同时兼顾安全性,应根据患者的自身特点选择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方案。

最后,马军教授指出,资金投入欠缺、创新程度不足、临床研究设计能力有限且缺乏有经验的临床研究团队是影响中国新药创新的最关键的三大因素。创新才有未来,我国仍需加强肿瘤治疗的创新。

13.jpg马军教授的学术报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教授:新型CAR-T细胞创新研究与临床转化实践

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纪春岩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李军民教授的主持下,黄河教授就《新型CAR-T细胞创新研究与临床转化实践》主题进行精彩学术报告。

14.jpg纪春岩教授、李军民教授主持

黄河教授围绕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研究与临床转化的科学问题、非病毒、PD1定点整合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恶性血液肿瘤、GRRC5D 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来源CAR-NK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恶性血液病五个话题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在2021年我国CAR-T临床研究的数量就已经超过美国。中国CAR-T治疗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恶性血液肿瘤,政策上的支持、资金投入/项目支持、科学研究进步为我国CAR-T治疗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持续的动力。

黄河教授团队已证实:①相对目前的CAR-T产品,非病毒、PD1定点整合CAR-T细胞的制备工艺简单、无病毒随机整合风险、制备成本低廉、副反应少、疗效好,期待其开展全国多中心IND临床研究。②首个靶向CD7的异基因(通用型CD7) CAR-T细胞的1期试验证实,CD7 CAR-T可通过多种基因修饰增强抗肿瘤活性,抵抗自我杀伤、GvHD和免疫排斥,为T系恶性血液病提供全新治疗策略。③GPRC5D在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尤其在BCMA CAR-T后复发患者中同样有效,同时安全性良好。④多能干细胞来源的CD33 NK细胞在体内及体外药效试验中均显示出良好的CD33靶向杀伤能力。

15.jpg

 黄河教授的学术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新冠疫情下肿瘤与血液病的临床管理

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侯明教授和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张连生教授的主持下,胡豫教授就《新冠疫情下肿瘤与血液病的临床管理》主题进行精彩学术报告。

1.jpg

侯明教授、张连生教授主持

胡豫教授从COVID-19凝血功能障碍、COVID-19继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床管理、COVID-19合并肿瘤的临床管理、疫情下诊疗模式展望四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他指出,重症新冠患者存在凝血异常,·达凝血功能障碍评分(SIC)诊断后,越早应用肝素抗凝治疗,患者生存期越长。此外,新冠重症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率高,预防抗凝可降低静脉血栓病死率。

肿瘤患者比无肿瘤患者更易感染新冠,且肿瘤患者感染新冠的重症比例更高、恶化更快,新冠合并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死率更高。而在疫情期间,肿瘤患者中断治疗是最大的难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等待治疗期间,疾病进展、肿瘤复发和死亡风险增加。因此,新冠疫情下,肿瘤患者的临床管理应兼顾长期处方、在线医疗、心理干预、加强疫苗、血栓预防。

17.jpg胡豫教授的学术报告

基础与临床之桥:大会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韦俊教授:血细胞命运决定功能基因解码与疾病治疗

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张曦教授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永平教授的主持下,韦俊教授就《血细胞命运决定功能基因解码与疾病治疗》主题进行精彩学术报告。

2.png张曦教授、宋永平教授主持

韦俊教授首先详细介绍了血液生态系统稳态与健康、血细胞稳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血细胞的发育与功能特化;随后详细介绍了20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牵头启动的血细胞分子图谱ABC计划的研究背景、方法、结果,指出:该研究通过绘制健康人生命全程及重大疾病患者的多组织、全血细胞类型的单细胞多维组学图谱,解析健康、亚健康和重大疾病状态下的血液生态特征,并通过绘制血细胞命运决定功能基因图谱,阐明血细胞稳态调控及重大疾病的发生机制,发现新靶点,提出新理论,进而优化细胞治疗。

19.png韦俊教授的学术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表观遗传学视角下的淋巴瘤治疗新策略:靶向杀伤或免疫调控?

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邵宗鸿教授和北部战区总医院周凡教授的主持下,赵维莅教授就《表观遗传学视角下的淋巴瘤治疗新策略:靶向杀伤或免疫调控》主题进行精彩学术报告。

20.jpg邵宗鸿教授、周凡教授主持

赵维莅教授首先介绍了表观调控和靶向杀伤以及表观调控和免疫调控的机制,随后从西达本胺联合R-CHOP治疗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HDACI靶向杀伤BCL2/MYC双表达淋巴瘤、地西他滨联合R-CHOP治疗高危DLBCL、去甲基化药物免疫调控TP53突变微环境四个方面详细解读了淋巴瘤治疗的新策略。

赵维莅教授主要观点如下:西达本胺联合R-CHOP治疗高危DLBCL预后良好,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达68%,2年总生存(OS)率达80%;PDX动物模型提示西达本胺可显著促进化疗疗效,对双表达PDX反应良好,鉴于此,西达本胺联合R-CHOP治疗双表达DLBCL的临床研究正在积极开展中;地西他滨联合R-CHOP治疗高危DLBCL预后良好,2年PFS率达71.4%,2年OS率达87.8%,2年无事件生存(EFS)率达65.3%;动物模型显示,地西他滨可增加TP53突变的PDX模型对阿霉素的治疗敏感性,联合治疗可重新激活免疫,逆转TP53突变引起的抑制性免疫异常;解析表观遗传能够助力淋巴瘤治愈。

21.jpg赵维莅教授的学术报告

基础与临床之桥:大咖点评

报告结束后,在张曦教授的主持下,张曦教授、宋永平教授、邵宗鸿教授、周凡教授分别就上述专家的学术汇报进行精彩点评与学术探讨,分享临床经验、个人感悟,带来独特见解,碰撞出学术火花。

22.jpg张曦教授、宋永平教授、邵宗鸿教授、周凡教授的精彩点评与学术探讨

 
是否感觉收获良多又意犹未尽?
关注“血液肿瘤资讯”,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责任编辑:Amiee
排版编辑:Luna